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芭蕾遇上崑曲與建築 上芭站上新“起點”

因疫情特殊時期,上海芭蕾舞團歷經數月“閉關修煉”也將重新站上“起點”,並將於5月8日-10日登上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實驗劇場的舞臺。作為疫情後的首度亮相,今日,這部2020年原創現代芭蕾專場《起點Ⅲ——記憶的碎片》在上芭排練廳首度揭開神秘面紗。

當芭蕾遇上崑曲與建築 上芭站上新“起點”

圖說:《浮生一夢》中的雙人舞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芭蕾與崑曲“攜手”的《浮生一夢》、從現代都市中“生長”出來的《青藍紫》,還有充滿著愛與期待的《曾經的家園》……這部醞釀、創作於“戰疫”期間的作品,承載著主創團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還有對戰鬥在一線醫護人員的深深敬意和滿腔感動。

誠如上芭團長辛麗麗所言:“在最艱難的時期,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藝術創作,就是等待這一天,將這一曲麴生命的讚歌獻給抗‘疫’一線最可愛的人。同時,也為依舊深陷疫情中的人們傳遞愛與希望的力量。”

當芭蕾遇上崑曲與建築 上芭站上新“起點”

圖說:《曾經的家園》中的三人舞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芭蕾崑曲共“浮生一夢”


很意外,今日上芭排練廳裡驚現崑曲表演藝術家張靜嫻的身影,原來她的學生張頲加盟了《起點Ⅲ——記憶的碎片》中《浮生一夢》的創作。

這部作品以《遊園驚夢》的故事為靈感、以夢境為媒引出當代人對生活的哲思。編導吳虎生將東方的崑曲與西方的芭蕾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跨界嘗試,描述了一個當代青年在踏入夢境後與夢中人相遇,遊離於虛與實、前世與今生之間的故事。夢境雖然美好,但轉瞬即逝;現實雖然重要,但是否就不再需要夢鄉。

當芭蕾遇上崑曲與建築 上芭站上新“起點”

圖說:《浮生一夢》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十分難得,唱著崑腔舞著水袖的張頲穿插於芭蕾少女中並無違和感,雖然少了琴笛伴奏,但崑腔自有其節奏和韻律,在鋼琴和大提琴舒緩的樂音中悠悠而至,而那飄忽的水袖,就像撲撲掉落的花瓣中吹過的一縷風,別有一番韻致。

在張靜嫻印象裡,這也是芭蕾和崑曲的難得攜手。中西兩種古典藝術要在一部作品中渾然天成又不影響“各美其美”並不容易。團長辛麗麗說:“跨界的想法由來已久,但找到契機並不容易,這次也是難得機緣。”而舞段中,吳虎生為舞者設計的具有戲曲韻味的舞蹈動作也是讓兩種藝術分外融洽的關鍵。據悉,這部作品還將配以具有中國風的意境舞美。


《青藍紫》凸顯現代質感


和《浮生一夢》呈現迥然質感的獨幕芭蕾舞劇《青藍紫》,“生長”於現代都市,帶有強烈的時代感。這部聯合建築設計師傅國華共同創作的作品,探尋現代芭蕾與建築元素的靈感碰撞。舞蹈藉助三種顏色逐漸變深的關係來影射其結構和主題:以由淺入深的視角,層層剝開災難中嚮往新生的人們,尋找、讚頌靈魂深處那一股始終嚮往美好的力量。

當芭蕾遇上崑曲與建築 上芭站上新“起點”

圖說:《青藍紫》中的獨舞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災難的突然來襲讓城市生活變得異常,遭遇之中,充滿慌亂與無助,但逆境中人們依然對災難之後的陽光有著嚮往和渴求……在編導吳虎生看來,這份強烈的渴求是生的力量。

作品起頭引申自誕生於抗“疫”期間的《驚蟄》,中間鋪墊的是“天使的微笑”的悲憫和大愛,最出挑的當屬最後一段四人舞蹈。資深芭蕾明星範曉楓和張文君,對每個舞蹈動作的細膩處理,以及和音樂無比貼合的交融感,讓人迅速入戲;而芭團最年輕一代許靖昆和趙美慈的飄逸和靈動也讓人感受到青春撲面的氣息。


“四季”重塑《曾經的家園》


由王昊編導的《曾經的家園》,音樂改編自維瓦爾蒂的 《四季》。經典旋律下,以交響芭蕾的編舞手法,運用現代芭蕾的肢體語彙,詩化地呈現出人類家園的多番景象,在寧靜與喧囂之間、茂盛與斑駁之間,發出守護生態、守護家園的呼籲。

當芭蕾遇上崑曲與建築 上芭站上新“起點”

圖說:《曾經的家園》 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作為這部原創現代芭蕾專場的壓臺舞段,作品中的群舞氣勢磅礴中不時錯落有致,為人們呈現的是對“曾經的家園”的美好記憶,同時也給了人們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因疫情影響“停演不停工”的上海芭蕾舞團,自年初巡演迴歸隔離14天后,便陸續開始練功,舞蹈演員的特殊性在於“不進則退”,演員們也是鉚足了勁頭,哪怕戴著口罩也不能停止練舞。時間用在哪裡是看得見的,數月的“封閉期”於芭團演員們而言就是“閉關修煉”的時機,《起點Ⅲ——記憶的碎片》則是這群努力的舞者交出的2020年第一份成績單。(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