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自春秋戰國以來, 東周各諸侯國逞強爭霸、 兼併小國, 到了戰國末年, 惟剩七國, 史稱 “戰國七雄”。 當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下, 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 年, 用了10 年時間, 相繼滅掉了韓、 趙、 魏、 楚、 燕、 齊六國, 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 多年的諸侯割據混戰局面, 並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 秦王嬴政改號稱 “皇帝”, 是為 “始皇帝”, 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 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其橫掃六合、 統一中國的大秦帝國中央軍, 主要有四大主力, 其中關中軍團以舊秦國軍隊為基礎, 是帝國軍隊真正的精英 (也有學者認為 “正卒” 專指這支軍隊) 。 另外3 支軍隊根據各自特點, 姑且分別命名為長城軍團、 驪山軍團、嶺南軍團。 這四大軍團 (尤其是關中軍團) 的命運決定著大秦帝國的命運。

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一、嶺南軍團的去向

秦王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 年,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秦王嬴政稱 “始皇帝”, 是為“始皇帝元年”, 後世史志為載述便利, 統稱“始皇帝二十六年”) , 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後, 開始征服南越。

“越”是對當時長江下游至南海交州灣 (北部灣) 沿海居民的泛稱, 因其種姓繁多, 故稱之為“百越”或“南越”。始皇帝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年) 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戰爭共有3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50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 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 該戰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 極大增強了嶺南地區人民與中原的交流, 始皇帝在百越之地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 秦將趙佗自桂林郡 (今桂平市) 起兵西攻甌駱之戰, 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戰爭是第二次戰爭的延續而已。總之, 這3次戰爭統稱為“秦始皇三徵嶺南”。嶺南軍團的統帥從屠睢到任囂、趙佗, 戰績都並不算太出彩, 這支軍隊平定嶺南地區後即在當地駐紮。後來秦末戰亂時, 任囂病故, 趙佗接掌統帥嶺南軍團, 稱“南越王”, 下令封鎖了五嶺邊界, 沒有參與和影響中原戰事。需要說明的是:

第一, 這支軍隊的數量不可能達到50萬, 《史記》沒有明確記載這支軍隊的數量, 50萬的數字記錄來源是《淮南子》, 錢穆認為此書一向酷愛信口開河, 嚴謹性可疑。就嶺南的戰略地位而言, 秦始皇砸下50萬的軍隊實在有點天方夜譚 (想當年伐楚出兵60萬他已認為過多) , 如今歷史學界大多采信10萬左右的數字。估計將軍隊、移民、徭役、運輸的人數加在一起, 可能有50萬。

第二, 這支軍隊的素質應當為四大主力最差, 因其主要是以材官 (步兵) 和樓船士 (水兵) 為主, 幾乎沒有騎兵和車兵, 所面對的對手主要是嶺南的部落酋長的武裝力量, 但戰績卻乏善可陳。

第三, 這支軍隊之所以在秦末戰亂時選擇獨立, 並非一開始就是對帝國朝廷不懷忠心而欲獨立, 很可能是因為緊靠嶺南的東南地區原為楚國故地, 在秦末動亂時為反叛最為嚴重劇烈的地區, 而嶺南軍團權衡兩方實力而不願受東南地區叛亂的衝擊而危及自身, 故而在戰略上作出了自保的決定。

百越居住的地區物產豐富、 幅員遼闊, 早在滅六國以前, 秦始皇就已經把百越之地作為必欲征服的對象了。 因此秦始皇於公元前221 年消滅六國, 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 就著手製定 “北討匈奴、 南平百越” 的戰略。

嶺南軍團的組建與歸宿:秦將王翦率軍滅楚後, 始皇帝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年) , 秦始皇為徵越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 之後, 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 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 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 向今天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 攻佔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 順北江而下, 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 並佔領了番禺。而進攻今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 越人由於熟悉地形, 善於爬山涉水, 夜間偷襲, 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 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 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 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 前後相持達3年之久。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 始皇帝三十年 (公元前217年) , 秦始皇命監御史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里, 工程的勞動量不大, 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 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 為秦始皇完成嶺南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始皇帝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 年) , 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 秦軍勢如破竹, 攻陷蒼梧 (今梧州市) , 任囂駐守蒼梧, 趙佗東下番禺 (今廣州市) , 平定東越, 設南海郡, 任囂任南海郡尉, 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 蒙毅率偏師西進, 克桂林 (今桂平市) , 置桂林郡, 郡治布山縣改稱桂平縣 (取桂林郡平定之意) ; 再沿黔江西進, 平西越, 置象郡, 郡治武安縣 (今象州縣) 。始皇帝三十五年 (公元前212 年) , 蒙毅屯兵桂平西採食, 築蒙城 (今桂平市蒙圩鎮故城) 。 始皇帝三十六年 (公元前211 年) 春, 蒙毅北返咸陽, 趙佗自番禺率軍沿西江西進, 抵趙裡 (今桂平市蒙圩鎮流瀾村) 駐兵, 同年夏, 聯合蒙城駐兵沿鬱江西攻西甌、 雒越。趙佗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 移象郡郡治至崇山縣 (今崇左市東南) , 再沿左江向南進軍, 平定今越南中、 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 再移象郡郡治至隘雲關 (今越南中北部的隘雲關) , 秦軍勢力至河內以南。 由此, 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 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 “屯戍”。 另外, 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 留守的將士和移民, 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 其餘多娶越女為妻。 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 手工業技術, 為嶺南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秦平嶺南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二、長城軍團的去向

