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2019-10-22

“新語文運動”視野下的寫作教學形態

(雜誌改題目為《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河北臨西第二中學 陳寶貴(054901)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摘要:對著名編輯、作家、教育家葉開所推動的語文教育,評論家朱大可定位為“新語文運動”。“新語文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教育文化變革,而在這一“運動”中,寫作教學呈現出的又是什麼樣的形態呢?本文從反對“套作”,主張表達真情實感;提倡虛構式寫作;注重語言的創新;強化差異化培養;以深閱讀為基礎;無礙表達,反覆修改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新語文 寫作 形態

著名編輯、作家、教育家葉開正從上海開始,展開一場“新語文運動”。中國的語文教育確實需要一個“運動”來推動了,因為它積弊太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發展人、提升人、成全人的作用。

當然,這個“運動”,不是什麼“大鳴大放”,不是什麼社會“串聯”,更不是什麼“徹底推翻”,而是一種科學指導下的“理性變革”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當下所能維繫語文教學形態的是什麼?也許這是一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地說,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真正維繫它的不是《課程標準》,不是“核心素養”,而是高考模式。

以我的視野,無法對各類語文教材做出新的評判,我只是以一個語文老師從對課堂觀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對母語熱愛的情況來看,我們的語文教育真得需要一場“運動”來推動。語文教學,應該以更自由、更開闊的姿態出現,應該以最豐富、最具新穎創造力的姿態出現,應該深扎傳統、融於時代、給人溫暖、使人熱愛的姿態出現;她最應該給人以動力、活力、生命力;而不是現在這樣侷促,這樣冰冷,這樣死板,這樣被死死地綁在“應試”的戰車上,走向它的死地。

