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文|夏紹毅

【摘要】:倪瓚的山水畫沒有高大雄偉的山峰,幾乎所有的山水畫都是採用“一河兩岸”式的構圖,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讓人產生了無窮的想象。其用筆簡括凝練,逸筆草草,後人對這樣的用筆趨之若鶩,但就是達不到倪瓚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本文就倪瓚的用筆作一簡單探討,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關鍵詞:倪瓚;山水畫;元四家;用筆;筆墨;

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元 倪瓚《容膝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一、歷代山水畫家對倪瓚的用筆評論。

對於倪雲林繪畫的用筆,董其昌曾評:“雲林作畫,須用側筆,有輕有重,其佳處在筆法秀峭耳。”錢杜雲:“雲林惜墨如金,用筆輕而松,燥鋒多,潤筆少,以皴擦勝渲染耳。”由前人對於倪瓚用筆的評價可以看出,倪瓚作畫用筆的特點是多用側鋒,多幹筆少溼筆,多皴擦少渲染。畫山石樹木,基本上不用溼墨渲染,全用皴法。

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軸》

如《虞山林壑圖軸》吳其貞評曰:“畫法入細,甚於松秀。用渴墨不知幾多重數皴成,渾然如絲綿綢物。望雲山石渾厚,得其自然之妙。”

二、倪瓚集前人用筆,自創折帶皴,這種筆法的形成原因分析。

1、源於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點及人生追求。

倪瓚的性格清高孤傲、特別愛乾淨,嚮往高人雅士的生活,在物質上沒有過多的追求,導致他的繪畫很自然的烙上這種簡淡素雅的印跡。

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元 倪瓚《魚莊秋霽》

2、源於他博學多識,深厚的傳統繪畫工夫。

倪瓚在吸收歷代多家筆墨技法之後,不滿足於古人的筆墨技法,於是他開始結合自身的人生追求,進行再創造。倪瓚早期對傳統繪畫下過很大工夫,對於董巨、荊關等前人用筆早已諳熟於心,他在這個基礎上將中國山水畫繼續推向另一種境界,那就是中國山水畫的逸品境界。這種境界,很多學山水畫的一輩子都未能夢見,是可遇不可求的。

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元 倪瓚 《六君子圖》

3、源於精到的書法功底。

倪瓚吸取書法用筆,倪瓚的書法源於二王,功力非常深厚,筆法高古。書法用筆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講究抑揚頓挫,縱橫使轉等節奏,講究一氣呵成。倪瓚山水畫的筆法形成是分深厚的書法功底不開的。

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元 倪瓚《溪山訪友圖》

4、源於倪瓚所處的自然環境。

倪瓚生長在太湖一帶,整天與三五好友駕一葉小舟盪漾在湖面,飽覽太湖山水一帶的美麗風光。太湖的山水不同於北方,湖面遼闊如明鏡,山頭多為丘陵小山,平坡絕岸,岸邊山石堅硬凝練,正是這樣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使他創造出一種不同於古人的一種皴法——折帶皴。

倪瓚自創折帶皴的原因是什麼?對學習山水畫的朋友有哪些啟示?

元 倪瓚 霜林湍石


三、結語。

倪瓚的筆墨風格其實是用筆墨來傳達情意的需求,是一種心靈的寫照,倪瓚作畫筆墨的精髓在於“平淡中見本領”,在於有意與無意之間,在於“胸有成竹”“意在筆先”,這種用筆是高度嫻熟的筆墨技巧和心靈自然流露的有機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