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從五臺山中心區臺懷鎮往石咀方向前行約5公里,在公路右側的山坡上,坐落著鎮海寺。鎮海寺坐西面東,周圍環境優雅,景色秀美,佔地面積約1620餘平方米,共有建築100餘間。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鎮海寺在五臺山位置示意圖

鎮海寺始建於明代,寺名的來歷,據清代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聖地清涼山志·鎮海寺》記載:“傳說,從前這裡為一惡龍所居之海,這座寺廟就是一位幻化大師為了壓住這個海修的。”五臺山至今流傳著寶塔鎮海妖的民間故事。寺旁有一清泉長年不息,名為海底泉,據說是海眼,後在泉眼上建有鎮海塔。現在在山澗旁還遺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鎮海塔”,為喇嘛式塔。

鎮海寺共有前院、後院、南院三部分,是五臺山相對較小的一座寺廟,但是它不容小覷,因為從清代至民國時期是章嘉活佛駐錫五臺山的寺廟,現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前院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也叫三大士殿)。後院居高,前後並列有兩殿。南院又稱永樂院,因院內有三世章嘉墓塔,也稱之為塔院。整個寺廟建築,基本都是清康熙年間重修後所留。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五臺山鎮海寺衛星圖

天王殿,也是山門,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左右有鐘鼓二樓。殿內正面是彌勒佛,笑容可掬,背後是石雕韋陀,兩側為四大天王。天王殿正脊坊下有題記:“大清康熙四十九年歲次庚寅孟夏吉日旦,敕封清修禪師乃提督五臺山番漢大喇嘛鼎增堅錯奉旨重建,主持朋錯垂旦瑾志。”可知,該殿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所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鎮海寺山門,同時也是天王殿

第二重殿是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正面佛壇上供“橫三世佛”——中間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均為木雕材質。釋迦牟尼佛兩側為阿難和迦葉兩位弟子。佛壇背面塑送子觀音,兩側為善財與龍女。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

第三重殿是觀音殿,內塑三大士,也叫三大士殿。五開間,硬山頂,前出廊。殿外懸乾隆御匾一塊:“性目淨果”。殿內有木匾兩塊,一塊書“金光輪藏”,是清聖祖玄燁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書;另一塊是乾隆皇帝御製詩匾,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下旬清高宗弘曆為鎮海寺寫的四首七言絕句。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觀音殿面闊五間,硬山頂,前出廊

殿內正面佛壇塑“三大士”,中間為觀音,左側文殊,右側普賢。這三尊菩薩高約1.9米,頂有螺髻,鼻子下面均有濃密的鬍子,是比較少年的男性形象。此外,佛壇左側塑有綠度母,右側塑白文殊菩薩。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男相菩薩像,較為少見

後院居高,院門腳下有照壁與木質牌樓,院內並列兩殿,為宣教殿,舊為章嘉呼圖克圖修持之處。

從前院大雄寶殿右側的小門穿過去有一套院,就是南院,名為永樂院,因院內有塔,也稱之為塔院。塔為藏式喇嘛塔,通體白色,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建造的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的墓塔。墓塔塔基條石鋪就,長7.9米,寬7米,高1.3米。塔基之上是高9米的喇嘛塔,塔由須彌座、塔身、相輪、塔剎構成。須彌座為八角,下雕假山與波浪;束腰部分雕刻“八相圖”,講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分別為:乘象投胎、太子降生、四門出遊、逾城出家、修法成道、初轉法輪、戰勝魔軍、涅槃示寂。束腰各角雕有金剛力士;須彌座上枋,雕刻祥雲與花卉。之上為塔身,塔身底部雕刻金剛圈、念珠與一層仰蓮;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圍有密宗八大菩薩立像——文殊、觀音、普賢、彌勒、地藏、金剛手、虛空藏、除業障。塔身與相輪之間為亞字形束腰底座,之上為十三層相輪,相輪之上為覆蓮與寶蓮組成的銅質鎏金塔剎。整座塔造型別致,雕刻華美。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三世章嘉呼圖克圖石塔

永樂院是三世章嘉呼圖克圖駐錫鎮海寺的居所,白塔身後的大殿祈福殿,據說就是章嘉國師當年修習的處所。實際,我們翻閱資料,發現有一個重要的奏摺提及此事。乾隆51年(1786年)4月11日清政府中央機關理藩院右侍郎巴忠等人,在向高宗彙報關於在鎮海寺建立章嘉呼圖克圖石塔的奏摺抄錄如下:

遵旨前赴鎮海寺勘度建立章嘉呼圖克圖石塔之處,悉心籌酌。緣鎮海寺廟宇自山門以至前殿後殿共計三進,均系座西朝東,層巒環繞兩旁,並無平坦隙地。至寺內殿後山頂,地勢雖覺稍平,但現有釋迦佛殿三間,且樹木叢雜,實無餘地。其寺內北邊配殿後即系僧房,又逼近山岩,勢難展拓。惟寺之南配殿三間,中系川堂,迤南另院內現有朝北御座房三間,皆系遊廊,量得此地面,由西至東共長九丈五尺,南北共寬六丈。奴才等詳細籌劃,擬將此處房座拆卸,即於靠西改建樓房五間,與寺內後殿一律整齊,三面仍建遊廊,向東居中添建垂花門一座,門內地址東西尚長六丈四尺,南北寬五丈二尺,局面不致逼仄,應於適中之處建立石塔,庶為妥善。

從以上資料可知,在三世章嘉在世的時候,永樂院本是皇帝到五臺山西巡時休息的處所——御座房所在地,該院內本有坐南朝北的御座房三間,其餘三面為遊廊。章嘉去世之後,把該院御座房拆除,在院子西側改建樓房五間。