教育教學改革這些年,語文是被折騰的最厲害的學科,但其基本的課堂面貌有什麼大的改變嗎?老師講、學生聽,教學內容蜻蜓點水,學生寫作胡編亂造的情況解決了嗎?上世紀的1978年3月16日呂叔湘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解決了嗎?以高考語文考試模式為中心的訓練在小學就大行其道;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大部分沒有讀過一本完整的名著;“應試有理”的思想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內心深處根深蒂固,“衡(水中學)坦(毛坦中學)模式”大受青睞,並且有逐漸加強之勢,它們真的是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嗎?而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它需要的是具有強健精神和充分想象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如葉開老師在他的《語文是什麼》中所指出的:“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中,中國要有勇氣打破高考的魔咒,從而拓寬教育思路,以新的活性教育思想來培養、儲備相應的人才,應對全球性工業革命的轉型,避免在新一輪工業轉型中再度成為落後國家。”⑴顯然,葉開是站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和民族發展、創新的角度來推動“新語文運動”的。儘管“新語文運動”的展開路向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我們從葉開的有關論述和做法上,已經能看出:思想上,遵循“人的教育”這一核心;閱讀上,讓學生讀最好的經典;寫作上,反對“套作”,讓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新語文運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對其的認識還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今天我主要談一下“新語文運動”視野下,葉開所創造的寫作教學的形態。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一、反對“套作”,主張表達真情實感。“套作”是目前中小學寫作教學之痛。觀察當下的寫作教學,不客氣地說,基本上是老師給學生設套子的過程。大部分不愛寫作、不會寫作的老師依據社會上流行的所謂“寫作方法”的書,或過去讀書時所學到的一點“應試”寫作的積累向學生傳道。什麼開頭幾式、結尾幾法。例子就是各個書店整齊排列的“學生作文選”。有一次,我去一家商店買東西,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正在寫作文,所寫的題目是《母親》,他拿著手機正在大段大段地抄寫,我說你媽媽就在旁邊就看她下午做了些什麼、給人說的什麼話,怎樣賣東西,寫就行了,為什麼抄呢?他說,我們同學都抄,你說的沒意義。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呀!眼前的“母親”不寫,寫也沒有意義而抄寫。這正如葉開老師在《語文是什麼》中指出的:“很多小學生從寫作文開始就學會撒謊、懂得應付、被迫造假。更多小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唆使’下,用某一篇‘模板文’去套在各種情形上,空洞和蒼白的表達,寫成文章也只能是無趣無味。”⑵有一個班級的同學在學了有關“自然美”的文章後,老師佈置寫作,交上來的文章,開頭基本上是“你思考過自然的美嗎”?而對這些老師是“充眼不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高中生,從高一就開始寫“考試體”文章,嚴格按照“套路”來套,老師並且反覆強調寫作要揣摩閱卷老師的心理。而葉老師主張要寫真情實感,主張“基於事實的寫作”,反對“在作文‘套路’中,不要求表達真情實感,而是寫出‘正確思想’”。反對“荒謬的套路,虛情假意,言不由衷”,指出“被灌輸的經驗,就是虛假的經驗。運用虛假的經驗來寫作,就是虛偽的寫作”⑶。在“寫作”指導中,他經常進行“自動寫作”訓練,經常激勵學生:“要釋放自己,打開自己,不要被各種規矩約束,可以想到什麼寫什麼”。並指出“接近於理想的表達,都是自由表達”⑷。這種堅定的聲音,是真正打開學生“腦洞”的關鍵,是引領學生進入寫作之門的關鍵。“魔法”的核心就在於自由表達之下,對學生潛能的激發,就在於對學生沉睡思想的喚醒,就在於對蟄伏情感的激活。葉開之所以提倡自由表達,是出於他人道主義教育思想。他指出:“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最大的貢獻就是引進人道主義思想。人道主義思想,是人類文明從封建專制時代進入現代民主制度的主要精神源泉。在反思專制、批判獨裁時,人道主義是建立在對人本身價值充分肯定基礎上的批判。”⑸人道就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的解放。而在寫作教學中只有做到尊重學生,解放學生,學生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進行新的創造,一切為了利益,為了“應試”而對學生加以壓抑、鉗制都是不仁道的。他在評價《開明國語課本》時也指出:“這部教材不以打壓學生蓬勃的個性,修剪他們的初萌思想為目的,而是尊重不同愛好、不同情趣、不同性格。在集體中,在人道主義思想前提下,是差異化的存在,而不是同質化的模式。”⑹同樣看出他人道主義的思想情懷。其實寫作教學為了“應試”,把學生強制性地鉗制到模式“套作”中,從學生終身發展來看,也是非常不仁道的。