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泉州人清明节必吃食谱,有一种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追思亡故亲人、敬奉祖先的重要传统节日。

对于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闽南地区的人来说,清明节有一整套的仪式。一定要尽心备办敬奉祖先的各种祭品、供品,准备金纸、香烛,祈愿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过得顺心、富足,希望他们保佑子孙枝繁叶茂、平安喜乐。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闽南人利用在祖厝的敬奉仪式,也在进行一个隐形的比拼和竞争,一是通过菜品的丰富精致程度,体现子孙一年的物质收入成果;二是通过传统小吃的制作水平,体现家教特别是女主们的贤惠、能干,其意义不下于“女红”。

至于泉州人清明节的必做传统小吃,则以润饼菜和鼠壳粿最受欢迎。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鼠壳粿:这种糕点里面并没有老鼠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名称的问题。鼠壳粿的正确叫法应该是鼠麴粿,因为原材料的学名是鼠麴草。然而民间的叫法鼠壳粿、鼠曲粿、鼠粬粿、鼠鞠粿,却早已传播久远,拥有广泛的民间受众。

受众的问题。鼠麴粿作为清明节的当家小吃,也被称为清明粿,受众范围可不只泉州等闽南地区。

清明粿最初是寒食,是中国南部和中东部汉族特色小吃。江西称之为“清明粑”、“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包邮的江浙沪一带称之为清明团子,艾米果。 湖南、安徽、广东的部分地区也有制作食用清明粿的习俗。

原材料的问题。台湾、福建、广东的清明粿主要原材料是鼠麴草。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佛耳草,散长于田间地头,因其叶有“白茸如鼠耳之毛”而得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又可和米粉食也”。

口味的问题。鼠麹粿有咸、甜及咸甜双拼三种馅,甜馅有绿豆沙、乌豆沙、芋泥等,咸馅以糯米香饭做底,我们泉州地区还会加入猪肉丁、香菇丁、花生末、虾仁、萝卜菜脯、笋干等等里料,吃起来很有层次,令人回味无穷。

制作方法的问题。

第一步是采摘鼠麹草,当季的地里都有,现在城镇化建设很多农地都变成其他用途,找起来稍稍困难,但是农村还是比较常见的。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第二步是取嫩叶和花,洗净,熬熟,捣烂,加粘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团,压成粿皮。

第三步是加入各种馅料,捏成形,垫上洗干净香蕉叶、菜叶等。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第四步是放入蒸笼、蒸屉,猛火蒸熟。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直接吃也可以,还有个别地方拿来过油炒着吃。

甜口的满口甜蜜,黏度很高;咸口的,里料丰富,皮弹料实,咬下去满口流油,非常满足。

润饼菜: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个是“润饼菜”,泉州西街的亚佛润饼皮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清明时节经常要排队购买,盛况如昨。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起源的问题。关于润饼菜的起源,民间有多个传说,比如明代同安才子蔡复一的夫人首创的说法。但是无论传说如何多样,都没有哪一个有压倒性的证据。据民俗专家考证,润饼菜的前身应该是春饼,是唐宋时期中原人南下带下来演化发展的。

美好的寓意。润饼皮摊开是圆形的,象征合家团圆;卷制的馅料颜色丰富,成品皮白馅红,寓意“金包银”,招财进宝的意义,这点尤其受喜欢做生意的闽南人的喜爱。

制作过程。

第一步是在锅里摊面皮,现在很多人都是去市场买现成,比如刚才说的亚佛润饼皮,就风行于泉州老城的西街。

泉州清明节最著名的小吃


第二步是准备各种馅料。主要的馅料一般选择应季的时令食材,比如胡萝卜、乳豆、蒜仔、韭菜、芫荽、海蛎、浒苔(一种味道很好的海苔)、豆腐干、绿豆芽、虾、米粉等等,都要分别拌炒炸装盘。

第三步是卷制。铺开润饼皮,选择适量的馅料,把馅料依次整齐排列,然后慢慢卷起来成柱状,有点像麦当劳、肯德基早餐的饭卷形状。

表皮有韧劲,里料丰富,咸甜鲜美,每一口都有小惊喜。

鼠麴粿和润饼菜已经成为泉州的标志性清明美食和传统小吃。很多华侨华人回来凭吊先人,都会特意去品尝或者带回南洋。它们不只是美食,更包含海外华人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思乡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