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財政政策唱主角, 今年刺激或新增5萬億資金

以下文章來源於第一財經資訊 ,作者梁相宜


張明: 財政政策唱主角, 今年刺激或新增5萬億資金



張明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2020年一季度在全球經濟一次又一次“見證歷史”中結束。中國雖然在控制疫情方面基本打完上半場,但恢復經濟元氣還需要一段時日。與此同時,2020全球經濟大概率陷入負增長,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關於中國是否應該跟隨發達國家一起實施宏觀強刺激政策,一直是業內人士討論的焦點。不可否認的是,2020年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確會遭遇巨大的困難,中國也確實應該有相對較大力度的逆週期調節政策,但方向和度的把握,此時此刻顯得至關重要。畢竟我們已經經歷了一輪痛苦的去槓桿過程,正在朝向更深層次的調結構推進,而大力度刺激政策的試錯成本也將越來越高。


中國目前需要一套怎樣的宏觀政策組合以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等財政政策預計能釋放多少額度?新基建的發力點在哪兒?如何在固有的金融風險不擴大的情況下,使貨幣政策能效果最大化?中國經濟將呈現深“V”反彈?《首席對策》對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


張明的主要觀點:疫情對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衝擊都是不容低估的。當前中國政府更應該依賴大規模財政寬鬆政策來應對經濟下行與失業壓力,政治局工作會議已經明確適度調整赤字率和發行特別國債,預計最終有5萬億的釋放額度。貨幣政策應該適度寬鬆以維持貨幣市場穩定並配合寬鬆財政政策的實施。但是,考慮到中外經濟金融形勢的不同以及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不宜發力過猛。對潛在大規模信用擴張的負面作用,應該重視相關的歷史教訓作用。

第一財經:張老師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首席對策的專訪,我們看到近期有一箇中國、包括全球的金融機構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的開了一個內部的雲討論會,討論現在中國經濟情況,包括未來的經濟走勢和政策應對的方式,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大家達成共識的是哪些,還存在分歧的是哪些?


是否採取強刺激政策應更審慎決定


張明:應該說那次會議大家討論還是非常激烈的,我覺得大家達成共識的有這樣幾點,第一點就是這一次疫情對全球經濟,尤其是歐美經濟的衝擊會非常大,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衝擊也不小。第二點大家也都認為,那麼應對這樣疫情的衝擊,發達國家和中國都應該採取非常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來進行應對。主要的分歧我覺得也是有兩條,第一條針對當前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中國政府要不要採取強刺激的政策?換句話說,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都應該超大力度的寬鬆。第二個分歧就在於就說財政政策應該寬鬆,大家都沒有意見,但是對於貨幣信貸政策,換句話說,準備金、基準利率,包括銀行信貸要不要特別寬鬆,應該說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由於外部的衝擊非常大,因此這派意見認為,當前中國政府應該加快應該加大政策刺激力度,加快投資政策的實施,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都應該大水漫灌。但是另外一派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跟全球不一樣,中國經濟的拐點已現,在這個時候擴張的財政政策對於對沖疫情的不利衝擊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貨幣政策要不要追隨發達國家的寬鬆的這種大水漫灌式的放鬆,我們覺得是應該可以審慎的。可以再等一等,到具體的數字出來之後再做也不遲。


第一財經:不止是經濟學家,現在整體的市場、機構,整個外界,大家都關注的是現在要不要採取強刺激措施這麼一個話題。


張明:08年左右的教訓,我們政策既應該給予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應對,但同時我們應該關注大水漫灌可能造成的不利風險。


第一財經:您提出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那麼財政政策應該具體從哪些方面發力?


減稅降費和轉移支付同時發力 財政政策應起到主導作用


張明:財政政策無非是兩個大的渠道,第一個渠道就是在稅收方面,那麼在當前疫情對中國的某些行業,比如說服務性行業,像航空、餐飲、娛樂、交通、包括零售這些行業衝擊很大,這些行業又剛好是中小企業為主,這個時候稅費都應該儘可能多的減免,幫助這些企業儘快渡過難關。我們看到的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類似的政策,除了減免稅之外,也允許企業推遲繳納住房公積金,繳納社保,這的確緩解了企業的壓力。那麼另外一個層面就是轉移支付。在這個時候,那麼可以考慮給這種受影響比較大的企業或者家庭給予直接的財政補貼,那麼也可以給他們增加一些定向的支出,甚至包括對有一些覺得融資成本很高的中小企業來講,通過財政來貼息,也是幫助他們降低融資成本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那麼在疫情衝擊檔口下,財政政策在針對性方面應該說要比貨幣政策要好很多,因此我們認為財政政策應該是應對疫情最主要的工具。


第一財經:現在財政政策方面已經明確適當的提高赤字率,包括髮行特別國債,能否大概預測一下赤字率提高到一個什麼樣的範圍,特別國債要發行多少?這些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財政政策預計新增5萬億資金 較大提升市場信心


張明:應該說前段時間中央跟國務院相關的決策,還是對市場的信心提升很大的。從中央到地方具體推測,我目前是這樣來想的,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例的提高和中央政府發特別國債,這兩個是可以相互的權衡的。我們可以不妨這樣來假定,如果我們今年把中央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從3%提高到4%的話,就GDP的一個點大概差不多9000億到1萬億人民幣,然後我們再把特別國債的規模,比如說提高到2萬億,那加起來的話就是3萬億左右的一個刺激。地方政府的專項債,此前市場預計大概是2.5-3萬億,目前來看可能要提高到4萬億到5萬億,所以地方專項債這大概又加2萬億。我們把加起來的話,這三方面大概能給我們帶來5萬億人民幣左右的資金,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去年我們的GDP大概差不多是90萬億左右,這就意味著大概佔到GDP的3%-4%的額外的放鬆,今年有可能會實現。


第一財經: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復工復產,但現在確實是內需外需都比較疲弱,政治局會議強調現在要擴大內需,要啟動新基建,您覺得新基建最重要的一個著力點在哪?