對此,金生鈜在其《規訓與教化》中指出:“教育就是要強制性地把人塞進模子,把人塑造成型。教育為了這種塑造,可以任意剝奪人的權利,可以犧牲人的健康,可以任意處置人的心智,可以任意擺佈人的身體,可以無視人的感情,這種教育其實完全是‘去人性’(de_hurnanizing)的教育,它是為了外在的權力本身而宰制人,是為了生產標準化的、一致化的馴服的身體和心靈的機器。”⑺這樣的教育,泯滅的是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戕害的是學生的心智,毀滅的是民族的未來。而我們的寫作教學,應該如何,不是很清楚了嗎?葉開為什麼堅定地發對“套作”,提倡個性化表達,要求學生寫真情實感,原因也在這裡。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第二,提倡虛構式寫作。長期以來的寫作教學,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對寫作內容的要求,除了要求寫生活以外,似乎沒有其他具體的說明。比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3——4年級的要求是:“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觀察周圍世界,能夠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⑻ 7——9年級的寫作要求是:“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⑼這些原則性的要求,雖然對寫作整體教學有指導意義,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老師是很難把握其方向的。葉開將學生的發展分成兩個階段:6至12歲之前為幻想期,12歲到18歲邏輯期,主張根據年齡進行差異性教學。他認為,幻想期應進行虛構類作品的賞析和寫作訓練,鼓勵“語言再創造”;邏輯期則應進行說理性文章訓練。基於年齡特徵,基於創新創造力的培養,他把世界分為兩種:一是現實世界,一是“暗世界”。“暗世界”又包括“內心世界”和“非現實世界”。非現實世界。他說:“很多同學喜歡暗地裡寫作,不是寫作文,而是寫網文,歷史、穿越、修真、玄幻、奇幻、科幻,各種類型都有。這種寫作,可以說是你的‘暗世界’。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乖乖女,在‘暗世界’裡你是‘花千骨’。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乖乖仔,在‘暗世界’你是一個拳頭揮出去,可以打倒無數豪傑的一代天驕的大神。每個人都有狂野的內心,但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暴露,只能在虛構世界裡。”⑽“人類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有一種願望,總是想創造出一個更美好激動人心的虛構世界,而讓自己心馳神往。寫作讓我們能夠重溫過去、現在與未來,擁有一倍的生活。這就是寫作的魔法。”⑾這裡指出了虛構式即幻想寫作及其意義。而他引導小學生寫作,基本上是以“虛構”為主的,他所從事的寫作教學,已經不是我們課堂上所謂的“作文”,而是一種真正的“創作”了。創作是一種創造,而其他寫作是一種呈現,這是葉老師的一種精準概括。其實,關於兒童的寫作不少老師已經進行了許多探索,比如浙江特級教師施民貴便著有《童話習作:開發兒童幻想力》一書,和葉開老師所總結的6——12歲為幻想期是相為互應的。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其《愛彌兒》的開篇便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他將氣候、風、雨季節搞得混亂不清;他殘害他的狗、他的馬和他的奴僕;他擾亂一切,毀傷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他喜愛醜陋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⑿可見遵循兒童成長規律,進行幻想“虛構式”訓練的重要。它本身就是對美好天性的保護,對未來創造力的滋養,事關人才成長的大局,未來社會發展的大局。這一點,對於寫作教學愛走老路,愛在技藝教學中折騰的老師,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衝擊,是觀念的一次重大的顛覆。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第三,注重語言的創新。對於語言表達的要求,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停留在準確、形象、生動上。上世紀1990年代,章熊老師注重語言的科學化思維訓練,提出了簡明、連貫、得體的語言表達新要求,並出版了《簡明·連貫·得體:中學生的語言修養和訓練》一書。簡明、連貫、得體也逐漸納入高考作文語言的評價體系之中。但從總體而言,當代語言哲學思想,語言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語言和思維的關係等等問題,到現在還沒有進入多數語文老師的視野。而整個語文教學膚淺而不能深入,幹板而無生趣大都和對語言教育的忽視有關。也就是說,整個語文教育,我們不少老師注重的是表面的所謂思路、結構、語法、修辭等構件,而沒有重視處在文章最深層的語言。所以,大多數課堂教學拉的是同樣的調子,重複的是同樣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達手法、修辭方法等等這些俗濫的東西。其實,語文教學處在核心層的是語言,語言承載著思想,代表著風格,教學只有從語言入手,才能真正進入語文教學的自由境界。而它偏偏被我們所忽視。