長城軍團是大秦帝國北方邊境的勇士長城, 秦末戰亂前, 沿長城佈防以抗匈奴, 平心而論, 除了關中軍團, 長城軍團實為大秦帝國最精銳的部隊, 所部多有騎馬控弦之士, 相當一部分軍隊也是以老秦國軍隊為基礎並且久經戰陣。 據 《史記》 記載: 長城軍團最龐大時兵力達30 萬, 秦末戰亂時剩20 萬左右。 長城軍團戰績顯赫, 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 年) , 公子扶蘇和蒙恬率30 萬大軍北伐, 不到一年的時間擊退匈奴700 多里, 奪取匈奴今內蒙古河套地區, 屯兵於榆林。此時離秦始皇駕崩沙丘平臺 (始皇帝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 年) 及秦末戰亂還不到5 年。

秦末動亂髮生後, 長城軍團第二任統帥王離 (即王翦之孫) 奉命領軍南下平叛, 長城軍團渡過黃河進入雁門關太原地區, 後主要在燕趙舊地作戰, 先是在趙國叛將李良的配合下攻滅了武臣的趙國政權, 後趙歇在齊國支持下重建趙國, 長城軍團的對手變成齊趙聯軍。 秦二世二年 (公元前208 年) 九月, 長城軍團一部分人秘密南渡黃河, 與濮陽驪山軍團聯合, 於定陶擊敗張楚軍, 並殺死將軍項梁。 不過這已經是長城軍團最後的輝煌了。 次年, 長城軍團圍困齊趙聯軍於鉅鹿, 眼看驪山援軍即將趕來, 鉅鹿破城在即, 未料到項羽搶先一步破釜沉舟渡過漳河, 切斷了長城軍團與驪山軍團的聯繫, 並在鉅鹿城下給予師老兵疲的長城軍團致命一擊。 最終主帥王離被俘虜, 兩位副帥一位戰死、 一位自殺, 長城軍團大部覆沒, 餘部潰散。 長城軍團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於缺少真正的帥才和運氣不好。

長城軍團的組建和去向: 始皇帝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 (公元前214 年—前213 年) , 秦始皇正式實施 “北討匈奴” 戰略, 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 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部落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 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 中原各國忙於征戰, 無暇北顧, 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併六國後, 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 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以公子扶蘇為監軍。始皇帝三十三年春, 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 (郡治膚施, 今陝西榆林市南) 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 (寧夏固原東南) 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 (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 , 沿河置44縣, 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 次年秋, 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 取高闕 (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 , 攻佔陽山 (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 、北假 (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 。匈奴不敵, 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 秦置九原郡 (郡治九原, 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為防止匈奴南下, 蒙恬奉命徵集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 修築了西起臨洮 (甘肅岷縣) , 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對鞏固秦北部邊疆發揮了重要作用。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 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 被迫“北徙”10多年。故漢初著名政論家賈誼稱其“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西漢政治家桑弘羊也說:經蒙恬反擊之後, “匈奴勢訴, 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這場反擊戰, 解除了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與破壞, “悉收河南地”, 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修建長城是一項巨大的軍事工程, 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 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 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 如果沒有長城, 需要很多軍隊來防守, 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萬里長城不是秦始皇開創的, 他只是命令蒙恬把原來秦國、 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 形成了曠古至今中原抵禦北方部族入侵的重要軍事屏障———萬里長城。

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三、驪山軍團的去向

驪山軍團是於秦末戰亂中新建的軍團, 數量大概在20萬左右, 主帥是章邯。驪山軍團取得了大秦帝國平亂戰爭的最大勝利, 也一手造就了平叛戰爭的最大失敗, 真可謂“功首罪魁非兩人, 遺臭流芳本一身”。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九月,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戰爭中, 起義軍將領周文 (又名周章) 率軍西攻咸陽 (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至戲 (今陝西臨潼東北新豐鎮東南戲水西岸) , 遭秦少府章邯軍反擊而失敗的一次作戰, 史稱“戲之戰”。同年七月, 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後, 陳勝令假王 (副王) 吳廣率主力進攻滎陽 (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 , 欲打通西入關中 (指函谷關以西地區) 進攻秦都咸陽的通道。因吳廣久攻滎陽不下, 故以周文為將軍, 率軍從陳縣出發, 欲直取咸陽。周文軍乘秦廷不備迅速西進, 攻入天險函谷關 (今河南靈寶老城東南北寨村之北, 因在山谷中險如函, 故名) 給秦廷以極大震恐。當時, 起義軍已擁有戰車千乘, 步兵數十萬人。九月, 進至距咸陽僅百里的戲。而此時咸陽兵力空虛, 但周文軍沒有繼續進攻, 使秦廷獲得喘息和組織反攻的時間。秦二世令少府章邯組織一支由武裝起來的刑徒和私家奴隸組成的軍隊, 反攻義軍。周文倉促應戰, 兵敗, 被迫率部退出函谷關。

