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即是咸陽。而故事也從這裡開始。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高舉白旗,不戰而降,至此,春秋戰國這場持續了300多年之久的亂世宣告結束。

天下太平,普天同慶——這場勝利對於人民來說來得還是久了一些,飽經摧殘的華夏大地民不聊生,百廢待興。不過,他總算是來了。

秦王是一位有大氣魄,大毅力的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僅有,後世稱其為千古一帝,也能從中窺得一二。當然,完成一統華夏這樣的大功臣並不全是他的功勞,他的祖祖輩輩臥薪嚐膽,而他也並沒有讓先輩失望,最終囊括四海,氣吞八荒,傲視宇內。

可是他的野心仍不止於此,他廣尋長生不老之法,勤煉丹,學習仙人之術,但老天已不願在眷顧他,這個妄想長生不老的帝王,最終也不過49歲,而他的大秦盛世也不過惶惶十四年,我想這是他到死也沒能想到的。

但即使如此,也不影響後市對他的評價,以及這短短14年王朝盛世對於華夏文明的重要推動性。

秦朝——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在這14年間,秦朝完成了許多工作,這在當時是被認為是勞民傷財,但放眼後市,每一項決策都對華夏的延續起到了作用。

在今天的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至遼寧的鴨綠江畔,還保留著2000多年前的奇蹟——秦長城,這座為了抵禦匈奴而建起的長城,如同一條巨龍,保護了中原,而這無形中也讓秦國的氣運減少,傳說是秦始皇抓住了真龍,取了龍骨澆築在長城中,至此這條長城2000多年仍存在。大家對匈奴並不陌生,在農耕社會發展的朝代,匈奴就像一縷冤魂,死死得糾纏在中華名族得心中。對華夏造成了極大得影響。後市在對於匈奴得處理上同樣是堅決驅逐,並找機會滅亡。以永除後患,當然這是後話。

秦朝——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並修建了這座萬餘里得長城。同年,又南下鑿開了靈渠,這是第一條人工運河。

這位始皇帝太著急了,他大可修養生息,恢復一下這300多年得戰亂,可他實在太想了,他太想看到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站在世界頂端得帝國,修建長城是要人力的,開鑿靈渠同樣也需要人力,但一個剛剛統一得國家如何能有這樣得力量呢?一位孟性女子得丈夫再也不會回來,母親也再也等不到兒子。終於,當他得對於國家強盛得急切願望,在人民眼裡演變成了暴政,當他得希望變成了病態的慾望。最終,人們拿起了武器——如果生活苦到極致生不如死的話,死又何惜?

公元前209年的某天,會天大雨,路已不能走,勢必要厭惡期限了,陳勝吳廣遂帶領一同的農民,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拉開了反抗暴秦的序幕,至此,飄搖欲墜的秦王朝覆滅已是必然。

秦朝——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後面楚漢之爭已不必多言,朝代更替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秦朝確確實實結束了300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而短短14年的秦國,對於整個華夏文明的封建歷史來說也是極為重要,小至中央集權的設立,思想文化統一,設立度量衡,大至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建造兵馬俑等,對於後世來說更是寶貴的財富。尤其是長城對於後市抵抗匈奴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可以說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工程。

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其魄力,遠見當之無愧“千古一帝”,而秦朝也是華夏文明史上一座無法忽視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