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西遊記《掃塔辨奇冤》取景於此 王猙攝

晉南壁畫群的現狀不盡相同,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是我國最為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五鎮名山中鎮霍山南麓,始建年代為東漢建和元年(147年),時稱阿育王塔院,又名俱盧舍寺,唐代大曆四年(769年)擴建一次,唐代宗李豫賜廣勝寺寺名,元大德七年(1303年)由於地震損毀重建,後明清多有修繕終成現在格局。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洪洞廣勝寺位於中鎮霍山南麓

廣勝寺是我國早期創建的寺院之一,且佛門記載:寺內藏有佛主釋迦牟尼在中國十九顆真身舍利當中的一顆,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的《趙城金藏》也出自於廣勝寺。現今廣勝寺知名景觀除了上寺多彩琉璃寶塔之外,就要數寺內享譽世界的壁畫。

由於現在廣勝寺下寺有元代和明代各兩鋪壁畫流失海外,所以現在廣勝寺壁畫一般意義上指水神廟明應王殿元代壁畫和上寺毗盧殿、彌陀殿、西垛殿明代壁畫。

下寺水神廟門口有霍泉,而霍泉是古時洪洞縣和趙城縣百姓生活飲水的保障,至今甘甜的泉水奔流不息,所以水神廟是一座百姓謝水神的民間風俗神廟,以感謝水神的恩澤。雖然水神廟在廣勝寺下寺西側毗鄰,但是二者本不是一座寺院,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已經習慣上將其看作是寺院的一部分。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依舊流淌不息的霍泉 郭靜攝

現在的水神廟在1961年與廣勝寺共同評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成為廣勝寺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應王殿內所供為水神明應王,大殿四壁皆繪有精美絕倫的壁畫,十三組不同題材的壁畫故事內容穿插組合,共有面積大約200平方米。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裡面的壁畫是廣勝寺壁畫精品 郭靜攝

進入大殿殿門後左轉順時針方向壁畫內容如下。南牆西次間有壁畫兩幅:1霍泉玉淵亭圖、2唐太宗千里行徑圖;西壁四幅:3唐太宗勅建興唐圖、4祈雨圖、5下棋圖、6打球圖;北壁西次間一幅:7後宮司寶圖;北壁東次間一幅:8後宮尚食圖;東壁四幅:9售魚圖、10梳妝圖、11龍王行雨圖、12廣勝寺古圖;南壁東次間一幅:13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圖。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位於西壁的下棋圖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位於西壁的打球圖

這十三幅壁畫內容與宮觀佛寺中佛教題材和道教題材的內容沒有太多的關聯,故事多彩,色澤渾厚,人物生動,藝術水平極高。壁畫內容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非常豐富,比如東壁偏南上方繪製的古廣勝寺圖就為我們展現出了廣勝寺上寺元代重建以前的樣貌。這幅壁畫採用了工整的寫實手法,畫面是以寺院的西側為視角,在山門前高聳的旗杆上巨大的紅幡隨風飄揚,隨後是山門,院中一十三級的佛塔佛光四射,十分醒目,塔後方建大鐘樓一座,發出好像火焰一般的紅色祥雲,後院還有大殿兩重均為重簷歇山樣式,與佛塔一樣都散發出佛光和祥雲,兩殿之間有長廊連接。我們可以看出元代以前上寺的寺院格局與現在上寺格局其實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為我們研究早期廣勝寺提供了非常重要和珍貴的史料。

又比如西南次間霍泉玉淵亭圖,也是一幅寫實性的山水圖,根據《霍山志》記載玉淵亭在霍泉旁,常有文人墨客賞景吟詠,而這幅壁畫就是描寫這樣的場景。西壁的打球圖和下棋圖反應了宋元時期人們的文娛生活。

而在北壁東西兩次間的後宮司寶圖和後宮尚食圖均反映的是水神明應王的宮廷。司寶圖描繪仕女裝飾宮室的場景,仕女的服侍、妝容,以及傢俱、裝飾是對宋元達官顯貴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而尚食圖是對明應王膳食房的表現,許多炊具和爐具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細緻描繪。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後宮尚食圖宮1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後尚食圖宮2

