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臺山、承德和瀋陽的皇家寺院除外八廟外,你知道幾個?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是一個各民族文化集聚的中心。自元代開始,藏 傳佛教進入北京,至今屹立在北京西城的妙應白塔是八思巴的弟子阿尼哥建造,是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在內地的一座豐碑。元代在北京建造有聖壽萬安寺、大天壽萬寧 寺、大護國仁王寺、大崇恩福元寺、大承華普慶寺、大天源延聖寺、大覺海寺、大 壽元忠國寺等藏傳佛教寺院10餘座。此外,“西及成都,南至杭州”,都有“西藏 化的佛殿佛像”

承德是北京和蒙古之間的一個藏傳佛教中心,承德的外八廟是清王朝在解決我國北京、西北部邊疆和西藏問題的歷史過程中應運而建的。據記載,當時我國漠 南、漠北、青海、新疆(包括巴爾喀什湖東以南廣大地區)的蒙古族、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以及臺灣的高山族等邊遠地區的兄 弟民族上層人物,都曾來避暑山莊朝覲議事。在外八廟中,規模和影響較大,而建 築形式直接與西藏建築有直接關係的寺廟有3座,分別為普陀宗乘廟、須彌福壽廟和 普寧寺,是分別仿西藏的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和桑耶寺而建築的藏傳佛教寺院建 築。

北京、五臺山、承德和瀋陽的皇家寺院除外八廟外,你知道幾個?

普陀宗乘廟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承德外八廟中建築規模最大的一 座寺院,寺廟的名稱普陀是梵文“potala”之音譯,與藏語“布達拉”同源,其意 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建築形式是仿照西藏布達拉宮的形制建造的。

須彌福壽廟是外八廟中建造時間最晚的一座寺廟,既保持了扎什倫布寺的原有風格,又使漢藏兩式 建築相映生輝,融於一體。

普寧寺的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 格局,還有象徵“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的眾多建築物,是 藏傳佛教曼陀羅思想在建築中的表達。

五臺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據歷史記載,早在東漢年 間,五臺山有僧人在建寺弘法。藏族人對五臺山的認知要追溯到吐蕃王朝時期, 《新唐書》和《舊唐書》中記載有吐蕃遣使求《五臺山圖》一事。

.漢系佛教寺院與藏傳佛教寺院在五臺山並存,故有黃廟和青廟之分,黃廟就是 指藏傳佛教寺院,據統計清雍正時期,五臺山的藏傳佛教寺院就有26座,僧人千餘 之多。藏傳佛教上層人士進京者,均來五臺朝聖佈道,如薩迦派的昆澤思巴、釋 迦益西、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和十三世達賴喇嘛等高僧大德都曾留足於五臺山, 因此,五臺山也就成為藏傳佛教信徒朝聖的聖地,至今如此。

瀋陽

清初時期,由於蒙古各部篤信藏傳佛教,為了鞏固其政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對藏傳佛教很推崇,在修建瀋陽故宮時被直觀地固化在不同的建築上。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之後,繼承了努爾哈赤推崇藏傳佛教的政策,隨著後金勢力 的不斷壯大,對藏傳佛教的需要更為強烈,使之比努爾哈赤時代有了更大的發展。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對藏傳佛教非常推崇,在修建瀋陽故宮時,建了四座藏傳佛教塔 寺建築,護國法輪寺就是其中的一個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