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之自由的呼聲

楊朱的聲音,很陌生。

這是諸子中唯一沒有留下著作的學派,責任恐怕得追究到秦始皇和項羽,秦始皇當年的一把大火把民間書籍盡數焚燬,僅留秦宮私藏,豈料殺人不眨眼的項羽打進秦宮,又放了一把火。從此,先秦許多珍貴的思想便再也找不到了,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場浩劫,若是先賢在天有靈,是要把這兩個傢伙拉去受審的。

我們只能從其他著作中窺測楊朱的部分思想,然而就算是一絲微弱的聲響,也足以成為撼動中華的聲音。楊朱當世其實已是廣為人知的哲學家、思想家。孔子之後、孟子之前的兩大顯學,一個是墨家,另一個便是楊朱,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惜楊朱學派到後期比起墨家更為不堪,竟無一著作傳世,這恐怕跟楊朱的思想過於另類有關,最為人所知的,還是他留下的一個成語:一毛不拔。


百家爭鳴之自由的呼聲

楊朱講學


這個成語現已是批評他人極端自私自利的典型,出處便是楊朱與墨子的學生禽滑釐的一次辯論。

一日,禽滑釐問楊朱:“拔一根毫毛,拯救天下,先生幹嗎?”

楊朱:“世道不是一根毫毛可以救的。”

“如果能,願意嗎?”

楊朱不再搭理他。是無理可說了嗎,顯然不是,當世兩大顯學,不會就這點分量,禽滑釐去請教楊朱的學生孟孫陽。

孟孫陽:“先生思維跳躍的太快,就由我來替先生說吧。請問足下,痛揍你一頓,給你一筆鉅款,幹嗎?”

“幹!”

孟又問:“砍你一條腿,給你一個國家,幹嗎?”

禽滑釐默然。顯然,邏輯鏈條可以繼續延伸:砍掉你的頭,給你一個天下,幹嗎?

是啊,一根毫毛,一條腿,一顆頭顱,都是身體的一部分,頭顱不能砍,毫毛卻可以拔,是何道理。若是今日讓你拔我毫毛,明日說不定就要砍我手足,最後要我性命,為了不讓那些欺世盜名的統治者有機可趁,對不起,我一毛不拔。


百家爭鳴之自由的呼聲

“一毛不拔”是對楊朱的誤讀


這就非常偉大了,學術界但凡提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幾乎都得提到西方強調個人權益,而東方信奉集體觀念。而楊朱的觀點,分明是古代中國的第一份人權宣言,而且一提出便席捲華夏,風靡全國,與墨家儼然分庭抗禮。

思想家楊朱,其實是被妖魔化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才是楊朱真正的主張。而這又引出了新的問題,如何看待私權與公權之間的關係。想要弄清這個問題,不妨設幾個小標題,理清脈絡、逐個突破。

一、誰來拔毛?

只有當權者才會滿口仁義的拔掉我們的毛,然而,這有法理依據嗎?好像沒有,現代觀念認為合法的公權力是社會成員部分私權利的讓渡之總和,那麼我們讓渡了身體所有權嗎?沒有,既然這樣,要我們的毛,對不起,請經過我的同意。當然,社會部分人員如軍人 、警察、消防員等在特殊情況下是要做出犧牲的,他們讓渡了生命權,而且在他們穿上制服的那一刻就被視為自願為國家犧牲。

二、一根毛,能救天下嗎?

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當然,個人權利日益得到重視,這樣的話題逐漸不被允許,一個人也是人,天下人也是人,都是一樣的血肉,都有一樣的感情,不應該有孰輕孰重之分,更不應該用數字來衡量人的價值,但這種問題,人類隨時都在面對,並且可能永遠也躲不掉,因此,必須以冰冷的態度,客觀的做出精準的回答,這才是負責的精神。而我個人的回答是:可能。這種棄車保帥的例子不勝枚舉,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必須承認,殺人以救天下,永遠是擺在統治者們辦公桌上的一個考慮方案。

三、救天下,必須拔毛嗎?

當然不必。這是現代國家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哪怕一根毛真的可以救民於水火,如果個人不願意,就無權巧取豪奪,非如此,不能彰顯個人的尊嚴,而一旦失守這個底線,我們的自由理想便將崩潰,現代文明也必然不復存在,而如何防止政府隨意拔公民的毛,這便要靠憲政的設計了。

楊朱最後遭遇妖魔化並不奇怪,甚至可能是官方和平民的聯合絞殺,原因很簡單,我們民族一直沒有尊重私權的文化傳統,我們的經濟制度不是西方的私有制,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公有制,而是特殊的家族所有制,我們很少說我自己如何如何,卻經常說我們家如何如何,這是一種集體所有制的觀念。沒有私產,哪來的私權,又哪來的私有觀念,而在市場經濟席捲全球的當下,保障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便是我們民族緊迫而又嚴峻的任務。

楊朱學派,現通常歸於道家,不知楊朱是否師從過老子,若真是這樣,那麼道家真的超越了時代太多太多。

老子的思想很像憲政,很像而已。劉軍寧先生非常喜歡道家,也經常將道家思想解釋為保守主義,這自然是借力而行,不能真把老道當成現代憲政的開山鼻祖,但比起其他諸子,老子確實最有國際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最暢銷的名著,第一是《聖經》,第二便是《道德經》,這真是比國內要火太多。原因有兩點,第一,年代久遠、語法有別。我國自從新文化運動之後便通用白話文,傳統的文言文難以進入尋常人家,更何況是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古文,而《道德經》在翻譯過程中是直接翻譯成口語化了的英文、德文,閱讀難度下降了不知幾個檔次,普及率自然容易上去。第二、定位不同,老子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先哲,其思想更是以晦澀難懂著稱,一般人沒看兩眼就覺得高不可攀,哪裡還有繼續下去的勇氣,而在西方,老子卻被認為是僅次於但丁的詩人,其《道德經》經翻譯變得極具詩意,因此,老外看老子,先看情調,再看哲理,難說他們是否真看得懂老子。

百家爭鳴之自由的呼聲

老子畫像

那麼老子,到底何許人也?下期再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