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清明节 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近乎失传的传统节日,没更春节前人们便要寒食一日,家家户户不开灶火,只吃冷食。第二天清明时,头戴柳圈,门前插柳以表示崇敬和怀念。这个习俗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清明祭祖扫墓,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2000年前一位忠君爱国的义士的纪念与尊重。

寒食节 清明节 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1.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亡到偏远地方。

2.重耳饥饿,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3.重耳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

寒食节 清明节 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4.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心中有愧,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不来,背着老娘躲进了绵山。

5重耳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山来。可是介子推和母亲葬身火海也不肯走出深山。

6大火熄灭后,重耳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以诗为证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与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寒食节 清明节 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是诗人杜牧描写他所感受的清明节景象,细雨纷纷、路人凄凉。

唐代:杜牧

寒食节 清明节 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但在当时的观念里,清明节本该是家庭团聚、上坟扫墓、郊游踏青的大节日。

寒食节 清明节 你该知道的那些事!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农历三月间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上巳和寒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到后来,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边聚会,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以寄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