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秦有公子扶苏,与人和善,待人宽厚,深得百姓爱戴,但贤名虽在外,他的一生却很短暂,让我们走近扶苏,了解他的一生。

(一)人物性格

扶苏,历史记载是秦始皇长子,幼年时,聪颖好学,有远见卓识,深得秦始皇喜爱,又因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后,没有嫡长子,在那个立嫡立长的年代,扶苏身为长子,曾一度被当做未来太子的候选人,秦始皇也对他寄予厚望。扶苏二字,来自《诗经.郑风》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一句,意思为,山上生长着扶苏,池塘中长着荷花,没见到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却偏偏遇见你这个少年。由此也可看出秦始皇对这个长子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然而,虽得父亲喜爱,但他的一生却很短暂。

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扶苏这个人,虽为秦始皇儿子,身上却未沾染半分秦始皇的暴虐,他心系天下百姓,忧国忧民,一心为百姓谋生计,并且随着他的长大,贤德之名逐渐传播出去,世人都在盼望着有朝一日扶苏成为天下之主,带领秦王朝走向繁盛。

史书记载,秦始皇暴虐不堪,因有民间术士私下评论始皇之暴虐,被秦始皇听到,勃然大怒,下令逮捕皇城术士,并将他们活埋在咸阳。扶苏听闻此事之后,直言进谏,认为天下刚刚安定,并不太平,百姓们都在尊崇儒家孔子,秦始皇此举实为不妥,而秦始皇何等骄傲自负,扶苏如此公开反对自己,令秦始皇非常不满,再加上奸臣赵高与李斯进言,秦始皇一怒之下便发配扶苏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名为监军,实为流放,世人都知,扶苏此去,太子之位便与他无缘了。

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虽说始皇暴虐,但也并不是没有智慧之人,扶苏之所以被贬,不单单是听取了奸臣之言,而是另有担忧。而这一担忧要从曾当过秦国二把手的楚国公子昌平君说起,秦统一六国,在灭楚的战争中,昌平君起兵反秦,令秦国损失惨重,后昌平君又即位为楚国国君与秦国对抗,这一行为深深触怒了秦始皇,始皇盛怒,肃清了秦国朝堂之上的所有楚国外戚。同样,由楚国公主所生的扶苏,始皇亦对其充满戒备,所以自然而然的认为扶苏所谏利国利民之言是在处处与他为敌,又认为扶苏身上的楚国血脉亦是楚国外戚势力崛起的希望。秦始皇自然不会允许自己好不容易肃清的外戚势力有死灰复燃的苗头,所以便听取奸臣建议,流放扶苏,使其远离政治中心。

扶苏被流放之后,赵高等人自信自己已经很了解扶苏与蒙恬的脾气,认为扶苏前去监军定会受到蒙恬的刁难,事事受挫。可不曾想到,扶苏对人温和,且很有政治远见,抵达上郡不久,扶苏就凭借自身魅力与蒙恬结为好友,二人相处非常融洽。而这一现象却是赵高等人不愿看见的,他们认为,扶苏本就是众人心中的继位人选,蒙恬又是大将军,手握重权,若扶苏得到蒙氏兄弟的帮助,对他以后取得太子之位是一大助力,这样必然是不行的,可无奈天高地远,一时也不好对其下手。

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所以扶苏在上郡也算度过了一段闲散日子,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却在出游途中因病暴毙,这也就给了赵高等人对付扶苏的机会。始皇逝世前立下遗诏,交兵权给大将军蒙恬,立扶苏为太子,并嘱托扶苏回京主持丧事。但无奈身边奸臣环伺,遗诏不等送出就被赵高拦下,赵高联合李斯等人,篡改遗诏,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太子,并伪造圣旨赐死扶苏,夺取蒙恬兵权。扶苏远在上郡,接到赐死圣旨后,虽心中不解,但不曾有过什么怨言,便自杀而亡,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二)扶苏之死

历史记载,扶苏之死,乃是因为一道赐死圣旨。而扶苏不曾反抗,实是因为他心怀百姓,他知道若自己起兵的话,天下必要再次经历一场战争,而战争中最遭殃的,是普通百姓,漫天硝烟,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实在是扶苏不愿看到的,于是,他宁愿自杀,以自己一条命换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善良既是扶苏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此外,对于扶苏之死,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扶苏并不是自杀,而是被胡亥杀害。这一说法源自考古发现的一个头骨,经研究,这一头骨主人为秦朝一贵族之人,研究学家认为此人为扶苏,经过对头骨的仔细研究发现,头骨下方有一刺入弩箭,根据其方向跟刺入深度可推断出这个人当时是被人按在地上,被近距离用十字弩射击头部而亡,是一种刑杀。这是研究者们对扶苏之死的另一猜测,然而,事实究竟如何,仍待进一步研究。

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但不论扶苏之死事实究竟为何,一代贤才就此陨落,实是令人叹息。扶苏一心想为天下百姓,却不想,自己舍身为国,换来的却是另一位更加暴虐的君主。胡亥即位后,秦朝并没有变得更好,不久后就被刘邦起兵所取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就此寿终就寝,也正应了那句秦二世而亡的预言。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秦王朝的覆灭,与扶苏也有某些关系,扶苏心存仁善,此为百姓之福,但正是他的仁善,让他对父亲的许多举措感到不妥,是以直言进谏,引得秦始皇不满,自然也因此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最终导致了一个朝代的结束。

(三) 历史评价

扶苏的贤明不仅在当时远近闻名,后世也流传着很多世人对扶苏的评价,以至于每每有人借君主昏庸之名起义,都能出现扶苏的名字,由此可见扶苏对后世的影响。是以,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抗秦时,虽打的是复楚的名号,但尊崇的却是大公子扶苏。

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有人曾设想,若是当初扶苏并未被秦始皇发配,若是秦始皇遗诏送达扶苏手中,若是扶苏顺利回京继承皇位,大秦王朝是否可以改变二世而亡的命运。这一设想虽令人欣慰,但是若仔细想想,也有不妥之处,后世评论,扶苏为仁善之人,若他继承皇位,必不忍手足相残,而那些大臣,他也定会念在他们为前朝老臣的份上不忍发落他们,那么,事情又回到了原点,他的兄弟与奸臣合谋,陷害扶苏,若到那时,扶苏的下场想必更是凄惨。

若身为帝王,不应只有仁善之心,也应具备杀伐果断的气魄,而史料中记载的扶苏,并未有体现这一魄力的地方,或许,他可以带领秦王朝走的更远,但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他也只是秦始皇的长子,死于阴谋的扶苏公子,历史并不会因我们的三言两语而更改,扶苏公子也只能是历史中令人感到惋惜的一个人。

始皇之子——扶苏公子

世人都说,秦始皇把扶苏发配至上郡监督修筑长城,把他放在看不到的地方是对他彻底厌恶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然而,从秦始皇的遗诏中可以看出,他对扶苏的期待并没有因他屡次反对自己而消失殆尽,秦始皇虽儿子众多,但他一生并为立太子,却在遗诏中立扶苏为太子,足以看出扶苏不单是世人心中的太子,也是他心中唯一的太子。

事实是残酷的,扶苏的才能与卓识也只能存在于后人的回忆与想象中,变作历史长河中一朵不凋零的花。

参考文献:《史记》

《资治通鉴》

《读通鉴论》

《秦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