葉開老師在其《寫作課》中著墨最多的是語言,是語言的訓練。從詞語漫想、拼接,到《用七個關鍵詞描寫你自己》等所組成的“寫作森林”都是以語言作為訓練基點的。語言既是精神,也是思維。語言本身就是故鄉,一個人不管是離鄉還是去國,只要有自己的語言在,就有自己的家園和故鄉。寫作離開了語言的揣摩,終究會是蜻蜓點水。“寫作課的基礎是語言,要研究語言,感受語言,運用語言。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不能脫離語言而存在。”⒀充分說明語言的重要。他對學生說:“如果你們有心,會在閱讀中,在微信微博中,看到很多這樣的催化劑,一個字,或一個詞,放在各種完全不同的句子裡,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特殊語境。”⒁“寫作,就是詞語的魔法”“好的句子,有趣的句子,一定不是重複的,而是創新的,是距離遙遠的詞語碰撞出來的,如同彗星撞擊地球。”⒂“詞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也有重新創造的功能。很多流行的詞語和‘雷人’‘吐槽’‘毀三觀’等紛紛的誕生,是因為當今的社會事件太複雜,用舊詞語已不足以表達。而且你會發現,在有些情況下,不用這些‘新詞’還真不知道這樣準確表達。”⒃他還反對所謂的“公共語言”寫作,提倡“私人語言”寫作。“只有跟你的情感、個人經驗、個人經歷、個人生活、個人態度密切相關的話語,才能稱‘私人語言’。‘公共語言’就是道德化的、全程判斷的語言。”“‘公共語言’是趨同的,‘私人語言’是求異的。”⒄求同則大都是俗濫的,求異是堅持語言創新的。葉老師就是這樣通過語言把學生逐步引入寫作創造新天地的。“語言是文化的地質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就是思想,語言就是存在。語言業已成為哲學的本體。語言論哲學已經取代了理論哲學的地位,語言不再視為任人呼來喚去的婢女,而成為精神家園的主宰。”⒅其實,語文教學的本體是語言,抓住“語言”也就抓住語文教育的根本,而問題是,只有對語言有敏銳的感覺,才能把寫作教學引向深入。而老師提升對語言的感受、運用能力則是進行有效寫作、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創新的基礎。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第四,強化差異化培養。葉開老師在《語文是什麼》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教育思想是壓制性的,強調集體主義,打壓學生個性。這是同質化教育,而不是個性化、差異化教育。教育態度是打壓而不是鼓勵,教育手法是灌輸而不是啟發,在這種填鴨式教育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畢業生,只能為零件,作為螺絲釘,作為材料而存在,而很少具有主動型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在具體的產品設計和生產線上,缺乏真正的創意和設計能力。”⒆這裡從思想根源、教育態度、教育手法及其產生的惡果上,對“同質化”教育的鏈條進行了分析。“同質化”即非個性化,它以犧牲大多數人的個性而求同一,它以扼殺創造而求穩定,它以泯滅天性而求安好,它以剿滅活力而求靜樂。有道是,熙熙然天下太平,安安然三十畝地熱炕頭,可作為對它的寫照。而時代的發展,不是這樣,現實世界是“叢林法則”掌控的世界,人需要發展,社會需要進步,發展需要競爭。你不創新,創新者就會把你超越,你不發展發展者就會把你拋下。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不竭的動力。而創新的起點是差異,創新的特質是個性,創新的能力在涵養。涵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兒童的天性被扼殺了,創新的本源就失去了;如果學生的興趣被打壓了,創新的動力就沒有了;如果孩子們的想象力被做不完的作業磨鈍了,創新的活力就熄滅了。所以,創新的能力,在家長、老師的一言一行中,在我們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中。因此,葉開老師的寫作課,以其鮮活,以其新穎,以其開闊,實現了差異個性化教學,甚至他的學生不寫同一的作文題。而他主張“虛構式”寫作,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特徵,二是更有益於學生寫作中差異化表達,個性化寫作。他主張“自動性寫作”,主張學生要釋放自己,打開自己;他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他指出:“好的寫作,總是非常關注‘異質’的東西,把它們‘同構’在一起。把性質完全相反或者差異性很大的詞語組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奇特的效果。”⒇這裡不僅關注差異,並且指出了創新的方法。他還說“寫作是人生經驗的創造性表達”。(21)在《寫作的內容》一節中,他指出:“我希望在‘自動寫作’的時候,你們能打破‘不能寫’的限制,打破這個緊箍咒。”(22)在《二度闡發》中又說:“意識到哪個東西更適合你,你就向哪一方傾斜——這也是你思考的出發點。”“你的工作節奏、思考、人生態度,都根植於天性和社會磨鍊,每一個人都不一樣。”(23)由此,強化差異,培養個性和創造能力,是葉老師寫作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其寫作教學形態最核心的部分。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第五,以深閱讀為基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有效的閱讀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寫作,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母語教育如果要取得突破,要對當前的語文教育思想和語文教育模式進行徹底的改革。母語教育要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而非儒家獨尊的僵化傳統,嚴格有效的修辭訓練,需要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長期的閱讀、書寫和背誦而獲得提升。”(24)這裡談的是語文教學突破的問題,其實是閱讀的問題,即我們閱讀什麼?閱讀“經典”。經典不僅僅指儒家的作品,也指其他學派、其他時代的文化、文學經典。“小學生識字後,就需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閱讀是學習的開端和終端,這對一個人知識的吸收、心智的涵養、思想的形成,都至關重要。一個人腹中空空,卻要出口成章,豈不是強人所難嗎?閱讀貧乏會導致精神的孱弱,這樣孱弱的心智可能只懂得出口成髒。”(25)這裡同樣指出了閱讀的重要。葉開老師對目前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是持激烈地批判的態度的。