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如何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日:寒食節、上巳節的沒落與被取代

前言

清明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朝,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正式被確立法定節假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當代中國四大傳統習俗節日。

清明節如何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日:寒食節、上巳節的沒落與被取代

提到清明節的時候,你會想起什麼?

我想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這是一個祭祀與惦念已故親人的節日。

但是古人過清明節的文化習俗也跟今天一樣嗎?

今天羚羊就為大家聊一聊,古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他們有哪些文化習俗,還有清明節的演變過程。


清明節與三月節

清明節也叫三月節,是因為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到清明這個節氣的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寒冬已經遠去,凋零的草木重新開始生長,處處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清明節如何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日:寒食節、上巳節的沒落與被取代

正所謂天清地明,萬物復甦,正是春耕的好時機,而且此時伴隨著氣溫升高,雨量也會增加,農家對“清明雨”極為重視。

民諺常說:“清明穀雨兩相連,寖種耕田莫遲延”

說明了清明節最早主要是一個敦促春耕的三月節。

但是後來清明節怎麼演變為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節日——寒食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

寒食節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晉國忠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角度來說,寒食節的設立,主要是源於中國火文化。

中國的火文化源遠流長,傳說是由燧人氏鑽木取火而來,但火種保持不易,取火的樹種因為季節變化要經常改火或者叫做換火。因此在古代改火或者換火是一個非常隆重的事情。三月,萬物復甦,春回大地,正是約定成俗換木改火的好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前要禁止生火,所以需要吃冷食,而不能吃熱食,寒食節因此而來。

漢朝時期,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所有人都不能生火,到了晚上才能由宮中點燃燭火,並把活種依次傳入貴戚重臣家中,而百姓們要到第二天家中才能有炊煙升起。

對此唐代詩人有生動的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節除了禁火冷食的習俗外,另一個主要的習俗就是祭祖掃墓。祭祖掃墓之風,也是始於漢朝,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回家祭祖掃墓。再加上漢朝流行厚葬的喪葬風俗,各家祖廟祖墳都相當闊氣,為了防盜也需要有人經常打理清掃,但是頻繁的返鄉祭祖,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於是慢慢形成了在寒食節這天大家共同返鄉祭祖掃墓的風俗,但沒有上升到法定的狀況。

清明節如何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日:寒食節、上巳節的沒落與被取代

發展到唐朝,寒食節祭祖掃墓的習俗被正式確定了下來。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百姓,都視寒食節為返本追宗的節日。由於清明節在寒食節之後,而且很近,於是人們把掃墓時間往往延長至清明,兩節並過,在唐詩中也經常被提及。

比如韋應物的“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到了宋朝時期,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炒菜的發明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慢慢被百姓們摒棄,導致寒食節地位也慢慢下降。

最後清明節吸收了寒食節祭祖掃墓的習俗後,地位慢慢開始上升,在吸收了另外一個三月的節日後,清明節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影響至今。

這另外一個三月的節日是什麼呢?

它就是上巳節。


清明節與上巳節

上巳節,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清明節如何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日:寒食節、上巳節的沒落與被取代

上巳節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河邊沐浴,祈福消災),反應了人們經歷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需要。

西晉時期文學家陸機寫道:“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

這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踏青、祓禊的真實生動的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的內容外,也伴之以踏青出遊的習慣,因為祖墳多在郊外,順道出遊,久而久之清明節和上巳節的風俗就混雜在了一起。

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為證:“少年分日做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在明媚的春光裡踏足青青的原野,也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吧。

到了宋朝時期,上巳節與清明節這兩個古老的節日相輔相成漸漸地融合在了一起,祭祖與踏青成為了清明節的不變的主題風俗內容,明清時期延其舊制,一直持續到今天。


小結

清明節發展到今天,不僅成為了一個獨霸三月的大節日,而且吸收融合了傳統的三月節、寒食節、上巳節的諸多習俗。

清明節如何成為獨霸三月的大節日:寒食節、上巳節的沒落與被取代

節日的演變也反映出了中國人崇尚兼容幷蓄、凝聚族群、海乃百川的文化精神,節日的主題內容反映了中國人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親近自然的優良傳統。

華夏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薰陶著華夏子孫,華夏子孫必定將祖國的民俗文化薪火相傳!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和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的食指“點江山”,擅長隋唐五代史,業餘網文寫手,致力於弘揚傳統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