通過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樣式雷”《五臺山行宮座落地盤圖》和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西巡盛典》可以看到清代嘉慶西巡五臺山時鎮海寺的建築情況,在永樂院西南側有一處獨立的院落,該院為嘉慶西巡五臺山的座落。現在該位置的院落為後來新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故宮博物院藏《西巡盛典》中鎮海寺圖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西巡盛典》兩張圖合併之後的鎮海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樣式雷”《五臺山行宮座落地盤圖》鎮海寺

鎮海寺歷史沿革:

鎮海寺始建年代不詳,一般認為建於明代。能看到最早關於鎮海寺記載的資料是五臺山殊像寺立於弘治十二年(1499)三月的《行實碑》,碑文中提到鐵林果禪師在明成化元年(1465)之前曾在鎮海寺修行,那麼鎮海寺肯定建於成化元年之前,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寺。

鎮海寺重要起來在清代,和活佛章嘉呼圖克圖息息相關。

到清代,鎮海寺成為章嘉呼圖克圖的駐錫之地,地位隆崇。清代,在五臺山藏傳佛教主要為兩個活佛系統,一是前藏地區達賴喇嘛在五臺山的代表札薩克大喇嘛,駐錫在菩薩頂,所屬的寺廟有21所: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臺麓寺、普壽寺、壽寧寺、七佛寺、三泉寺、三塔寺、玉花池、鐵瓦寺、湧泉寺、魚耐庵、南閣廟、普庵寺、寶華寺、圓照寺、集福寺、慈福寺。另外一支是章嘉呼圖克圖,駐錫在鎮海寺,所屬有六寺:鎮海寺、普樂院、善財洞、廣化寺、文殊寺、金剛窟。

章嘉呼圖克圖,原為青海省佑寧寺的五家活佛之一,後成為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最大轉世活佛。呼圖克圖是蒙語的漢文音譯,義為“明心見性,生死自在”。一世章嘉呼圖克圖名哲巴鄂色爾,生於青海省 互助縣紅崖子溝西岸張家村。經過達賴喇嘛證明,定為其師班覺倫珠的再來人。明崇禎三年(1630),被選為佑寧寺法臺,以“張家呼圖克圖” 為號,但因“張家”二字太俗,故到二世時,康熙皇帝易為“章嘉” 。

清代,內蒙青海的章嘉呼圖克圖,前藏地區的達賴喇嘛,後藏地區的班禪額爾德尼,外蒙庫倫的哲布尊丹巴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活佛轉世系統,極為尊榮。章嘉呼圖克圖從明代崇禎年間到現代共傳了七世。其中二世、三世、七世與五臺山關係密切。

章嘉呼圖克圖二世,名叫阿旺洛桑曲丹。康熙四十年(1701),隨同其師五世達賴進京朝覲,深受康熙賞識,同年,康熙皇帝命其至五臺山,將剛修繕的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和湧泉寺等十座漢廟改為黃廟,原先的的漢傳佛教僧人改為藏傳佛教僧人,使五臺山真正成為漢藏佛教交流的聖地。為了表彰二世章嘉活佛主持修建寺廟的功績,康熙皇帝下令將五臺山的鎮海寺、廣化寺等六座寺廟賜予二世章嘉活佛作為其修行之所,標誌著格魯派章嘉一系正式傳入五臺山,形成了格魯派中四大活佛系統中的達賴與章嘉兩系共同管理五臺山的局面。康熙四十四(1705),康熙皇帝敕封其為:“灌頂普善廣慈章嘉呼圖克圖大國師”,給予敕印,命主蒙古多倫淖爾匯宗寺,自此以後,累代章嘉呼圖克圖都主持內蒙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的教化。

章嘉呼圖克圖三世,名叫業西丹畢蓉梅,亦稱若必多吉。從乾隆十五年(1750)之後的三十六年間,差不多每年的四月到八月,都要到五臺山閉關靜修。起初,住上善財洞、金剛窟、菩薩頂,以後,就住在鎮海寺。在五臺山駐錫期間,曾四次陪乾隆皇帝巡幸五臺山。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三月,三世章嘉活佛圓寂於五台山鎮海寺,乾隆皇帝為了紀念他,特命用予以“金頂玉藏”,建塔於鎮海寺,以供後人瞻仰。因此鎮海寺成為五臺山章嘉活佛系統的首寺,後世歷代章嘉國師每次來五臺山都要到此朝拜。三世章嘉是在五臺山住錫時間最長的格魯派高僧,長達三十六年之久。

章嘉呼圖克圖七世,名羅森班殿。七世章嘉是民國時期駐錫五臺山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格魯派活佛。光緒十七年(1891)生,光緒二十五年(1899)確定為轉世靈童,袁世凱時加封“宏濟光明大國師”,徐世昌時繼封“昭因闡化大國師”,北伐戰爭後,又加封為“淨覺輔教大師”,民國十九年(1930),任蒙藏委員會委員,二十一年(1932)任蒙旗宣化使,二十四年(1935)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監察委員,二十六年(1937)任國民黨政府委員,後又任總統府資政、國民大會代表、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民國三十六年(1947)於南京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長。

民國六年(1917 年),閻錫山請七世章嘉活佛出面與扎薩克大喇嘛斡旋,三方代表在鎮海寺開會協商,最終以民國成立、帝制廢除為由,取消了清康熙皇帝賜給菩薩頂札薩克大喇嘛的種種特權。“七七事變”後,五臺山鎮海寺仍是章嘉駐錫之地。其中五臺山的蒙旗宣化行署辦公室設在鎮海寺,其下還設有辦公室、秘書處、電臺服務處,內有處長、副官、秘書等辦事人員二十多名。民國三十八年(1949)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民國四十六年(1957)三月於臺灣逝世。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鎮海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