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如何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日:寒食节、上巳节的没落与被取代

前言

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正式被确立法定节假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当代中国四大传统习俗节日。

清明节如何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日:寒食节、上巳节的没落与被取代

提到清明节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

我想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这是一个祭祀与惦念已故亲人的节日。

但是古人过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也跟今天一样吗?

今天羚羊就为大家聊一聊,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他们有哪些文化习俗,还有清明节的演变过程。


清明节与三月节

清明节也叫三月节,是因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清明这个节气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寒冬已经远去,凋零的草木重新开始生长,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如何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日:寒食节、上巳节的没落与被取代

正所谓天清地明,万物复苏,正是春耕的好时机,而且此时伴随着气温升高,雨量也会增加,农家对“清明雨”极为重视。

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寖种耕田莫迟延”

说明了清明节最早主要是一个敦促春耕的三月节。

但是后来清明节怎么演变为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节日——寒食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角度来说,寒食节的设立,主要是源于中国火文化。

中国的火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是由燧人氏钻木取火而来,但火种保持不易,取火的树种因为季节变化要经常改火或者叫做换火。因此在古代改火或者换火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事情。三月,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正是约定成俗换木改火的好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前要禁止生火,所以需要吃冷食,而不能吃热食,寒食节因此而来。

汉朝时期,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所有人都不能生火,到了晚上才能由宫中点燃烛火,并把活种依次传入贵戚重臣家中,而百姓们要到第二天家中才能有炊烟升起。

对此唐代诗人有生动的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除了禁火冷食的习俗外,另一个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祭祖扫墓之风,也是始于汉朝,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回家祭祖扫墓。再加上汉朝流行厚葬的丧葬风俗,各家祖庙祖坟都相当阔气,为了防盗也需要有人经常打理清扫,但是频繁的返乡祭祖,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于是慢慢形成了在寒食节这天大家共同返乡祭祖扫墓的风俗,但没有上升到法定的状况。

清明节如何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日:寒食节、上巳节的没落与被取代

发展到唐朝,寒食节祭祖扫墓的习俗被正式确定了下来。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百姓,都视寒食节为返本追宗的节日。由于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而且很近,于是人们把扫墓时间往往延长至清明,两节并过,在唐诗中也经常被提及。

比如韦应物的“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到了宋朝时期,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炒菜的发明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慢慢被百姓们摒弃,导致寒食节地位也慢慢下降。

最后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后,地位慢慢开始上升,在吸收了另外一个三月的节日后,清明节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影响至今。

这另外一个三月的节日是什么呢?

它就是上巳节。


清明节与上巳节

上巳节,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清明节如何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日:寒食节、上巳节的没落与被取代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河边沐浴,祈福消灾),反应了人们经历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需要。

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这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踏青、祓禊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的内容外,也伴之以踏青出游的习惯,因为祖坟多在郊外,顺道出游,久而久之清明节和上巳节的风俗就混杂在了一起。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为证:“少年分日做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在明媚的春光里踏足青青的原野,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吧。

到了宋朝时期,上巳节与清明节这两个古老的节日相辅相成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祭祖与踏青成为了清明节的不变的主题风俗内容,明清时期延其旧制,一直持续到今天。


小结

清明节发展到今天,不仅成为了一个独霸三月的大节日,而且吸收融合了传统的三月节、寒食节、上巳节的诸多习俗。

清明节如何成为独霸三月的大节日:寒食节、上巳节的没落与被取代

节日的演变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凝聚族群、海乃百川的文化精神,节日的主题内容反映了中国人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的优良传统。

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子孙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业余网文写手,致力于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