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民间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国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寒食节亦称"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民间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国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这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悲痛不已,在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趣闻

寒食节:民间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国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禁火,这是寒食最原始的习俗,对古代的百姓来说,这样的习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自律。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反而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唐代诗人韩翃,曾为寒食节作诗一首,广为后人传诵。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按照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只有宫中可以燃烛。在寒食节得到御赐蜡烛这种荣耀,大概仅次于清代的官员除夕晚上被赐一碗剩菜吧。

寒食节的意义

寒食节:民间第一大祭日,在唐朝是全国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到五天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非常认同,他们认为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当今,寒食文化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同时,寒食节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