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山水畫中的生命意識

倪瓚山水畫中的生命意識

倪瓚 容膝齋圖


在倪瓚的山水畫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對生命的看法。倪瓚的畫作十分淡然,不懂得欣賞的過客匆匆一瞥,隨後將其忘卻,而瞭解門道的人卻對此久久不能釋懷。山水還是山水的樣子,雲飄在空中也並未變化,但是看畫的人卻從中收益良多。倪瓚對生命的態度如同我們在寫作中常常用到的一種手法——反襯。倪瓚畫出的枯枝落葉,看上去已然沒有了任何生機,一潭水也是死一般的寂靜,沒有絲毫的波動,這樣的畫作太過沉寂,讓人看了心生淒涼。但也就是在這樣的畫作中,倪瓚偏偏要在毫無生機的景物中,繪製一幅有著生命質感的圖卷。古語常道“分久必合”“盛極必衰”萬事萬物到達了一個極限之後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倪瓚就是將這樣想思想注入到了他的畫中,他要在一個了無生機的圖卷中展現生命的活力。


倪瓚山水畫中的生命意識

倪瓚 《漁莊秋霽圖軸》


倪瓚山水畫的筆墨特徵則是墨色淡,筆意簡,他的筆性是一種含糊不定的鬆弛而又柔軟,乾枯而又潤,用虛實表現山石的韻味。倪瓚筆下的枯樹,已經不再只是枯樹了,他在暗示著鬱鬱蔥蔥的繁枝茂葉,他不畫出綠色卻偏要表現綠色;他畫出了潭水,卻已經不再只是潭水了,他在暗示著波瀾起伏的洶湧波濤,他不畫出波紋卻偏要表現流動;他畫出的空山,也已經不再只是空山了,他在暗示著喧擾吵鬧的大街小巷,他不畫出人物卻卻要表現生命。他創造出的寂寞、冷清又頹敗的世界,不是在表現內心的頹靡,而是超脫了色相,構建著內心真正向往的地方。


倪瓚山水畫中的生命意識

倪瓚 六君子圖


倪瓚構建出來的畫面描繪的世界與我們常常見到的不同,他不再著意去賦予“世界”活力,而是讓“世界”自己迸發出勃勃生機。這樣的做法,有人認為是將化解的精神世界與創造的世界相剝離開了。可在我看來,這樣的手法,卻是將事物自身的外在形式簡化,進而更加完美的塑造其“內在”,倪瓚放棄了華而不實的地方,找到了事物的生命意識!

我們平日裡看到的大多數畫作都是在表現“冷眼”觀世界,這樣的畫多表現出來的是對存在的世界的認同態度,是將活著的事物,活著的一切搬入畫卷再賦予其意義,一切都強調了畫家的意識。這樣的世界中“我”是主要的,而事物卻是次要的。“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觀點無一不在控制著手中的畫筆。“我”的情感和態度凌駕於一切的事物之上,可以說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倪瓚山水畫中的生命意識

倪瓚 秋亭嘉樹圖


反觀倪瓚,他則多是讓創造出的世界、事物擁有了生命力。在他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事物已將脫離了畫家對其的掌控,再沒有了主從關係。事物的表現也不只是存在於外在和色相,更加側重於表現其生命意識,倪瓚放棄了將自我的情感注入畫卷這種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普遍使用的方式,獨闢蹊徑的創造出來自己的生命觀。即便繪製出來的畫或許會被人認為空洞乏味,但這又如何?他已經解脫了對生命的束縛,又何必執著於不相干的人的觀念呢?正如他對待畫中世界的態度,或許淡然、或許死寂,但這些都是有著自身生命力的事物,它們的“活”不體現在外物中,而是體現在心中。


倪瓚山水畫中的生命意識

倪瓚 紫芝山房圖 臺北故宮藏


中國畫中的生命是落寞的,是空寂的,這是因為中國畫的畫家追求的是“無生”的智慧。如道家中的理念“生生者不生”,這是在追求超脫生死的存在。我認為,倪瓚這種觀念恰如其分的融入到了自己的創作理念中。他的畫作的基調基本都是空寂的,看上去沒有絲毫的生機,但這種毫無生機卻更加能夠引人深思,讓人跳脫色相去看最為真實的世界、最為真實的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