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八大王”歷史上真有這個人嗎?他真的是有陽狂病嗎?

白羽居士


八大王真有其人,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趙元儼,陽狂症即後世所說的胡言亂語神經病,卻沒有發生在趙元儼身上。大凡影視劇,說到宋仁宗大多必提包青天包拯,而經常與包拯搭臺的,常見的有八賢王,這位八賢王,評書常以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稱之,而從史實來論,影視八賢王原型,應該是趙元儼更為接近。

《清平樂》正熱播中,受到一些歷史愛好者的追捧,對其中的細節包括正殿牌匾都不放過,細考一番才肯罷休,作為初期站在小趙楨一邊的趙元儼,也受到注目。趙元儼,是宋仁宗趙楨的八皇叔,真宗的八弟,從小相貌方正,又少言寡語,望之生畏,得到其父趙光義的愛重,從小帶在身邊,寵愛有加,內外人們便稱他為“八大王”,八是排行,大王是諸侯王的意思,後來封為周王。又因為趙光義過於寵愛這位兒子,故意不早封王說等到他二十歲再說,這樣趙元儼才不必出宮可以帶在身邊。

趙元儼壽數頗長,活了三朝,太宗真宗仁宗,六十歲才逝世,在此期間經受了不少風波,真宗以太宗第三子上位,不久後宮皇后劉娥坐大,真宗無法禁制,憂心而死。遺詔讓劉娥輔政,真心未必真以為然,而劉娥雖然最終沒有成了武則天第二,也不是說她沒有這個心思,她曾多次試探過大臣們的心意,都受到強烈反對,死後才算真正還政給仁宗趙楨。在她初執政時,趙元儼有所戒備,對外自稱身患陽狂症,閉門不出,避開嫌疑之地。這是他的韜䀲之術,從他後來對滿朝大臣的威壓,以及對陝西用兵和以西夏懟宰相等事看,不可能真患有陽狂症。


南方鵬


我們翻開《宋史列傳》,並發現並沒有“八大王”“八賢王”這個人物或者封號。但是我們按照“趙元儼”三個字去找就會發現,趙元儼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兒子,兄弟當中排行第八。他的封號叫做“周恭肅王”。也就是小說,話本,戲劇、電視劇中常見的“八賢王”原型。

一、歷史上真正周王趙元儼

趙元儼從小就特別聰穎,趙光義非常喜歡他。按照慣例,親王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到與父母分離單獨生活,到封地去建造自己的府邸。趙光義對他太過寵愛,一直等到趙元儼二十歲的年齡才出宮就封,可見皇帝對他的寵愛。真宗即位後,給他加了一長串的頭銜表示對這個兄弟喜愛和尊重。等到仁宗仁宗即位後,封趙元儼為定王,

賜贊拜不名,又賜詔書不名。天聖七年,封鎮王,又賜劍履上殿。

贊拜不名,詔書不名,劍履上殿在當時這種待遇已經是無上的榮光了。贊拜不名指的是臣子覲見皇帝,以及皇帝下詔書的時候,宣旨的太監不能直呼其名,只稱官職表示身份尊貴。劍履上殿,指的是見到皇帝之後不用脫鞋,可以佩戴武器參加皇帝的召見。歷史上這種特殊的恩寵只有權傾朝野的蕭何、侯景、曹操以及沒有登基的楊堅、李淵等人才能擁有。

二、趙元儼的“陽狂”症

宋史記載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

也就是說趙元儼有著豐滿的下巴,這在古代是有威容的象徵。而這個有著賢明之稱的王爺並沒有像小說、話本中過多的干預朝政。在太后(劉娥)臨朝時,趙元儼認為自己地位尊貴,且樹大招風容易引來太后的猜忌和攻訐。於是他就閉門謝客,韜光養晦,把所有的工作事務通通拋開,把前來彙報工作的人和來拜訪的人全部拒之門外。