秦二世二年 (公元前208 年) 初, 驪山軍團章邯率軍擴編而成, 主體是關中地區的農民以及修築驪山始皇帝陵的刑徒, 武器裝備直接取自武庫, 驪山軍團的編成由關中軍團直接監督, 可能也有一部分為關中軍團成員, 儘管 《史記》 記載驪山軍團都是驪山刑徒, 但是綜合秦朝當時的實際情況及後來的研究成果, 全部為驪山刑徒的可能性不大。驪山軍團於秦二世二年初同關中軍團擊潰周文軍並殺周文, 繼而出關於十二月攻陷張楚首都陳縣, 並消滅陳勝軍主力, 陳勝於城父被車伕所殺。

之後,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 驪山軍團一鼓作氣, 進入舊魏國地區, 攻克魏國首都臨濟, 平定魏國地區的叛亂, 擊敗增援魏國的齊楚聯軍, 殺死魏王田儋。 秦二世二年九月, 驪山軍團會和長城軍團於定陶擊敗楚軍, 殺死主帥項梁, 取得了平叛的最大勝利。

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 年) 初, 驪山軍團幾乎撲滅了黃河南岸的所有叛軍, 並渡過黃河, 攻佔舊趙國首都邯鄲並圍困趙王於鉅鹿。 驪山軍團本準備配合長城軍團圍點打援, 消滅六國援軍。

遺憾的是在 “鉅鹿之戰” 的最關鍵時刻, 驪山軍團未能頂住破釜沉舟的項羽軍猛攻而潰退, 直接導致長城軍團腹背受敵, 糧道被斷, 最終造成了 “鉅鹿之戰” 的慘敗。 之後章邯統帥驪山軍團退守安陽, 至七月, 由於畏懼趙高迫害, 章邯與驪山軍團20 萬人投降項羽。 在新安古城南 (古城在今河南新安縣城東北) , 項羽坑殺了這20 萬投降秦軍, 驪山軍團徹底走入歷史。

秦朝“四大軍團”的最終歸宿


四、關中軍團的去向

關中軍團是秦軍之精銳, 也是秦帝國最後的屏障。 關中軍團留下的資料不多且比較隱晦, 但並不影響我們還原他的原貌。 根據《秦律》, 關中軍團分為3 個不同的部分:

其一, 郎中令軍為皇帝的親衛軍官團, 由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統領, 最多不會超過數千人, 往往由帝國出身良好且政治忠誠的貴族中經過嚴格選拔而來, 也是皇帝的後備武官庫, 實際上和常備軍區別不大, 負責皇宮內警衛及皇帝陛下的私人安全, 類似於後來拿破崙的老近衛軍一樣的存在。 當然和歷史上的近衛軍一樣, 這樣顯赫的位置和重要的權力一旦運用不當, 也使其往往難以避免捲入血腥的宮廷角力之中, 尤其當郎中令是趙高的時候。

其二, 衛尉軍為皇宮保衛部隊, 準確來說負責皇宮宮門守備進出及咸陽都城宮門的防務, 可類比後來的各種御林軍和禁軍。 衛尉軍由九卿之一的衛尉統領, 衛尉的職能相當於後來的九門提督。 衛尉軍由舊秦帝國核心郡縣選拔而來, 數量不會少於1 萬人。

其三, 中尉軍為內史 (京師) 地區的衛戍部隊, 由九卿之一的中尉統帥, 中尉軍於上面兩支軍隊不同, 中尉軍是貨真價實的擔負野戰任務的部隊, 同時中尉軍還要負責內史地區防務和各個官署的守備監視等職責, 中尉軍從內史地區徵召, 人數應該不會少於5萬人。 之前的回答中, 有提到 “戲之戰”, 其實參戰的主力不可能僅僅是驪山軍團, 否則很難想象若沒有一隻穩定可靠的武裝力量, 如何有效組織和武裝幾十萬的刑徒和農民, 而不至於引起騷亂。


很難想象刑徒大軍在面對起義軍時不會再次上演周滅商 “牧野之戰” 的經典一幕, 須知秦末之刑徒, 實際不會比商末之奴隸處境好太多。 甚至有學者認為 “戲之戰” 是由中尉軍獨立完成, 驪山軍團只是完成戰役後期的追擊潰敵任務。 但現在一般認為, 對抗車騎千餘、 步卒十幾萬的起義軍, 是由中尉軍和驪山軍團聯合實現的。 之後, 在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 年) 八月, 漢王劉邦率軍進入關中地區, 秦王子嬰刺殺趙高並執政, 派遣中尉軍於嶢關阻擊劉邦, 被劉邦所擊敗, 最後子嬰投降劉邦, 關中軍團幾乎沒有怎麼作戰便放下了武器, 最後成為漢王的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