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五一”话劳动节的意义与佛教的关联

传统节日——“五一”话劳动节的意义与佛教的关联

传统节日——“五一”话劳动节的意义与佛教的关联

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劳动不仅有关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关人的快乐和美好。劳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类。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充满幸福的。

在佛教中,佛陀以洞悉宇宙真相的大智慧教导在家弟子,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勤劳具足。

《长膝经》中,一位在家弟子请教佛陀:一个俗务缠身、享受欲乐的在家人要怎样才能获得今生的幸福快乐以及来世的幸福快乐?

佛陀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今生的幸福快乐:

1. 勤劳具足:“在家人通过从事耕种、商业、公务,或正当任何一种技术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他对该工作熟练、不懈怠,拥有充分的思考能力,胜任工作、胜任安排,这叫做勤劳具足。”

2. 守护具足:妥善地管理保护劳动所得;

3. 善友:结交良师益友,并且见贤思齐;

4. 生活平衡:维持日常收支的平衡,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生活,既不奢侈,也不贫寒。同时也应避免四种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女色,沉湎于饮酒,沉湎于赌博,狐朋狗友。

传统节日——“五一”话劳动节的意义与佛教的关联

佛陀又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来生的幸福快乐:

1. 拥有信仰:信仰佛陀教导的宇宙真理;

2. 拥有戒德:避免杀生、偷盗、邪淫、虚妄语和服用麻醉品;

3. 乐善好施:克服悭吝,经常施舍、亲手施舍、欢喜施舍;

4. 培育智慧:拥有观照五蕴、观照一切世间法生灭的智慧,具足导至苦之完全灭尽的智慧。

传统节日——“五一”话劳动节的意义与佛教的关联

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误解劳动仅仅为体力劳动,在佛陀在世的时代,曾经有在家耕种者不理解佛陀游化讲法,对佛陀说:

“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

“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信(saddha)为种子,戒(tapo)为雨水,慧(panna)为牛轭,中道(hiri)为犁具,意志(mano)为缰绳,静念(sati)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viriya)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盘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传统节日——“五一”话劳动节的意义与佛教的关联

佛法传到中国,禅宗祖师,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并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他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僧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让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普及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奉献,直至现在仍旧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现代世间中依旧有很多大乘佛弟子他们效仿诸佛菩萨善知识无私付出的慈悲精神,默默无相布施中不求回报的践行诸佛悲愿,并真修实干的勇猛精进修行,在世间不同的领域中也有佛教义工,佛教志愿者乃至默默无名佛弟子的身影,他们用实际的行动给世人做出了榜样,处处彰显人间佛教的菩萨精神。

在劳动节中作为佛弟子我们更要坚定信心修学正法,学习诸佛菩萨善知识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自觉觉他,实行实做真修实干不空谈,勤劳刻苦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奉献,让生命活的更加有意义有价值,最终引导万源众生修学正法回归本源究竟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