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名军政高官于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公历的4月7日左右)汇集于山阴的兰亭集会。在这样天朗气清的一天里,他们吟诗喝酒,互诉衷肠,一幅生动美好的图画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为什么要选在这一天

大伙儿们聚在一起

游山玩水

畅饮赋诗呢

因为这一天是

三月三上巳节

缘起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有很多的说法,但现在被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源于商周时期的巫术活动,主要的目的是驱除灾祸,祈求生育。民间也有其来源于黄帝的诞生日的传说。中国古时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发展

上巳节的雏形是周代的祓禊活动,祓禊就是在水边清洗身体的意思(祓:拔除病气;禊:修洁自身)。

在六朝之时,规定节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称上巳节。上巳节也开始演变为在水边游玩的曲水之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弯曲的水道之中漆制的酒杯漂流其上,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酒杯畅快饮酒,轻松而又快乐。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唐代继承了六朝的传统,且参与的人群逐渐向平民阶层发展。这一天在国都长安,人们纷纷涌向城东南的曲江池,或到城外去行乐游玩,此时是人声鼎沸,一片热闹的景象。唐代崔颢的《上巳》诗曰:巳日帝城春,倾城祓禊晨。 对于农民来说,上巳节的到来提醒人们农活就要开始了。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宋代的周必大诗言: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谟野两关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禊与踏青是分开进行的两项活动,表明上巳节的习俗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元代的《全元散曲》中也有关于上巳节的句子:修禊潭,水如蓝,车马胜游三月三。明代弘治年,江苏的《吴江县志》中写到:上巳日,郡人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间。邑亦有游者,是日喧胜,饮者、博者、交易者、闲观者,不下万人。到了清代,江西《瑞州府志》(同治年间)有载:上巳节,携酒盒郊游踏青,士民皆然。可见,上巳节的主要风俗已演变为出游踏青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上巳节的情景

大多来自于

对文献字里行间的想象

然而古代上巳节的景象到底如何

从考古发现中可见一斑

唐代的上巳风貌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1987年,陕西省西安市的南里王村,中唐韦氏家族墓室的东壁北侧出土了一幅名为《宴饮图》的壁画。壁画高2米,宽3.6米。

图画中描绘了当时盛行的游玩享宴之景。人们围绕低案而坐,长方形的低案上置满了丰富的食物。图画上落座的九名男子神态各异,或鼓掌、或饮食、或闲谈,气氛轻松和谐。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唐代的上巳盛况。

上巳节与昂首阔步的女性

唐代天宝年间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生动地还原了虢国夫人春游的画面。虢国夫人是杨贵妃三个姐姐中的一人,也是不亚于杨贵妃的一位美人。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请注意画中最右侧的人物,“他”身穿青色圆领朝服,头戴幞头,骑着一头高颅大马,神态倨傲而自然。远看像是一名男子,然细观之则发现其面颊丰润,眉清目秀,一张樱桃小口又增添了几分女性的姿色。

结合当时女扮男装的时代风尚,现在普遍认为她就是高贵的虢国夫人。虢国夫人一马当先且一副男子做派,这无疑体现出她的巾帼气度,折射出大唐奔放自由的风采。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上巳节不只是汉族独有的

一些少数民族

也有着他们的“上巳节”

随着上巳节文化的传播,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习俗。如壮族,在三月三这一天将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抛绣球,因此又称其“歌节”。侗族也在这一天举行抢花炮、斗牛、对歌等活动,侗族亦称其为“花炮节”。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如今,上巳节的踪影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由于唐以后,人们逐渐将上巳节与寒食节融合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清明节)。清明节的踏青逐渐取代了上巳节的踏青,所以当代大多数的人们只知有清明而不晓上巳了。

上巳节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一直丰富着古代人们精神文化。像其他节日一样,上巳节使家人好友们汇集在一起,有了平时所不常有的热闹与充实。

中华民族正是得益于这些节日,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并凝聚在一起。中华文化也因此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三月三”上巳节,一个逐渐消失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