在東西兩壁居中的位置分別是龍王行雨圖和祈雨圖,西壁祈雨圖居中者為明應王,明應王民間傳說是戰國時秦國水利學家李冰,正是李冰應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入蜀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灌溉農田,使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百姓安居,所以後世人們敬李冰為水神。圖中明應王正襟危坐,頭戴通天冠,身著大紅絳紗袍,怒目圓瞪,文武官員列立兩班,武士玉女高舉旗幡,堂下官員在奏讀祈雨表,尊請水神普降甘露。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明應王祈雨圖

東壁龍王行雨圖分為兩部分表現,第一部分天空中雲端龍王行雨,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各顯神通,給人間普降甘露。另一部分表現行雨結束以後,明應王歸位,兩列官員面露歡喜,在明應王面前有珊瑚孔雀裝點,盡顯祥瑞。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龍王行雨圖

在牆壁的西壁南角上方有唐太宗勅建興唐寺圖,這幅圖應當是與西南次間西下方的唐太宗千里行徑圖是同一故事內容,由於空間的原因畫師只好將其分為毗鄰兩部分來進行表現,根據《圖書集成》神異志所記“千里徑於州東三十里山下,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土橋,太宗至此不能渡,及拜禱之,橋遂湧出。”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大唐之前曾在此征戰並取勝,為拜謝霍山神,在登基之後下令勅建寺院,賜名“興唐寺”。勅建興唐寺圖正是表現這一內容:前有開道武士,持旗上書大唐二字,後有白馬馱神龕,而朱衣肥馬,傘蓋華服者便是唐太宗,旁有兩僧人陪同,後有文武百宮,前呼後擁,十分氣派。這幅圖轉角西壁南上方,千里行徑圖正是描述《圖書集成》中唐太宗於千里徑,拜禱霍山神得橋渡河的場景,可以將唐太宗千里行徑圖看成因,而勅建興唐圖為果,二圖遙相呼應十分有趣。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唐太宗勅建興唐寺圖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唐太宗千里行徑圖

田園梳妝圖位於東壁北上方,圖中有五位仕女在園林之中神態各異,居中仕女正在梳妝,而在田園中翠竹、假山、花卉、古柏點綴其中,十分恬靜。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位於東壁北上方的田園梳妝圖

而這十三幅壁畫中最為著名的還是售魚圖和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比作場。

售魚圖是古代寺觀壁畫中少有的傑作,有四人好似正在飲宴,左上角老者的身份地位最高,另有一位官員一手提稱,一手撥動稱柁,雙眼正目不轉睛的盯著稱杆。而面前漁夫身著黃衫,穿一雙草鞋,面容堆笑,極盡討好之能,左手伸出兩手指正在討價。對比二人,賣魚老翁身體消瘦,面容蒼老,衣著簡陋,五位官員體態豐盈,衣著華麗,而買魚者似乎緊盯稱杆大有斤斤計較之勢,兩張對比,貧富立現,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反應廣大窮苦人民的艱難處境。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售(賣)魚圖

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是一幅反應元代散樂班謝場的壁畫,名為忠都秀的戲劇演員在圖中身著紅色官服,手持笏(hù)板,面目清秀,兩耳垂上有巨大的耳洞,表明忠都秀是女扮男裝的女性演員,其角色應當為末泥,主要以官人的形象出現,是演出中的主要角色,在壁畫中一共繪有十一個人物,生、旦、淨、末、醜俱已完備。在出場人物的手中持有牙笏、刀、宮扇、拍板、笛子、鼓等助演的樂器和道具,在出場人物的背後有兩幅帷幔,左側有一演員好奇的在帷幔後方向前窺探,反應出當時戲劇舞臺開始分隔開前臺、後場。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在金代和元代山西晉南一帶經濟文化比較發達,鄉間雜劇非常盛行,幾乎村村有戲臺,百姓幾乎在生活中已經離不開這種娛樂形式,甚至在去世後將大量的戲劇磚雕帶到自己的陵墓中,大有生前看不夠,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中還要繼續享受的意思,而水神廟的這幅戲劇壁畫正是當時這種戲劇發展狀況的一個縮影。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山西博物院《國家寶藏》之金代侯馬墓戲曲俑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一: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村磚雕墓 郭靜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