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計有殿堂樓閣、禪房僧舍等400餘間。

顯通寺南為塔院寺,東南側是羅睺寺,東北側為圓照寺,北側隔著山包與廣宗寺為鄰居。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五臺山顯通寺平面圖

顯通寺主要院落有兩處,寺門在東側院落,進入寺廟是東院,東院內套一院落,有獨立的大門,裡面是五臺山佛教協會所在地,院內有五臺山珍寶樓,不對外開放。東院西側,是顯通寺山門,三間,坐西朝東,山門上懸一藍底金字大額,上書“大顯通寺”四個大字。山門之內沒有常見的護法金剛,代替護法金剛的是兩通石碑,左側為草書“龍”,右側為草書“虎”,俗稱龍虎二碑。右側“虎”字碑落款為“雷雨居士光宅書”,“光宅”是明代萬曆年間山西巡撫雷雨居士傅光宅。顯通寺山門沒有護法天王,同時也沒有天王殿,所有就有“有龍虎把門,何須勞駕四大天王”的說法。為什麼五臺山最重要的寺廟顯通寺竟然沒有寺廟常見的天王殿?原因是顯通寺前面的塔院寺以前是顯通寺的一部分,後來獨立成寺了,如今的顯通寺只是以前寺廟的一部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曾經該寺的規模之巨。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山門 王猙攝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山門內龍虎碑 王猙攝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山門內龍虎碑 王猙攝

進入山門,是顯通寺的主院。五臺山的寺廟很多是皇帝敕建,典型的宮殿式佈局。顯通寺沿中軸線有七重殿宇,分別是: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七處九會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殿。東西兩廊是禪房客堂等。

第一座殿宇是位於最南側的觀音殿,清代建築,面闊五間,單簷硬山頂,坐南朝北。門上懸掛藍底金字“霞表天成”,是乾隆皇帝御筆。門內上方懸掛藍底金字“用昭慈惠”,是民國十年(1921)年代縣庠(xiáng)生郎弼瑞所書。殿內供奉三大士: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兩側是諸天之——帝釋天和大梵天。殿之東西經架上擺放著明正德五年(1510)年《大藏經》一部,共計3210本。觀音殿東側是三間地藏殿,內供地藏菩薩及兩位弟子——道明、閔公父子。

第二座殿是文殊殿,重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前面有重簷抱廈。殿內供奉五方文殊,加上中間的騎獅文殊,共計有六尊文殊,是五臺山文殊菩薩最多的殿宇之一。東西兩側是十二圓覺。後面有韋陀立像。殿宇內懸掛有三塊皇帝御書——乾隆“十地圓通”、嘉慶“寶地珠林”、光緒“點化生春”。

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其內有兩通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御碑,均為漢白玉,一通有字一通無字,東側上書《御製顯通寺碑文》,康熙所書,西側無字,是一塊著名的無字碑。為何立康熙皇帝要在五臺山立一通無字碑呢?應該有效仿秦始皇在泰山立無字碑,武則天在乾陵立無字碑,讓自己的是非功過後人評說之意,民間則說是為了填掉水井,除掉龍的兩隻眼睛所致。

文殊殿之後是顯通寺正殿大雄寶殿,重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面闊七間,重簷廡殿頂,前面有重簷抱廈。殿內橫樑上,懸掛有乾隆皇帝御製檀木御匾,上書:

精藍瞻禮重,靈鷲倚巍峰。

漢代初興地,歷朝振舊蹤。

天花霏座鬱,慧樹布庭濃。

馴鴿飛來集,夜聞聲講鍾。

落款為:“顯通寺,再依皇祖元韻。辛丑季春御筆。”

殿內正前方的橫樑上,還高懸有乾隆皇帝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一塊,還有光緒皇帝御筆“欽福銘恩”木匾,殿後面的門楣上,還掛著乾隆御筆“象教精嚴”木匾一塊。

殿內供奉有橫三世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兩側是兩大弟子阿難、迦葉。三尊佛像背後是“三大士”——文殊、觀音、普賢三位菩薩。東西兩山牆平臺上是十八羅漢像。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大雄寶殿 郭靜攝

