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秦朝

秦朝的统一时间虽然短暂,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秦族祖上是黄帝的一个支系,其实不论虞夏商周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黄帝的支系,作为中华始祖的支系后人,可以说自带几千年的贵族基因,至少从出身上说,不论谁当上天子也无可厚非,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嘛,“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但秦朝却是黄帝后人统治华夏的最后一个朝代,没错,中国历史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结束了皇帝后人轮流当政的时代,不论东方西方,在古代,出身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出身不好的统治者就需要大量的神话和杜撰,让百姓认为你确实不是普通人,比我高级,才能从心里对你有畏惧感和服从感。

说回秦国,秦族始祖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来饲养牲口有功,被帝舜封为部落首领,并且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原先也是给周孝王养马的,这方面他比祖先做的更好,马匹膘肥体壮,疯狂繁衍,周孝王一高兴,就把秦谷一带分封给他。所以啊,不管干啥工作,干好了,领导总会看见,马夫会受封,不是白日梦,孙悟空你要好好反省。有了封地,这仅仅是“秦地”的起源,周幽王事件之后,秦襄公和众诸侯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前面说过,大臣和诸侯各佣立了一个周王,有兵权的诸侯赢了,周平王上任,大赏各路诸侯,诸侯做大,天子式微,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被封为诸侯,接收周朝在关中的领地,“秦地”正式成为“秦国”。

中国通史——秦朝

秦国建国后因为地理问题,粮食和人口发展不起来,所以一直不温不火,是个受人摆布的小诸侯,直到秦穆公出现,才带秦国走上巅峰之路。秦穆公先是任用了百里奚(和齐桓公抢管仲类似,秦穆公以犯法为名,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后来任用为相)为首的一批人才,对内发展民生,对外征讨掠夺,后来协助晋文公上位,与晋国这个最大邻国结下“秦晋之好”。但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大树倒了,还是得靠自己,于是秦穆公想东进,吞并一些晋国的领土,因为自己的领土确实不够用,也不可能发展的很大,但却两次兵败,秦穆公只好放弃东进的想法,掉头向西。相比五霸之一的晋国,西方的少数民族战斗力就差多了,一路凯歌,征服了十几个小国家(也可以叫部落),后又出兵攻打古蜀国和其他函谷关以西的小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周王很高兴,任命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国称霸西戎,兼并蜀地,而且治理的也不错,解决了成为大国必需的粮食和人口问题,为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石。

中国通史——秦朝

由于是子承制,所以古代连续出两代优秀统治者的概率很低,秦穆公之后秦国没有太大发展,但周边的诸侯却在逐渐崛起,魏国和楚国也各自经过一代优秀统治者后,变的强大,于是开始欺负秦国。秦国当时已经干不过魏国和楚国,只能忍气吞声,还好出了个秦孝公,让秦国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爆发了。秦孝公先是借鉴燕王建黄金台的做法,重金招贤,燕王招来了乐毅,孝公招来了商鞅。商鞅的大名都有耳闻,“立木为信”的故事也被写进历史课本,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论影响力,法家是超过儒家的,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商鞅、韩非、李斯等等,这几个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简直细思极恐)。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需要介绍一下,因为这一套法律制度,对秦国和秦朝以后的朝代都影响甚深。“商鞅变法”涉及很广,最出名的肯定是“连坐”了,一人犯法,连带受过;禁止家人“同室内息”,使父子、男女有别;统一度量衡(这个就很重要了,后来秦始皇也推行统一度量衡,这是他最大功绩之一,后面再说他的故事),不仅方便税收和交换,而且对赋税制度和俸禄制度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某个地方如果有特殊性,那么那里的人就会有“特殊”心理,不说透,有些东西自己想才有意思);推行县制,将全国的小都、乡、邑集合成四十一县,县设县令、县丞(秦始皇时期发展成郡县制,郡县制破坏了旧贵族封地,加强了国家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这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经济发展;实行“军功爵”,避私斗,奖励战功(即按军功大小取得贵族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爵禄的世袭制,一律按爵位高低分配田宅,无军功者不可得爵,私下打架斗殴者受罚。这些政策使秦国军队战斗力飞升,因为只要多杀人,多带回来人头就能升官分田,比别的国家奖励强太多了,比如后来的“杀神”白起,当小卒子的时候,每次打仗回来腰上都挂着好多人头,靠杀敌一路飙升,没几年就当上大将军)。

