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我國曆史悠久,民族眾多,有著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涵豐富。幾乎每個傳統節日的來歷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傳說,並伴隨著相應的風俗習慣、娛樂活動,同時還有相應的禮儀、禁忌和飲食。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傳統節日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承併發揚光大。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要認真瞭解傳統節日,知道它們的來源和習俗。然而,我們文化一脈相承,許多傳統節日有一定的淵源,比如寒食節和清明節。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今天是寒食節,明天是清明節,同樣都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天或前兩天,《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冬至後一百五十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現在普遍認為寒食節在冬至後105日)人們從這天起,禁菸火,吃冷食,一直持續三天。據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chóng)耳因為宮廷內亂不得不流亡他國,有一次,流浪中的重耳因為沒有食物而快餓死了,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就割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給重耳吃,重耳因此死裡逃生。後來,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即晉文公),大肆封賞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隨從,卻唯獨忘了介子推。等到晉文公想起介子推而派人去請他時,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親躲進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怎麼都找不到介子推。於是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以此逼介子推出來。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始終沒有從綿山出來。火熄滅後才發現介子和他老母親已經被燒死。晉文公追悔之餘,規定每年介子推被燒死那天都要禁菸火,吃冷食。嚴禁煙火,吃冷食物,這便是“禁火寒食”由來,後稱“寒食節”。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夜航船》中說:“冬至後一百六日謂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晉文公禁火而志痛也。”可見,“寒食節”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其實,禁火寒食習俗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食物匱乏階段,是一種遠古生活的遺風。(《中國文化概論》,李建中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清明節則來源於清明這一重要的農業節氣,又融合了寒食,這才形成了清明節。農業節氣的清明和有著古老歷史的禁火寒食的寒食節,兩者之間本來毫不想幹,而且與敬祖也沒有任何聯繫,但由於寒食和清明的節氣非常接近,而古人在寒食節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匯合,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節和清明節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到了唐朝,唐明皇李隆基下詔允許官員寒食掃墓,此後的幾個皇帝也下詔准許官員請假上墳。《夜航船》中解釋“拜墓”這一條時說:“唐制,清明拔河戲、踏青,士大夫拜墓。”而到五代時期,皇帝親自在寒食時上墳。自此,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二為一,主題轉為敬祖、祭祖,清明節正式成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節日。元明以後,掃墓之風遍及全國,清明節也因此有了“鬼節”之名,並最終取代寒食節。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以上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和聯繫,“寒食節”和“清明節”二節合一、主題轉移反映出古代節日習俗的存亡興替和演變發展。古代如此,今天也應如此,傳統節日中的一些陋習也應該革除。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明天是清明節,倡導文明掃墓,也倡導文明踏青!文明出行!

“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個傳統節日,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