大雄寶殿之後是第四重大殿——七處九會殿,大殿為純磚所砌,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為兩層仿木構建築,斗拱闌額俱全,是我國一處著名的磚砌建築。“七處九會”,源自《華嚴經》。顯通寺是清涼國師澄觀撰寫《華嚴經疏》的地方,因為對華嚴經的研究,澄觀又被稱之為“華嚴疏主”。《華嚴經》是根據釋迦牟尼佛在七處地點講了九次法而輯錄的,因為顯通寺與《華嚴經》的關係,所以建造了該殿。大殿門額上磨磚雕刻七個匾額:法菩提場、普光明殿、忉利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天宮、逝多林園。大殿明七暗三,三個拱圈洞窟內原來供著三尊萬曆年間鑄造的“三身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釋迦牟尼佛,現在僅存主洞的盧舍那佛了。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七處九會殿 郭靜攝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七處九會殿 王猙攝

七處九會殿之後是千缽文殊殿,面闊三間,硬山捲棚頂,清代建築,內部供奉一尊“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像”。

登上高高的臺階為“清涼妙高處”,這裡有五座銅塔,五座塔象徵五臺山五個臺,五座銅塔本為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所鑄,可惜只留下代表北臺與西塔的兩座,其餘三座是1993年成佛法師新鑄。五座銅塔簇擁著一座金色大殿——銅殿。該銅殿是顯通寺第六重殿宇,是明代顯通寺僧人妙峰法師所鑄,銅殿鑄造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安放至此,一直保存到現在。殿內供奉有明代的文殊與清代的善財童子像。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銅殿 郭靜攝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清涼妙高處 王猙攝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顯通寺銅殿及銅塔 王猙攝

最後一重殿宇是藏經殿,藏經殿內供奉有甘露文殊,東西兩壁佛壇上置木質佛龕,裡面是八大論師——龍樹、無著、陳那、釋迦光、聖天、世親、法彌和功德光。殿內經櫃裡保存有紐約光明寺沙門壽冶親書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之《普賢淨行品》、《行願品》和《梵行品》。藏經殿是顯通寺的制高點,在藏經殿俯瞰全寺,殿宇重重,金色的銅殿、潔白的無樑殿盡收眼底。

顯通寺歷史沿革:

《古清涼傳》、《法苑珠林》、《廣清涼傳》、《清涼山志》等各種文獻中均可以看到對顯通寺的記載。按照記載,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印度僧人所建。但,這個說法,有太多的傳說的性質。比較可靠的是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所建,初名為大孚靈鷲寺,周圍共有十二院,南側有花園,也稱之為花園寺。

在撰寫《古清涼傳》的唐高宗時期,大孚靈鷲寺已經損毀嚴重,“且今見有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其餘廊廡基址,彷彿猶存。”只剩下東西兩座殿堂,裡面尚存佛教造像。此外寺廟南面還有二三頃的花園。

武則天時,因新譯的《華嚴經》中載五臺山名,故“改稱大華嚴寺”,並加以修葺。到日本僧人圓仁到訪時期,也就是唐文宗時期,大華嚴寺規模宏大,共有十五個院(參考《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後唐武宗會昌滅佛(845)寺院被毀。宋太宗、真宗兩朝都曾遣使來此修建。到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日本僧人成尋巡禮五臺山時,大華嚴寺又恢復了曾經的壯觀。從日本僧人成尋撰寫的《參天臺五臺山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宋神宗熙寧年間 (1068-1077)大華嚴寺的規模之巨,建築之宏偉。但是經過宋金、金元的頻繁戰亂,到明初,大華嚴寺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輝煌。

明朝雖然幾經修繕,但是再也回不到唐宋時期的規模,明朝時期,重修顯通寺,但是規模與唐宋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在曾經大華嚴寺所在的靈鷲峰上,獨立建了很多寺廟,如今的菩薩頂(唐代大華嚴寺十二院之一菩薩堂院)、羅睺寺(唐代大華嚴寺十二院之一善住閣院)、塔院寺(唐代大華嚴寺之塔院),都是能見於文獻中的大華嚴寺的一部分。

明朝時期重修寺廟,朱元璋敕額“大顯通寺”,從此改名為“大顯通寺”,永樂皇帝朱棣時期重建了大顯通寺和佛舍利塔。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真容院獨立為寺,寺名“大文殊寺”一直沿用至今,俗稱菩薩頂。萬曆十七年(1589)重修顯通寺塔院,萬曆皇帝敕額“大塔院寺”,這個時候顯通寺的塔院獨立為寺,為現在的塔院寺。萬曆三十四年(1606),因重建“七處九會殿”等殿宇,賜額“護國聖光永明寺”,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恢復“大顯通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民國時期,五臺山僧會設於此,管理全山97座青廟,一直到今天,顯通寺還是五臺山佛教協會所在地。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顯通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