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不向沙俄割地,死扛下去會怎麼樣?

手機用戶56660623689


如果清朝不向沙俄割地,死扛下去我覺著會出現以下幾種結果:一是清朝滅亡,二是割讓更大的土地,三是沙俄退回去,取得抗俄勝利。這三種結果第一種可能性最大,第三種可能性最小。

首先我們先從清俄的決心、環境、制度民心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統治集團的決心:《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是1860年,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是咸豐皇帝,俄國沙皇為亞歷山大二世。以咸豐皇帝為代表的滿清統治集團此時昏庸無能,內部集團鬥爭激烈,官僚腐敗萎靡,毫無抵抗的決心。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是意氣風發,經過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戰略東移,統治集團侵略中國的決心很大。

內外部環境:1860年清朝內部太平天國起席捲江南,外部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俄國是西方國家,英法等列強同俄國穿一條褲子,共同參與對中國的侵略。

社會經濟制度:清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未期,以自經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還沒開啟洋務運動。1860年俄國雖然也封建農奴制,但自彼得大帝改革後已逐漸走向資本主義國家,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後,徹底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民眾的團結性:滿清長期以來為維護統治,對民眾實族愚民政策,民眾只知皇帝,對國家沒概念,經過二百年的統治,國內矛盾尖銳,各地起義不斷。俄國是靠對外擴長起家的國家,對外侵略成性,民眾從骨子裡就有侵略的傳統,民眾支持對外侵略。

從以幾方面分析,第一種結果,清朝若死扛到底,就必須全民團結一致,實行全面抗戰。俄清大戰一開,歐洲列強必然積極參與瓜分中國,國內矛盾爆發,農民起義逢湧,其結果和明未抵死抗滿清一樣,被農民起義推翻。第二種結果,清朝對俄死扛,對英法列強妥協,放棄更多的利益給英法列強,爭取英法支持,結果英法出面干涉俄國,俄國攝取長城以北後退兵。第三種結果,主要看俄國侵略中國決心的大小,看清朝死扛後退兵,這得取得一二次對俄戰爭的勝利,像康熙時期的對俄戰爭。雖然俄國搶佔東北有趁火打劫的因素,但俄國自《尼布楚條約》後一直賊心不死,侵略東北的決心不小,第三種可能很小,況且清政府已沒有康熙時期的雄心,很難打贏戰爭。


漢關駝鈴


如果清朝真的能夠死扛下去堅決不向沙俄割地那麼我們現在的國土面積至少會增加200萬平方公里以上!當初沙俄所侵佔的土地幾乎都是趁火打劫,巧取豪奪來的,他們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成果,把在巴爾幹半島的損失在遠東彌補了回來!



當初清政府如果能夠有足夠堅決的決心拒不在條約上簽字,沙俄也是無可奈何的,當時沙俄雖然在遠東地區部署有軍隊,但是數量並不多,西伯利亞地區天寒地凍交通不便,如果和清朝直接爆發軍事衝突那他的補給就會很困難,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會把沙俄在遠東的軍事力量消耗殆盡!



同時逐漸崛起的日本一直以來都把東北地區看成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旦清朝和沙俄爆發戰爭,日本一定會支持清朝,而沙俄在遠東地區沒有盟友,只能陷入孤軍作戰的不利境地!這也是沙俄經常使用武力威脅,軍事恫嚇的手段迫使清政府低頭的直接原因!



而沙俄侵佔西北地區和侵佔外東北地區的手段幾乎是如出一轍,他們除了軍事支持阿古柏政權以外並沒有和清軍爆發直接的武力衝突!因為沙俄主要的目標還是在歐洲和巴爾幹半島,而對於這個虛弱而又膽小的鄰居沙俄也是摟草打兔子——捎帶的活!當初清政府如果能夠看清沙俄外強中乾的本質,拒不割地那麼沙俄也是無可奈何的,那麼現在我們的版圖西北就會深入中亞腹地,東北就是庫頁島和日本海,可惜軟弱的清政府把這一切都葬送了!


帝國中興


清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沒有骨氣的朝代,也是最沒有眼光的朝代。如果清朝當時不向沙俄割地,中國現在的版圖會達到1270萬平方公里。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沙俄為什麼要清朝簽訂割地條約,因為它想得到好處,而簽訂條約是付出代價最少的方式,如果清朝當時死扛,那麼沙俄一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勉強攻下幾座城池,沙俄的主要人口在歐洲地區,如果長年從遙遠的歐洲運兵到西伯利亞地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又或許還打不過清朝。中國古代孫子兵法講“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沙俄一定會考慮這樣是否值得。沙俄正是覺得長期的戰爭是自己承擔不起的,所以才要挾清朝簽訂條約,如果清朝死扛,我相信沙俄一定會識趣地離開。

由於沙俄開了一個這樣的頭,所有的帝國主義都認為清朝是一個軟骨頭,只要打它幾下就能得到好處;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裡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越來越多,割地越來越多,老百姓越來越窮。正是清朝政府的軟骨頭態勢和短視才造成後來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後來的日本侵華都跟它一貫的態度有關。

試想一下,如果清朝當時沒有和沙俄簽訂條約,清朝就不會割讓外東北外西北的土地給沙俄。其他帝國主義就不會認為清朝好欺負,就不會有鴉片戰爭,就不會有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就不會有民不聊生,就不會有日本侵華等等,那麼中國的土地就還是有1270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