中国通史——秦朝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依法治国)、弱民(便于统治)、抑商(集中财权)、禁旅(加强对军队的领导权)。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以至于秦国人连打架都不敢,但一听说要打仗就高兴,因为升官分田的机会又来了。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富足的国家,后来连周天子也送礼给秦孝公,封为“方伯”,各国纷纷派代表前来祝贺,一时风头无二。秦孝公和商鞅是互相成就的,秦孝公给了商鞅最大最自由的舞台,商鞅为秦孝公推行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但事无完美,上面那些变法内容很容易看出,虽然发动了平民大众,给了百姓升官发财的机会,创造了很多新贵族,可原来的旧贵族却被剥削的很惨。这些掌握国家重要部门的旧贵族们恨不得生吃了商鞅,终于,秦孝公顶不住压力,下令处死商鞅,可惜一代英才,轰轰烈烈变法十几年,却只落得车裂的下场。其实我觉得,秦孝公和商鞅都懂,推行变法就必定打压旧贵族,为了国家政治稳定,秦孝公必须让商鞅来背这个黑锅,处死是肯定的,只不过是哪一天而已。商鞅也知道自己必定一死,但他更想要一个真正放开手脚,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秦孝公给他争取了力所能及的最多时间,他也不负所望的成就非凡,这样看来,两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商鞅也死得其所。

中国通史——秦朝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任,他继续推行之前的政策,并为商鞅翻案。秦惠文王政绩并不算大,他有个媳妇倒是很厉害,原名芈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掌朝政的女人——宣太后。秦惠文王重用了张仪,商鞅的变法让秦国有了物力资本,张仪的连横让秦国有了策略方针,统一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但历史的使命并没有落到他的身上,可以说人做的不够,也可以说时势不够。秦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从小崇尚武力,他灭掉周王朝,骄傲之时,就想举起大禹造的九鼎,示威天下,没想到把腿压断,回去路上就死了。芈月在魏冉的支持下,让自己的儿子秦昭襄王赢稷,也就是秦武王的弟弟继位,她就成了太后,开始了长达41年的专政(其实兵马俑就是她开始做的,作为陪葬军队)。秦昭襄王虽然没什么话语权,但在位时间比较久,56年,当时的平均寿命才多少啊,以至于他死后,儿子继位1年,孙子继位3年,便都死了,然后曾孙继位,在位时间就比较正常了,这个曾孙也正是大秦帝国的第一主角——秦始皇嬴政,正式登场。

中国通史——秦朝

宣太后执政时期,对内政通人和,对外战无不胜,秦国神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又在长平之战消灭赵国主力,韩魏赵三国名存实亡,算是实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先灭三晋以做跳板。到嬴政上位,韩魏赵三国被灭国已是手到擒来,然后目标南移,指向领土面积最大的楚国,这也是秦国统一六国最艰难的一次战役。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此前灭掉赵国的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灭楚,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中用了,没有胆识,于是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王翦回去就称病辞官,解甲归田。不久双方交战,楚国名将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祖父),他的军事才能跟王翦不分上下,楚军欲擒故纵,且战且退,并派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击溃秦军,斩杀秦军多员大将,秦军大败,此战是秦灭六国期间损失最大的战役之一。嬴政得知后大为震惊,后悔不听老人言,还是王翦好使,于是亲自前往王翦住处,对他一再道歉,并承诺给王翦六十万大军。

随后王翦的做法颇有韵味,他反常的向嬴政要了很多赏赐,说是此战凶险,想给后代留点遗产,嬴政同意了,赏金分田。后来王翦进入楚国取得首胜,又派人去向嬴政要赏赐,嬴政又给了,后来随着大军推进,楚国慢慢被秦军占领,王翦要的赏赐也越来越过分,后来气的嬴政直跺脚,这老头,之前怎么没发现他如此贪财,但没办法,人家领军在外啊,还打了胜仗,只能按王翦的要求赏赐。后来灭楚归来,有下属就问王翦,将军之前一点也不好财啊,为啥这次一反常态,这么过分。王翦叹口气说,没办法啊,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最多是指挥二十万大军,可这次是六十万大军,几乎发动了秦国上下所有可动员之兵,我不多要赏赐,秦王会这样信任我么?楚国面积之大占天下五分之二,楚军将领也比韩魏赵三国智猛善战,君臣一旦互相猜疑,那秦军必败无疑。下属听完,敬服不已。这就是王翦的大智慧,所以他能在那个年代,执掌过无数大军,功高盖世,却还能得以善终。

