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這些節日的起因來源,具體日期或者紀念什麼人等等都比較清晰,而唯獨有一個節日,長時間以來總是理不清楚頭緒,這個節日還和清明節走的很近——這就是寒食節。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圍繞寒食節的這種身份曖昧狀態,我們再來捋一捋。

來源不清不楚。

寒食節的起因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這種說法佔據主流,一提起寒食節,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想起介子推,想起綿山,想起那個有點殘忍的故事。

不妨再複述一下。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綿山 介子推母子雕塑


介子推是晉公子重耳身邊的侍臣,重耳在外流浪19年,最終回國成就霸業,成為名震春秋的晉文公。19年的流浪生涯,介子推忠心耿耿,甚至曾經割下腳上的肉做給重耳吃。但不知為什麼,重耳當了國王之後,封賞了一大圈,獨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本也無心功名,就和老母親隱居綿山。後來重耳想起了介子推,就去綿山請他。不知誰出的餿主意,說放把火,就可以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燒綿山,介子推和老母親竟被燒死了。重耳大為內疚,於是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用火,人人吃冷食,於是寒食節就流傳下來。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電視劇劇照:介子推跟隨重耳流浪


這是民間最常見的版本。

第二種觀點是說寒食節和介子推完全沒有關係,因為早在周朝就開始禁火了。《中文大辭典》中解釋“寒食”詞條時,就沒有寫介子推,而是寫道——此節由來已久,《周禮 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國中火禁”。意思是說,農曆三月的仲春季節,草木乾燥,極易發生火災,所以國中禁止用火。這要算作寒食節的起源的話,當然和介子推沒有什麼關係了。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火燒綿山圖


第三種觀點是說寒食節是由匈奴人的鞦韆節演變而來。宋朝的高承所著《事物紀原》中記載“《古今藝術圖》曰:北方山戎愛習輕嬌之態,每至寒食為之。後中國女子乃以彩繩懸樹立架,謂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戲也,自齊桓公北伐,此戲始傳中國”。因此,有專家據此推測,寒食節原本是匈奴人的鞦韆節,傳入中國以後,加入了介子推的故事,慢慢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介子推的形象不清不楚。

傳說中的介子推有兩種面目,一種是不問名利,真心歸隱山林,拒不出山而被燒死。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形象。

而另外一種是,隨從為其鳴不平,而介子推和母親歸隱山林而終,並未被火燒死。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電視劇劇照 晉文公重耳


《史記 晉世家》中記載,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還記載了他和母親的一段對話,大意這樣——

介子推說:“晉文公是晉獻公九個兒子中唯一留存的,這是天不滅晉。然而,那幾個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實在是貪天之功啊!下面的人冒領功勞,上面的大王賞賜奸邪,上下相蒙,難以相處。”

母親說:“那你有什麼打算呢?”

介子推說:“我要是學他們那樣,罪過會比他們還大。而且我也口出怨言,不能再吃人家的俸祿了。我準備歸隱不出。”

母親說:“要是這樣的話,我跟你一塊歸隱,至死不見他們!”

於是介子推就和母親離開晉文公去了綿山。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電視劇劇照 介子推


介子推的隨從覺得他們很可憐,就寫了封信掛在晉文公的門口。上面寫著“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生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這封信借龍蛇故事隱喻晉文公和介子推,晉文公當然一看就明白,馬上叫人去找介子推,已經找不到了。聽說他去了綿山,於是晉文公就繞著綿山周圍為介子推開墾了一圈土地,號稱“介田”,並對人說“用此來記錄我的過錯,表彰賢人”。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晉文公重耳劇照


可見《史記》中並沒有火燒綿山的記載,介子推與寒食節的關係,可疑的很。

一直到《後漢書》才有了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被焚的記錄。《後漢書周舉傳》記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月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介子推到底有沒有被火燒死,已是懸案。

寒食節的具體時間也是不清不楚。

寒食節到底是哪一天呢?說法不一樣。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冬至後一百五日,謂之寒食”,是說冬至後的第105天就是寒食節,正好是清明節的前兩天。

而《辭海》裡對“寒食節”的解釋是——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

還有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為一天的。

你看看,到底是清明節前一天?還是前兩天?還是清明節這一天?

這讓我們從哪一天開始吃寒食合適呢?


與清明節相關,身份卻又“不清不明”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而且在古代,寒食節有的在春天,有的在夏天,有的在冬天,版本不一。甚至還有寒食節變成“寒食月”的記載——“每冬月中輒一月寒食”,一個月都吃冷食。誰受得了啊?所以“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也是扯不清理還亂。人們還是相信,是因為介子推被燒死在前,所以才有了清明節掃墓紀念在後。

民間傳說歷經千年,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深處了。所以,就是這麼一個曖昧不清、模模糊糊的節日,也堂而皇之的列入傳統節日,並流傳了下來。

一個節日,沉澱了一段歷史甚至是整個歷史的文化基因,之所以寒食節和清明節可以流傳下來,是因為中國人的人性中普遍讚美聖賢、讚美崇高、讚美淡泊名利的民族共識在起作用。

不管它的起因是什麼,不管它和介子推有沒有關係,人們這樣附會,這樣解讀,這樣紀念,不過是為了深刻銘記心中那一份真善美罷了。

這不?有不少關於寒食節的優美的經典詩詞也藉機流傳下來,可讓現代的我們,既不用真的去吃冷食,同時還可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有鮮花可賞,有故事可講,還有詩詞可讀,豈不樂哉?

最有名的寒食節詩詞應該是韓翃的《寒食即事》,摘錄如下: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