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涵丰富。几乎每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传说,并伴随着相应的风俗习惯、娱乐活动,同时还有相应的礼仪、禁忌和饮食。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认真了解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来源和习俗。然而,我们文化一脉相承,许多传统节日有一定的渊源,比如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今天是寒食节,明天是清明节,同样都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两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冬至后一百五十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现在普遍认为寒食节在冬至后105日)人们从这天起,禁烟火,吃冷食,一直持续三天。据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chóng)耳因为宫廷内乱不得不流亡他国,有一次,流浪中的重耳因为没有食物而快饿死了,为了救重耳,介子推就割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给重耳吃,重耳因此死里逃生。后来,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大肆封赏当年和他一起流亡的随从,却唯独忘了介子推。等到晋文公想起介子推而派人去请他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怎么都找不到介子推。于是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以此逼介子推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始终没有从绵山出来。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和他老母亲已经被烧死。晋文公追悔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都要禁烟火,吃冷食。严禁烟火,吃冷食物,这便是“禁火寒食”由来,后称“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夜航船》中说:“冬至后一百六日谓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晋文公禁火而志痛也。”可见,“寒食节”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其实,禁火寒食习俗折射出先民曾经历过食物匮乏阶段,是一种远古生活的遗风。(《中国文化概论》,李建中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清明节则来源于清明这一重要的农业节气,又融合了寒食,这才形成了清明节。农业节气的清明和有着古老历史的禁火寒食的寒食节,两者之间本来毫不想干,而且与敬祖也没有任何联系,但由于寒食和清明的节气非常接近,而古人在寒食节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汇合,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节和清明节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到了唐朝,唐明皇李隆基下诏允许官员寒食扫墓,此后的几个皇帝也下诏准许官员请假上坟。《夜航船》中解释“拜墓”这一条时说:“唐制,清明拔河戏、踏青,士大夫拜墓。”而到五代时期,皇帝亲自在寒食时上坟。自此,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主题转为敬祖、祭祖,清明节正式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节日。元明以后,扫墓之风遍及全国,清明节也因此有了“鬼节”之名,并最终取代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以上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和联系,“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节合一、主题转移反映出古代节日习俗的存亡兴替和演变发展。古代如此,今天也应如此,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陋习也应该革除。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明天是清明节,倡导文明扫墓,也倡导文明踏青!文明出行!

“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