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進程的起點-百家爭鳴

中國五千年曆史,但是從思想文化上來看,奠定基礎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的思想把人際關係和社會的基本框架構架了起來,法家思想為人們的行為確定了標準,墨家為科技工作者指明方向,而道家的思想則是為浪漫主義奠定了基礎,兵家的思想可以說是戰爭的終極指導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這些思想基本上以及奠定了基礎的社會人際關係。而關於禮和仁政的思想也幾乎是全社會的標準。雖然這些思想許多方面不適合今天的社會,但是我們當前的大部分的思想基礎依然是儒家的思想,特別是倫理關係上面體現的更加明顯。而且在政治上提出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等都適合現代任何國家的領導的行為。所以儒家思想是基礎框架不為過。

中國文化進程的起點-百家爭鳴

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可以說法家就是古代法律最重要的法律淵源。從秦開始到清結束的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法律的根就是以法家的思想為基礎的。而我們當前講求的依法治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可以說也是來自法家的法治思想,法家的一些基本法治原則實際上是法治國家通用的原則,它可以說是超越了時代和空間界限的思想。

中國文化進程的起點-百家爭鳴

墨家思想是“兼愛,非攻,節用,明鬼,天志”,兼愛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非攻是反對侵略戰爭;節用是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明鬼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天鬼是要掌握自然規律。但是我最看重的就是明鬼和天鬼的思想,其他方面其他學派多少都有涉及,而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科技的發展,其實墨子的思想就是為科技工作者奠定了一個基礎-掌握自然規律,學習前人文化。人們後來推崇的一句話“我能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不就是明鬼的思想。而我們的四大發明不就是掌握客觀規律的創造,所以我認為這就是墨子最大的成就。

中國文化進程的起點-百家爭鳴

道家這個學派在我看來有點像空想社會主義或者想建立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無為而治要求的是人的思想的高度和物質文明的繁榮,所以老子也是空想。但是他們的浪漫主義想法卻很美妙,就像莊子的夢蝶和鯤鵬,這可以說為現實苦惱的人提供一個最好的給自己寬慰的想法。而魏晉時期的思想壓迫,文人墨客實際上就靠著這股逍遙勁來求得獲得灑脫。但是我看來這種思想實際上對人的經歷和學識要求太高,所以一般人很難達到,而能達到的一般都是上了年齡的人,看淡世事,風淡雲輕。

中國文化進程的起點-百家爭鳴

兵家,這是為戰爭而誕生的學派,但是說實話,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戰爭,兵也是人類思想不可少的一環。而且一部《孫子兵法》可以說是總結了所有的戰爭規律。“攻其不備”、“能而示之不能”、兵道五事等等,幾乎可以說是一切戰爭的必須。而毛主席革命年代用的游擊戰實際上也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一種靈活應用。但是兵家也講求和平手段處理問題,就像《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他們不是愛好戰爭,而是以戰爭保衛和平。

中國文化進程的起點-百家爭鳴

有時候我們總是在引用外國人的話,覺得別人說什麼都對,可是實際上這個世界的道理是相通的,外國人的思想中國人也有,甚至我們在很早之前就明白了,但是隻是我們現在忘記了或者是看不懂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