中国通史——秦朝

攻克了最难的楚国,平定南方,接下来北上灭掉赵国和燕国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最后解决掉看戏的齐国也没有太大阻力,秦国终于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王朝,嬴政也改了称号,封自己为“始皇帝”,后人称其秦始皇。

秦始皇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公认的“千古一帝”,但吐槽点似乎也不少,咱们就来聊聊秦始皇的功与过。首先说功绩,秦朝是首次统一华夏的王朝,之前的朝代只是在中原一代,秦朝在此基础上,西收巴蜀(四川盆地),南平百越 (广东广西),北击匈奴(河套地区及辽东半岛),这是真正华夏文明的地域基础,而且之后也再没分离出去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加强国家集权,有利于避免大诸侯割据势力对抗中央;书同文——统一文字相当重要且必要,想想看,中国地域广大,方言数不胜数,但不管你说话有多难听懂,只要一写字,大家都是中国人;车同轨——要致富,先修路,虽然当时修路主要是为军队快速行军平定各方,但对平民百姓也是好处大大的;统一度量衡——这个前面商鞅的时候说过了,就不复述了;修建万里长城——这个工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但却让后世统治者效仿两千年,有一说一,长城确实对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给内部的人民带来更多的休养生息,也正因为有更多发展生产力的条件,所以古代中国各方面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修建灵渠——这是一条连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运河,打通了中原与西南关系,也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云南、广西、广东接受中原熏陶,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通史——秦朝

说完功绩,该说过错了,首先当然是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了,说实话,这纯属是为了黑而黑,事实是当时的某些读书人太把自己当回事,胡乱说一些什么“不遵从以前的制度和风俗,是不会长久的”,明目张胆反对国家政策。丞相李斯可是个狠人啊,于是跟秦始皇说,这些臭读书的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可不能惯出毛病,就建议始皇焚书,但焚毁的只是那些《诗》、《书》、百家语和史书,医药、算卦、农业方面的书并没有焚毁掉,还挑出几个刺头,跟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一些人吹牛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向秦始皇要了大量资金,却一无所获,让秦始皇感觉没面子,在古代,欺君当然是死罪)凑在一起,总共四百六十多人,一起坑杀了,意思是让你们少看没用的,少扯没用的,多听领导的,多干实在的,跟着国家走会能有错吗?天啊,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堂堂天下之主的皇帝,处死区区四百六十人也叫事么?不论哪朝哪代,哪个统治者随便生个气,开个口,不得处死个万八千的啊(不要胡乱联想,我们可是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必须唾弃万恶的旧社会,杀人怎么就那么随便呢,人家只是读书人,提了几个建议而已嘛),所以说,汉朝用这个抹黑秦始皇实在没意思。修长城就不说了,功过兼有,还有就是巡游天下,大修宫殿,建造皇陵。我觉得这些可以用换位思考来试试,假如你创造了几千年从未有人达成的伟业,拥有了几千年从未有人把握的无上权力和几千年从未有人见过的无尽财富,你就不想炫耀一下?你就不想留下点东西供后人瞻仰?有的人没干出啥实事就想先留名青史呢(此处也不要多想),秦始皇也是人,想做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所以真没什么太能吐槽的。

中国通史——秦朝

既然叫“始皇帝”,嬴政是想把江山千世万世传下去的,可惜死的突然,留下的辅臣瞎折腾,后人也不争气,他死后二十多年秦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说如果早立扶苏为太子,蒙恬兄弟不被处死,那秦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我觉得也不尽然,秦朝的问题并不是统治阶级,而是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之间的矛盾。大家原来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改革太快太激进了,加上赋税较多,民怨太深,多数人就会怀念之前的生活,所以后来一些想复国的旧贵族一号召,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纵使秦军再能打,平定一方容易,同时平定天下难度就太大了,从这方面看,秦朝的快速灭亡是注定的。不过经过这一番矛盾爆发,后面的统治阶级就捡了便宜,因为民众不会一直造反,总归是想安定的生活,所以汉朝能够发展流传四百年,后来的隋朝和唐朝也是类似的关系,大乱几百年——超级牛人统一天下——改革激进被推翻——继任朝代抚慰百姓——靠前朝遗产再上巅峰,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