“語文教育思想最大的問題是把豐富的語言、文學內涵抽空,使其乾癟成一種粗糙的愉悅文字工具。語文教材的垃圾化,課堂教學的無趣化,考試方法的標準化,對語文學習造成了負面影響。”(26)這些論述都涉及到閱讀什麼內容的問題。他不僅主張讀經典作品,也主張破除唯經典是從的“王道”思想,引導學生讀趣味性極高、表達極好的通俗作品,這種思想是獨特的。“例如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等有吸引力的通俗作品,也可以推薦給學生們讀,讓學生養成閱讀的興趣,進而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再慢慢地引入傳統經典的閱讀,積跬步以至千里,會更踏實、更有效果。”(27)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從讀書的興趣以及循序漸進的角度著眼的,而他自己在輔導學生寫作時,就讓學生閱讀七卷本的《哈利.波特》,從而打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之門的。而葉老師最著名的是其關於“深度閱讀”的觀點。“深度閱讀”的基本表述為:一本書,一個人,一個時代。即“深度閱讀”的第一步,是“找到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書。我把這稱為‘人生中命中註定的那本書’。”“如果真是命中註定的那本書,它會影響你的一生,給你一生以源源不斷的滋養。”(28)所謂“命定的書”即和自己的生命性情相契合的書,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書。你遇到它,就會喜歡上它,真正為你所有。你讀多少遍也不厭煩,並且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在與它的耳鬢廝磨中,你的情感和它會合二為一。那麼,有了這種“命定的書”以後,第二步怎麼辦,即“一個人”。就是“要研究這本書的作者,他創作過的其他作品也儘量找來讀,讀得越多,越徹底,越深入,就越好。有感而發,可以寫讀後感,可以寫研究文章,進而可以研究專著。這樣,你對這位作家就瞭如指掌了,成了研究他的專家了。”(29)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做法,深入閱讀一本書,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並讀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是既然他的作品是你“命定的書”,那麼,作者生命情感的某些方面也一定和你的生命情感相契合,你讀他的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學習他,而是和他在對話,是你和他一同在和自然、社會、人生對話;這樣的閱讀對話,對豐富自己的感情,提升自己的表達力一定有極大的好處。這一步做完又該如何呢?那就是第三步,即“一個時代”,即瞭解這個作家生活的時代,或者說作品產生的時代,這樣你跟隨這個作家,或者說你和作家一起深入到更細密的背景裡,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作品的聯繫,進而喚起自己的生命體驗,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打開自己的表達心結。這種層層深入的開掘,對一個人的成長絕對是有好處的。況且文學史上不少例子說明,由於對某一個人作品的喜歡,有的便成為研究某個人的專家,有的寫出成功的作品,成為著名的作家。魯迅之於果戈裡、張愛玲之於曹雪芹、餘華之於馬爾克斯即屬後者。當喜歡上一個著名的作家,並長期研磨其作品、個人、時代以後,我們看世界的視角,對事物的認知、表達會逐漸受其影響,從而掌握把握、表達生活的切入口,提高自己的寫作綜合能力,這是一種高明的成長智慧。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第六,無礙表達,反覆修改。為了讓學生能夠表達“真情實感”。葉開老師是一直主張讓學生自由無礙地表達。“中小學生寫作常見的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真情實感’,缺乏細節體現,缺乏表達的熱情,而導致為作文而作文。”(30)“同學們要釋放自己,打開自己,不要被各種規矩約束,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接近於理想的表達,都是自由表達。”“我們會發現,思維一旦不受控制,就會像水一樣流動。當我們把所有的詞都打撈上來,就可以稱之為‘意識流’。”(31)他主張“虛構式”寫作,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使思想不受約束。他還說:“一個有經驗的寫作者,最重要的開始是自由的心靈,自由的表達。”(32)自由是有效寫作的基礎,是創造性寫作的基礎,也是寫作起步的關鍵,所以,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必然把握寫作教學自由無礙的傾向,以使寫作真正地展開。寫作教學許許多多的困難基本上是老師自己造成的,其關鍵是套著應試的“緊箍咒”而不敢放、放不開,以己之見約束學生的自由表達。葉開老師反覆對學生強調:“我希望在‘自動寫作’的時候,你們能打破‘不能寫’的限制,打破這個緊箍咒。”“寫作上不應該設立禁忌,只要你寫得好,什麼腦洞都是可以的。”(33)在強調無礙表達的前提下,葉老師十分強調修改。他指出:“修改、修改、再修改!修改是寫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個好作家變成更好作家的重要的過程。”(34)在“寫作課”上,他用大量的例子,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修改“題目”“人名”分段、對話等問題,並教給學生許多獨到的修改方法。他特別強調文章結構的修改:“修改最重要的部分,在結構上。”“結構問題是什麼?就像建房子,一座摩天大廈,首先搭鋼混結構。上海的浦東三巨頭,號稱‘廚房三套件’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都是先搭架子,高入雲霄;然後,再安裝幕牆,分割內部空間,進行內、外裝修。”(35)對於一般的寫作教學,是很怕談修改的,原因是修改需要敏銳的洞見,就是說作為修改的引領者我們老師要能夠迅速看出文章中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修改;其次,修改要有依據,不能僅僅憑經驗。而葉老師在引導學生修改時,“強關係”“弱關係”的獨特關照,使學生修改便有了方向。結構修改時主結構、副結構的說法,同樣明白曉暢,利於把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吸取的,也給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文章修改,我們必須力求做富有理論建樹和文章寫作的行家裡手。