新基建應體現以市場為主導


張明:的確最近關於新基建是市場炒得非常熱的一個概念,新基建包括像5G,像北斗導航,像城際的軌道交通這樣一些東西,應該說這裡邊有一些的確是基礎設施建設,在這個時候我們是大的加大對新基建的投資的力度,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通常來講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他投下去變成產能之後,它往往就沒那麼新了。所以說在這種基建的浪潮下去之後,我們還是應該讓它由市場的力量來主導,由企業來主導,而不是由地方政府來主導。所以說搞基建是沒有問題的,新舊都可以,但關鍵是應該由市場來主導,這樣才能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率。

第一財經:你也提到了貨幣政策不應該用力過猛,但是貨幣政策也需要發揮它的作用,怎麼在不使固有的金融風險擴大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能發揮到效果的最大化?


貨幣政策應適度調整基礎上配合財政發揮效果


張明:我認為政策組合就應該是財政政策應該率先發力。那麼貨幣政策應該來配合財政政策。我舉個例子,比如財政政策,我們說了今年可能中央政府要發行2萬億的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可能到4-5萬億,那麼這麼大的債券發行下去的話,那麼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就可能會緊張,利率就會上升,這個時候就會抬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因此為了配合特別國債的發行,那麼這個時候貨幣政策就應該適當的放鬆。舉個例子,當中央政府發特別國債的時候,那麼商業銀行可能就可以調低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讓金融機構用釋放的法定準備金去購買特別國債,這樣就能夠避免政府融資去擠出私人部門的融資。所以說貨幣政策的實施,它可以降低各級政府融資的成本,可以使得財政政策的實施,根據這兩個政策配合起來的話,就能夠使得我們的逆週期的宏觀政策最大化的發揮其效果。

第一財經:對於中國央行來說,要不要把調經濟結構包括抑制經濟可能潛在的一個下滑,放在央行的一個政策的執行依據裡,其實現在爭議挺大的,您怎麼來看這個問題?


貨幣政策應該適當審慎 不應過於猛烈


張明:我最近的確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核心思路就是說當前財政政策應該非常快非常猛,但是貨幣政策應該適當審慎一些,應該按照原有的節奏進行放鬆,主要原因大概有這麼三個。第一個就是相比於美股短期內的暴跌,國內的股市沒有發生持續下跌,國內的銀行間的流動性市場依然比較平穩。那麼第二點就是從經濟基本面來講,我們的底部已現,最低點就是二季度,所以說從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會反彈,美國經濟會下行,所以沒有必要我們去效仿美國如此大的貨幣寬鬆。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現在我們的CPI還在5%以上,這個疫情導致的供給側衝擊,可能會使得中國的通脹短期內依然保持在高位,它的回落會比較慢。我覺得當前我們的貨幣政策應該更加穩健一些,放還是應該放,比如說我們一個季度一次降準的節奏可以延續,我們的降息也可以延續,但是不應該放的過於猛烈。貨幣政策總體還是一個調總量的工具,我覺得讓貨幣政策去發揮調結構的功能,我們做了很多嘗試,像MLF像PSL,但是它的效果終究是有限的,調結構更多的應該讓財政政策,讓宏觀審慎監管發揮作用。


第一財經:CPI還是不會太快的往下走,同時還有油價在大跌,通脹和通縮我們如何去應對?


應重視結構性物價上漲風險


張明:應該來講全球經濟跟中國經濟目前都面臨了比較大的疫情的衝擊,所以經濟的總需求毫無意外是會下滑的。因為總體來看,全球跟中國通縮的壓力要大於通脹的壓力,但是這次的疫情它比較奇怪,他既是需求受到衝擊,它又是供給側的衝擊。所以說這就意味著全球的總需求下滑的情況下,不排除有一些結構性的物價上漲的壓力。你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能源價格跌得很猛,但是我們注意到前段時間全球的飼料價格漲的挺猛的,無論是畜牧業的飼料,還是水產業的飼料漲的比較猛。現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也發佈了一些報告,說今年從夏季開始糧食短缺可能是一種風險,所以說我覺得食品價格包括還有其他一些必需品的價格,受這種供給側衝擊的影響,未來可能會持續處於高位,也不排除上漲的可能性。應該重視一些結構性的物價上漲的風險。


第一財經:很多評論認為中國的經濟會呈現一個深“V”的反彈,您怎麼來看這種評論?


二季度將有小幅反彈 強調高增長意義不大


張明:從短期來講,“V”型反彈的確是存在的,就像我前面所言的,去年三四季度我們的GDP的增速都是6.0%。今年一季度肯定是負增長,而二季度現在來講正增長還是負增長,大家都覺得有不同看法,但我覺得應該是一個比較小幅的正增長,比如說2%-3%,隨著宏觀政策釋放效果顯現,到了三四季度反彈會比較明顯。三四季度很可能中國的季度經濟增速回到6%以上。我覺得今年我們應該現實一些,我覺得能到3%-4%左右就非常不錯了,因為全球是負增長,在這個時候再強調5-6的增長,我覺得意義不大。那麼我也注意到了,現在有人建議說今年不要再提增長的目標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姿態。在全球都很糟糕的情況下,我們能夠維持一個3-4的增長,就非常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