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五臺山塔院寺山門 王猙攝

塔院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計有殿堂樓閣、禪房僧舍等130餘間。

塔院寺東南側是五爺廟,北側是顯通寺。主要院落有兩處——正院及東院。建築佈局以牌樓、山門為前哨,廊房、禪堂為兩翼,中軸線上從南往北依次是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大白塔、大藏經閣。東院是方丈院,有大悲樓(也叫山海樓、風水樓、青龍樓)、客堂、文殊發塔和毛主席路居舊址。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五臺山塔院寺衛星圖

五爺廟右側,有一座珍貴的明代牌樓,雕工精細、比例適當、斗拱密佈,這個就是塔院寺的牌樓,也是塔院寺的第一處建築。牌樓正面題寫“清涼勝境”,後面是“祇園精舍”。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塔院寺明代牌樓 郭靜攝

穿過牌樓,臺階之上是塔院寺山門,之後是塔院寺天王殿。天王殿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門楣上懸掛藍底金字匾額“敕建護國大塔院寺”。天王殿正面供銅鑄觀音,觀音背後是聖旨碑,碑後是木雕韋陀。殿內兩側為明代所塑四大天王,是五臺山臺懷鎮歷史較為優秀的彩塑作品。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五臺山塔院寺天王殿 郭靜攝

天王殿之後是大慈延壽寶殿,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周圍以青白石欄杆,門額上懸掛“大慈延壽寶殿”。現存殿堂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也是五臺山臺懷鎮較為久遠的古建。殿內佛壇是釋迦三尊——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釋迦兩側是阿難與迦葉兩位弟子。東西兩側為十八羅漢像。以上造像都是明代所塑。佛壇前面有一組銀箔藏傳佛教像,一尊綠度母,一尊白度母。度母在藏傳佛教中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有32種應化身,僅其中的度母化身就有21位,綠度母為所有度母之主尊,總攝其餘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在藏傳密教中,綠度母與白度母是二十一位度母之中流傳最廣的。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五臺山塔院寺大慈延壽寶殿 王猙攝

釋迦三尊之背後是三大士——文殊、觀音、普賢,觀音兩側有善財童子與龍女。

大慈延壽寶殿之後是五臺山的標誌——大白塔。大白塔高75.3米,為覆缽式塔,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代三次重修——永樂五年(1407)、嘉靖十七年(1538年)與萬曆十年(1582),清朝也多有修繕。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 郭靜攝

其塔身狀如藻瓶,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剎、露盤和寶珠均是銅鑄。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形成圓形,按乾、坤、震、兌、坎、離、艮、巽八卦位置安置,圓盤上面是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由銅鏈來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圓盤邊緣,吊裝36塊銅質垂簷,每塊長2米餘,寬近1米。各垂簷下端,又掛風鈴3個,連同塔腰風鈴在內,共有252個。塔周身築有木柵欄,欄內有可容兩人對行的轉道。大白塔底座的一個石券洞內,立一塊佛足碑,碑上佛足印0.51米長,0.2米寬,是佛教徒必朝之處。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大白塔下四周有轉經筒 王猙攝

最後一座殿宇是藏經閣,面闊五間,兩層三簷硬山頂。殿堂入口門額上,有乾隆親筆題詩:“兩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這是清高宗弘曆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第六次巡禮五臺山詣塔院寺時題賜的詩匾。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五臺山塔院寺藏經閣 王猙攝

閣內有一座八角形、三十二層、高12米、能轉動的“華藏世界轉輪藏”。經架下部木格中置有小佛像,上部伸入二層樓內,放有經卷,轉動經架,可以拿取經書,設計巧妙,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師設計的。

東院是方丈院,內有一小白塔,形狀與大白塔相似,據說是安置文殊菩薩頭髮的文殊發塔。文殊發塔東南角有一座山海樓,原名風水樓,後來又稱之為青龍樓,現在也把它叫大悲樓,遊客可以到此登樓遠眺。

在方丈院後面為毛主席路居紀念館,1948年4月9日,毛主席一行從延安轉戰西柏坡,途徑五臺山,就住在該院。裡面陳列著當年毛主席居住用過的物品和圖片等。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塔院寺歷史沿革:

塔院寺曾經是五臺山開山首寺大孚靈鷲寺的一部分,大孚靈鷲寺在唐宋稱之為大華嚴寺,在唐宋時期的文獻《古清涼傳》、《法苑珠林》、《廣清涼傳》、《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均可以看到對大華嚴寺的記載。在早期文獻中看不到華嚴寺中有佛塔的記載,文獻中記載五臺山曾經有一座阿育王塔,但是不在華嚴寺的位置,是在王子燒身寺、現在壽寧寺的位置。《古清涼傳》記載:“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燒身寺,其處,先有育王古塔。至北齊初年,第三王子,於此求文殊師利,竟不得見,乃於塔前,燒身供養,因此置寺焉。”說明在慧祥撰寫《古清涼傳》的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之前,大孚靈鷲寺還沒有塔。

到圓仁撰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唐文宗時期,大華嚴寺裡出現了一座塔。圓仁到達五臺山的時間是840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2日)。該文記載:“到閣院見玄亮座主,……。閣前有塔,二層八角,莊嚴殊麗,底下安置阿育王塔,埋藏地下,不許人見,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數也。”在這個時候在華嚴寺的閣院中出現了一座二層八角的塔,說下面是阿育王塔,明顯把以前據說在王子燒身寺的塔又附會到此處了。阿育王塔在五臺山的事情就是附會之說,在哪裡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壓根就沒有。華嚴寺的這個塔肯定是唐代建的,唐高宗之後、唐文宗之前,很可能是武則天時期所建,因為武則天曾經在五臺山建了很多塔,有很多資料可尋。圓仁記載的大華嚴寺的閣院,很可能就是我們現在塔院寺的位置。那麼塔院寺的塔始建於唐代,很可能是武則天所建。

到元代,尼泊爾匠師,也是元朝帝師八思巴嫡傳弟子阿尼哥,到五臺山建造了大白塔,很可能就是建在唐代二層八角塔的原址,時間是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代永樂五年(1407)、嘉靖十七年(1538年)、萬曆十年(1582)三次重修,清朝也多有修繕。

在永樂五年,朱棣敕太監楊升重修大白塔,並開始獨立成寺。據明嘉靖十九年(1540)寺碑記載“明永樂四年秋(1406),西藏噶哩麻尊者入京,敕封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師性愛林泉,不樂京師,辭行。上曰:‘五臺深林幽谷,萬聖所棲(qī),師可居之。’帝知其意,遂送至大顯通寺安置,於是救修育王所置舍利塔,並顯通寺”。傳說永樂六年,還於塔院塑造了哈立麻的肖像。從此塔院寺就成為哈立麻活佛的祖廟,藏傳佛教噶(gá)舉派在五臺山的第一座寺院。

清代,塔院寺是康熙、乾隆西巡五臺山的17處座落之一,是嘉慶西巡五臺山的11處座落之一,也是五臺山著名的寺廟。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塔院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