葉開寫作教學思想及實踐闡要


以上從六個方面,分析了“新語文運動”視野下的寫作教學形態,其中反“套作”是起點,提倡虛構式寫作是方式,進行語言創新、差異化培養是核心,深閱讀和無礙表達是基礎和前提,修改當然是綜合提升了。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寫作教學形態結構。對於葉開老師寫作教學的意義,曾經親歷葉老師教學現場的東莞市名師工作室陳德兵老師總結為“六個一”即:

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實踐,打通了一條重要的通道,總結了一套全新的理論,揭開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帶來了一場美妙的體驗。我認為這個總結是很有見地的。

我要補充的是,除了以上“六個一”以外,葉開老師的寫作課,開闢了寫作教學的一個新時代:他的理念,他的做法,一定會在語文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在進行一個偉大的新徵程,《寫作課》是葉開老師探索的初步,展現了寫作教學新思想、新方法、新形態,但是,還需要理論研究的深入,教學實踐的完善,這是一個偉大的征程,應該說它剛剛開啟;將創造“新語文運動”的一個新未來,“新語文運動”是著名評論家朱大可的命名,可看出其深遠的眼光。“新語文運動”,根植於近代以來中國進步知識分子,促進民族文化轉向、創建教育新文化的傳統和追求,其本質是對中國文化新發展的一種探索。它還需要包括理論、閱讀、寫作等一系列的建構和課程建設,我們期待通過這一“運動”,改變當下語文教育促狹的局面,創造中國語文教育文化嶄新的未來。

註釋

⑴⑵⒆(24)(25)(26)(27)葉開《語文是什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頁,56頁,第11頁,第45頁,第54頁,第44頁,第94頁,

⑶⑷⑸⑹⑽⑾⒀⒁⒂⒃⒄⒇(21)(22)(23)(28)(29)(30)(31)(32(33)(34)(35)葉開《寫作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2——14頁,第27頁,第14頁,第15頁,第4頁,第7頁,第252頁,第18頁,第19頁,第29頁,第161——162頁;第18——19頁,第20頁,第40頁,第48頁,第281頁,第283頁,第12頁,第27頁,第30頁,第40、68頁,第76頁,第82頁。

⑺(金生鈜《規訓與教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⑻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第16頁;

⑿、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版,第5頁;

⒅、曹明海主編《語文教學本體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 (通聯:陳寶貴: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高級教師。“大語文作文”教學觀提出實踐者,有100多篇文章在全國報刊雜誌上發表、連載,出版教育專著兩部等。從2018年始,研究葉開的“深閱讀”及寫作教學)

(刊於《中學語文》2019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