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豔

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豔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臨觀異同,心意懷遊豫。

不知當何從。

經過至我碣石。

心惆悵我東海。

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豔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說明

此為曹操《步出夏門行》即又稱《隴西行》五首組詩之一。東漢末年,中原多事,袁紹主要經營河北,兼撫烏丸。時袁紹與公孫瓚互戰,爭奪遼東未決,烏丸首領求袁紹和親見 並助破公孫瓚。袁紹遂私刻印綬立烏丸首領蹋頓等諸酋長分別為單于,以為問鼎之遙助。官渡戰後,袁紹子袁尚敗奔烏丸,勾結蹋頓,復窺冀州,數入塞為害。曹操為解北顧之憂,遂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親率精騎從鄴城出發前往征討。秋七月,大雨阻路,傍海道不通。諸水氾濫,既過碣石,復臨渤海。今雖已班師,卻懷憶出征前眾議紛然,臨觀異同,猶豫難斷。聯翩浮想,心潮如濤。遂賦此詩。

簡注

①豔:是樂章的序曲或前奏曲。

②雲行雨步:雨步,即雨驟。即雲湧雨大。

③超越九江之皋,九江,各溝溝渠渠,大小諸河。皋,水邊高地,凡指河岸。這句是說大小諸河都洪水四溢,幾乎氾濫成為澤國。

④臨觀:指當時看到諸水氾濫時的情景。這時容易引起聯想。

⑤異同:出征烏丸前,曹操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多數將領主張先討劉表,因為劉備是公認的梟雄,這時已在荊州,有可能勸劉表奇襲許都。袁尚已是敗軍之將,夷狄蹋頓,貪殘無恩,豈能為袁尚所用?獨謀士郭嘉力勸曹操先徵烏丸,再討劉表。曹操遂從郭嘉謀潛師北伐,出其不意,一戰而定,懾服夷狄,威振朔土。

⑥心意懷遊豫:遊豫,即猶豫。當眾將對先徵烏丸或先徵劉表兩種謀略何者為是,需作出果斷決策時,一向以機警有權數而著稱的曹操亦大猶豫而忐忑,難以決斷。曹操這句詩就表達了他這種充滿矛盾紛擾的複雜心情。

⑦不知當復何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貌。

⑧經過至我碣石:碣石,即碣石山,諸說不一。多指河北昌黎縣北十五里碣石。此山離海約三十里。主峰娘娘頂海拔695米,天晴時登之可以遠眺大海。曹操潛師烏丸時,出征和班師都曾過碣石山。此詩賦予班師途中。這句是說我回兵時又路過上次曾到過的這座碣石山。

⑨心惆悵我東海:東海:即指渤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嚮導,公從之。”其傍海道,即指沿渤海岸行軍。

釋義

曹操在剿滅袁紹後,其主要軍事目標就是江東孫權。但要用兵江東,必先討平荊州劉表以掃除障礙而清肘腋之患,同時也必先剿滅遼東烏丸以消後顧之憂。這兩大隱患翦除之後,方可一意用兵江東。但在進剿劉表與烏丸時間先後問題上,曹操軍事集團統帥部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軍事計劃:眾多將領主張先徵劉表。因劉表經營荊州十餘年,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時下又有劉備投奔相助。諸將以為如先徵烏丸,倘若劉備勸劉表乘虛奇襲許都,則大為可慮;但謀士郭嘉認為“公(曹操)雖威震天下,胡(烏丸)適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袁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烏丸首領)之心,成凱俞見 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劉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曹操,於是決計先徵烏丸。途中,郭嘉又獻謀“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又密出盧龍塞(今河北省遷安縣西北),直襲單于庭,遂一戰定。曹操《步出夏門行》五首組詩賦於徵烏丸得勝班師途中。傍海道回軍見渤海浪濤洶湧連天,回想出軍前,諸將南征北討之議,相左甚烈,獨郭奉孝(郭嘉)深通算略,襄贊平夷。此不獨翦滅袁氏殘部,無死灰復燃之慮,如移鋒江左,更無後顧之憂。無郭嘉,必無此勝。故發“心惆悵我東海”之長慨。

詩話

①殷義祥《三曹詩選譯》謂“敘述出了出師前眾人意見分歧的情況。曹操部下諸將多主張南征劉表。唯有謀士郭嘉主張北征。徹底消滅袁氏集團,打擊烏丸,以安定鞏固後方。最後曹操採納了郭嘉的意見。詩的前五句記述了就是這種情況。詩的最後兩句,當是寫曹操七月經碣石遇大水時的惆悵心情。”

②《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徐公持謂“寫詩人在北征進軍途上的複雜心情。他面對著暴雨和洪水的阻攔,又想起了出征之前關於南征還是北征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使他‘臨觀異同,心意懷遊豫,不知當復何從。’他遙望大海,心中不禁惆悵起來。這種心情是真實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傑出人物的內心矛盾。他在勝利的征途上,也有猶豫和憂慮。”

【文丨鄭世昌。作者系立身國學網指導老師。】

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豔

臨觀異同,心意懷遊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