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卻說這個東學黨,實力著實了得,打得朝鮮政府節節敗退。百般無奈之下,只得向宗主國滿清王朝乞求援助。而日本人則瞅準這個機會,乘機發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日本醉翁之意不在酒,朝鮮不過是實現其意圖的跳板,他們覬覦的乃是孱弱清廷手中掌握的鉅額財富。

終於,在日本的刻意挑撥下,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拉開帷幕。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致遠艦合影

歷史片《甲午風雲》很好的還原了這一段歷史,將人們帶入那個硝煙瀰漫又激盪人心的年代。其中,最令人為之動容的一幕乃是鄧世昌大呼開炮,而部下只能從炮彈中倒出沙子的絕望場面。最終,只能駕艦衝向吉野號,卻不幸全艦覆滅的場景。看到這裡,幾乎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會由衷憤慨,發出“大清不亡,天地難容”的吶喊。

於是有人說,北洋海軍是被沙子打敗的,但是,沙子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藝術源自於生活,但同樣也會高於生活。很多時候為了情節的需要,就要設計出超出事實的劇情。《甲午風雲》設置這段情節,自然是為了迎合當時舉國上下轟轟烈烈的“反帝”宣傳,確保政治上的正確。作為北洋海軍武器裝備的重要供應國——英國和德國,無不是臭名昭著的八國聯軍軍團中的一員。帝國主義的劣根性,使得其在甲午海戰中客串一下不光彩的角色並無任何不妥。

只是炮彈摻沙是事實,然而,炮彈因為摻沙而導致無法開炮,其實卻是超於事實的藝術加工。

甲午時期,北洋軍隊使用的炮彈主要分為兩種:穿甲彈和開花彈。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後者出現時間較晚,技術先進。彈體中加入火藥,遇到劇烈碰撞時,彈頭中的火藥被引燃,導致劇烈爆炸。如果爆炸恰好在機房、彈藥艙等地,很容易引起殉爆。所以,開花彈殺傷力巨大,但同樣,製造工藝也更加苛刻。

滿清後期,經過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後,行將就木的肢體呈現出迴光返照的局面。興建了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然而終究因為種種原因,只能仿造生產一般武器裝備。對於開花彈這種技術水平含量極高的武器,只能望洋興嘆。

然而,我們都知道,滿清時期的江南製造總局、天津軍械所等一類的兵工廠,已經具備了生產大炮和炮彈的能力,那麼它們生產的主要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實心彈,即穿甲彈。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不過那時的穿甲彈和現在的穿甲彈完全沒法相提並論,基本上就是以前實心彈的變形而已。依靠自己的速度,利用慣性穿甲,若非穿透敵方軍艦的船體,很難將對方擊沉。

穿甲彈的威力較小,但同樣更加經濟,對製造水平要求也不高,所以在世界各國爭相研發開花彈,並作為主要海戰武器的時候,軍費捉襟見肘的北洋海軍卻只能用其充當大量配備的制式武器。

那些摻了沙子的炮彈,其實就是較為原始的穿甲彈。

其實和大家原本想象的不太一樣,那時候普遍使用的穿甲彈其實是中空的。這大概是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而後,在內部灌以砂石用以配重,其實是當時很多國家的標準操作。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根據一份當年的記錄來看,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中主力艦艇定遠艦,只補充了55顆開花彈,其餘均為只有穿透功能的原始穿甲彈甚至是更加不具有殺傷力的訓練彈。而日軍艦艇呢,根據戰後記錄來看,當時吉野號在作戰結束以後,其剩餘的開花彈還有1200多枚。

除了彈不如人,其他方面其實清日雙方各有優勢。

北洋海軍在噸位、護甲、火炮口徑方面,要勝之一籌。而日本海軍則長於軍艦速度以及速射炮打大規模使用。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總體來看,遠距離上北洋海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然而,卻因為炮彈不給力,這一優勢大打折扣。

史料顯示:北洋旗艦定遠艦的55顆普通開花彈,平均一門炮頂多分得十幾枚。在海戰中,僅一個半小時這類炮彈就打光了。剩餘的3個多小時裡,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

反觀日本,利用艦小靈活,射速快,彈藥足等優勢,在中近距離上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特別是在北洋海軍只剩下實心彈的時候,更是毫無畏懼,身中十數彈依舊具備戰鬥力。

中日甲午海戰最終以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而告終。然而,北洋艦隊技不如人最終的鍋還在腐朽昏庸的滿清政府身上。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1885年10月,朝廷為了振興海防成立了海軍衙門,具體操持海軍事務的是李鴻章。李鴻章為北洋海軍的建設可謂是盡心盡力。

為了讓這支具備現代意義的海軍擁有一流的實力。李鴻章力主高薪養兵。下面是北洋海軍軍官的收入,大概標準如下:

海軍提督一年收入大概為8400兩白銀;

海軍總兵一年收入大概為3960兩白銀;

海軍副將一年收入大概為3240兩白銀;

海軍參將一年收入大概為2640兩白銀。

然而這還僅僅是年俸,除此之外,增加收入的機會更是多不勝數。再來看一下普通水兵的收入情況,如下:

一等水手月薪10兩白銀;

一等炮手月薪20兩白銀;

岸上勤雜人員月薪3兩白銀;

魚雷匠月薪24兩白銀;

電燈兵月薪30兩白銀。

所以即使是普通水兵,其收入也是其他兵種的三到五倍。李鴻章的高新養兵政策發揮了實效,高標準帶來的嚴要求,使得北洋海軍的整體文化水平要遠遠高於其他滿清兵種,同樣讓它的實力高人一等。被譽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艦隊。

北洋海軍的覆滅記:都是沙子惹得禍?

只是好景不長,1886年,十六歲的光緒皇帝即將親政,慈禧太后又以為自己慶生為由,將本來用於海軍建設的近300萬兩軍費挪用修建頤和園。而後更是變本加厲剋扣海軍餉銀,導致北洋海軍整體技術水平落後於時代。更無法採購外國先進炮彈,一手導致了北洋海軍的覆滅。

最終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