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即是咸阳。而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王建高举白旗,不战而降,至此,春秋战国这场持续了300多年之久的乱世宣告结束。

天下太平,普天同庆——这场胜利对于人民来说来得还是久了一些,饱经摧残的华夏大地民不聊生,百废待兴。不过,他总算是来了。

秦王是一位有大气魄,大毅力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仅有,后世称其为千古一帝,也能从中窥得一二。当然,完成一统华夏这样的大功臣并不全是他的功劳,他的祖祖辈辈卧薪尝胆,而他也并没有让先辈失望,最终囊括四海,气吞八荒,傲视宇内。

可是他的野心仍不止于此,他广寻长生不老之法,勤炼丹,学习仙人之术,但老天已不愿在眷顾他,这个妄想长生不老的帝王,最终也不过49岁,而他的大秦盛世也不过惶惶十四年,我想这是他到死也没能想到的。

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后市对他的评价,以及这短短14年王朝盛世对于华夏文明的重要推动性。

秦朝——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这14年间,秦朝完成了许多工作,这在当时是被认为是劳民伤财,但放眼后市,每一项决策都对华夏的延续起到了作用。

在今天的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至辽宁的鸭绿江畔,还保留着2000多年前的奇迹——秦长城,这座为了抵御匈奴而建起的长城,如同一条巨龙,保护了中原,而这无形中也让秦国的气运减少,传说是秦始皇抓住了真龙,取了龙骨浇筑在长城中,至此这条长城2000多年仍存在。大家对匈奴并不陌生,在农耕社会发展的朝代,匈奴就像一缕冤魂,死死得纠缠在中华名族得心中。对华夏造成了极大得影响。后市在对于匈奴得处理上同样是坚决驱逐,并找机会灭亡。以永除后患,当然这是后话。

秦朝——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并修建了这座万余里得长城。同年,又南下凿开了灵渠,这是第一条人工运河。

这位始皇帝太着急了,他大可修养生息,恢复一下这300多年得战乱,可他实在太想了,他太想看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站在世界顶端得帝国,修建长城是要人力的,开凿灵渠同样也需要人力,但一个刚刚统一得国家如何能有这样得力量呢?一位孟性女子得丈夫再也不会回来,母亲也再也等不到儿子。终于,当他得对于国家强盛得急切愿望,在人民眼里演变成了暴政,当他得希望变成了病态的欲望。最终,人们拿起了武器——如果生活苦到极致生不如死的话,死又何惜?

公元前209年的某天,会天大雨,路已不能走,势必要厌恶期限了,陈胜吴广遂带领一同的农民,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至此,飘摇欲坠的秦王朝覆灭已是必然。

秦朝——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后面楚汉之争已不必多言,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朝确确实实结束了300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而短短14年的秦国,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封建历史来说也是极为重要,小至中央集权的设立,思想文化统一,设立度量衡,大至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建造兵马俑等,对于后世来说更是宝贵的财富。尤其是长城对于后市抵抗匈奴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可以说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工程。

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其魄力,远见当之无愧“千古一帝”,而秦朝也是华夏文明史上一座无法忽视的“丰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