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用戶4498798922700980


公元前230年至221年,前後耗時近10年,南征北戰,秦始皇先後殲滅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統一後,他認為“王”不足以體現其豐功偉績。自認為功過三皇五帝,故採用三之“皇”、五帝之“帝”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帝制”的開創者。

至於秦始皇為何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我們先得了解下這個說法的首位提出者是誰?

千古一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出自《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一書,該書的作者是明代著名史學家李贄,他在書中這樣評價始皇帝:“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這個詞後來也成為了秦始皇的特有標籤,被歷代文史學家延用至今。

當然李贄對秦始皇還有另外一番評價,李贄在《史綱評要·後秦紀·二世》說道:“ 祖龍種毒,久暫必發,天道好還,至此,不得不論因果矣”。這跟上面的讚美之詞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秦始皇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關於他傳奇的一生留給後世太多未解之謎。最頗有戲劇性的是這個開啟兩千年封建帝制的王朝自己僅存世15年。 話說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短暫的十五年,卻開闢了一個長達2000年的新時代,就如同一個璀璨的流星劃過夜空,一閃而過,甚至來不及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註定被載入史冊,永世被後代所銘記。

我們對於這位“千古一帝”的評價總是譭譽參半,有人說他是暴君,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及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主張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築長城、建阿房、修陵墓這些都是秦始皇的政治汙點,一直被後世唾罵。

對於始皇帝的功過得失,我們看待歷史跟歷史人物都應該客觀遵循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不應該摻雜個人的情感及戴有色眼鏡去一味批判。正如法國曆史學家布羅所說“歷史是人在時間中的科學”。

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創下了不朽的功績。可謂是功莫大焉,給予再高的評價和讚譽都不足為過。他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在政治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在文化方面統一文字,書同文,在社會方面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經濟方面統一貨幣,軍事上對外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建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千秋萬代的深遠影響,從這點來看,稱之為“千古一帝”一點不為過。

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廢除分封制,首創郡縣制。

很多人會問:廢除分封制、跟郡縣制不是一回事情嗎,不都是封建統治嗎?其實不然,根本上這是兩回事情。

首先,分封制始於周朝,最高統治階級把土地賜封給王侯將相,諸侯對賜封的土地是擁有絕對主權,土地就是屬於他們的私有財產。他們只要上交國家一定數量糧食就可以(也就是納稅)。

而郡縣制相比較分封制最大的區別就是,所有土地及臣民全部統一規國家所有,不再是諸侯及大夫的私有財產,正如《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所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土地由國家統一支配安排,同時為了便於行政管理,設立各級行政長官(也就是等同於我們今天的省長、市長、縣長等等)。

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土地所有權不歸國家”諸侯在封地持續開荒復墾土地,面積變的越來越大,實力也隨之也越來越強大,原本賜封土地是為了更好的管理王侯將相,可是結果是諸侯實力做大做強後,就逐漸脫離了中央的控制,實力強大的諸侯甚至發動兼併戰爭,從而威脅最高統治階層的利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是深刻認識到了分封制的弊端,跟丞相李斯一起研究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郡縣制,土地不再採取分封制而是屬於國家,地方行政長官只有地方管轄權而沒所有權,從某種程度上規避了地方諸侯做大而導致分裂的隱患。這種制度也一直被歷朝歷代延用至今。

其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當時,文字書寫形式多樣,有陶文、帛書、簡書等,秦始皇為了中央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以秦“大篆”為基礎,吸百家之長,創造了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之為“小篆”,說白了就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地之間都比較封閉少有往來,統一後,秦始皇下令大力建設基礎設施,興建公路和運河等,促進各地之間經商往來以及便於中央統治。

隨之,對貨幣及計量標準也進行了統一,貨幣由國家統一鑄幣,不允許私人鑄幣,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剛開始各國之間的度量衡計量標準也不一樣,秦始皇也對其進行了統一。如果當時不這麼做,因計量標準不一樣,商家買賣會出現短斤少兩,貨幣不統一買賣東西付錢標準也都不一樣,這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最後,秦始皇統治時期,不僅對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了阻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下令修築了長城,從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邊界地區的人民的生命財產。

不過這裡得說下,修築長城並非秦始皇首創,統一六國之前基本六國都有修築長城,秦統一後,只不過是把各國修築的長城連接一起,拼湊到了一塊。長城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更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

秦始皇在位37年,50週歲駕崩在東巡途中。秦王朝雖然存世短暫,但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記,確實是任何帝王都難以相比的。

也正如李摯所言:“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始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歷史探索館


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主要原因有兩點。

1:秦始皇創建的制度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從秦朝到清朝一直都在沿用這個制度。

2: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這加強了中華文明的凝聚力,使得中國人有高度的認同感,國家能一直保持統一。

至於其他方面,如統一六國,修長城等……,和上面兩點比根本不值一提,並且這些也是暴力殺戮,奴役人民,功過難說。


風吹雨01


千古一帝,絕無僅有。

封建功績,首屈一指。

十年之間,消滅六國。

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分全國為36郡,郡下設縣。

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國家一切重大事務由皇帝決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

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車輛軌距。

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外侵。

以上這些重大措施,強有力的鞏固統一和推動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焚燒過去各國的史書和民間的儒家經典及諸子書籍,坑死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460多名。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贏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13歲繼承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首位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秦始皇建立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封建制國家形式上講,是區別於奴隸制國家的一個分水嶺。

這種封建制度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代溥儀止,總共經歷了2133年,直到1912年被中華民國徹底推翻。

秦始皇在位37年,享年49歲,駕崩在東巡途中刑臺沙丘。

秦始皇一生,初論功過難分伯仲。

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六國。

南平百越,北擊匈奴。萬里長城今猶在,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演繹愛情傳後世。

秦始皇統一六國進行時,燕國燕子丹派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本是奴隸主階級面臨末日垂死掙扎而採取暗殺行動的突出代表,卻被後人當做英雄來歌頌。

功過是非,褒貶俱存,終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為何稱之為“秦始皇”,此皇帝名稱乃是採用“三皇五帝”中“三皇”的“皇”和“五帝”中的“帝”而成。

秦始皇敢為天下先,前無古人;轟轟烈烈大一統,功勳卓著,存於後世。

從歷史角度論證:秦始皇所做所為,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與沒落的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殊死抗爭。秦始皇順應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順世而為,時世造英雄。

試問:在秦始皇之後的2133年間,近500位封建皇帝當中,哪一位可以與秦始皇相提並論呢?當全球各種膚色的人從不同國家來到中國,登上萬里長城時,當宇航員從太空望見藍色星球上明晰的萬里長城雄姿時,馬上想到的是秦始皇,秦始皇的偉大,秦始皇功高蓋世不言而喻。

當然,秦始皇的功勞不能掩蓋其過失。他所推行的賦稅和暴政,被稱之為“岢政猛於虎也”,這一點是史實,不可以推翻的。因此他死後,秦朝只維持了兩代三年便被漢朝農民起義所滅亡。這也應了“水亦載舟,水亦覆舟”的古訓。

綜上所述,秦始皇千古一帝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