劉娥還是不太放心,畢竟“嚴毅不可犯的八賢王”在朝廷中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趙元儼就宣稱自己有“謬語陽狂”之症,翻譯過來就是,脾氣暴躁喜歡說偏激的瘋話容易刺激到別人。這樣就為自己將來萬一說錯話惹得太后不高興做足了鋪墊,提前打好了預防針。接下來他就把不上班躺在家裡領工資的精神發揮的淋漓極致。太后見這個“八賢王”如此上道懂事 “體察聖意”,也就心照不宣地接受了他的好意。

三、“八賢王”趙元儼的功績

等到太后劉娥病逝,“八賢王”趙元儼的“陽狂症”就立馬不藥而癒,仁宗皇帝也非常器重他,讓他積極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問過他的意見。趙元儼也確實不負“八賢王”之名,在陝西需要軍費的時候,趙元儼作為皇室子弟帶頭將國家劃撥給他的五十萬錢捐出來,皇帝不忍心,退回了一半。但這種帶頭捐款的精神給廣大皇室子弟和臣民中做了個好榜樣。

捐款事件不久,八賢王經常問身邊的人“西夏李元昊被打趴下了沒?”身邊的人說:“沒有”。八賢王很生氣,“如此,安用宰相為。”

也就說,富弼這個宰相難道是吃白飯的嗎?身邊的人差點嚇暈過去,估計八賢王的“陽狂症”又發作了

慶曆三年冬,全國各地遭受雨災、雪災陳、楚兩地受災情況特別嚴重。皇帝命人占卜,占卜的人說:“近期可能有重要的大臣去世”。不久趙元儼病重,皇帝非常擔心他的病情,親自來到趙元儼的臥室為他調製湯藥。八賢王將所有人全部屏退,拉著皇帝的手說了很多發自肺腑的忠言,對朝政時局分析的非常透徹。皇帝賜給他白金五千兩,他堅決推辭不受。

他說,我一個將死之人,不要讓國家再浪費錢財在我的身上了。這種直到臨死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皇帝。慶曆四年春天,八賢王趙元儼溘然長逝。皇帝將他生前的詩詞和墨寶分別賜予宰相和重要大臣,讓大家都牢記這位賢明王爺的為國家盡忠的精神。

白羽點評:

千百年來,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八賢王”這位輔政王爺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讚美的詩篇。從真實的歷史上看,“八賢王”沒有電視劇中表現出的那麼剛烈,他比任何人都懂得趨利避害和韜光養晦。

與仗義死節,以死納諫的朝廷大臣不同的是,這些含著金湯匙長大的,養尊處優的龍子鳳孫們,從小就接受了帝王心術的培養,他們進退有度只要稍微做出一點點功績就可以名垂青史讓無數後來人頂禮膜拜無限崇敬。然而,這位“八賢王”作為中國幾千年來皇室子弟中的典範,“王爺”中的標杆人物,他在位其間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雖然他在蟄伏沒有干預朝政,

但他暗中提攜過的幫助過的士子數不勝數。這這位王爺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他們走上政壇,在歷史的天幕上閃耀出自己的光輝。其中最著名的范仲淹在慶曆四年即將從南陽鄧州的百花洲書院走向政壇,聞名天下的《岳陽樓記》即將問世。

我是白羽居士,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吐槽


白羽居士


“八大王”這個角色在《清平樂》裡開局就出現了,而且非常敢於直言,說話不轉彎抹角的。開局就直接捅破了劉娥不是趙禎的親生母親,而且也算是敢於直接支持趙禎認母的。

八大王”的這個態度而且始終如一,可惜嘴笨了點,說話直了點。

和滿朝呂夷簡這樣左右逢源的人,專講實話實際上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而且這還得看劉娥的寬容度,否則放到真實歷史場景中,可以說“八大王”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炒米一看,原來是“大尋尋建祥”(《大江大河》裡的角色)演的“八大王” 那就不奇怪了。一個外表懟天懟地懟空氣,但是內心卻是真誠善良的人,倒是演什麼都像“大尋”。

其實這個“八大王”的歷史原型應該是“周王趙元儼”,趙光義的第八個兒子。

無論是父親趙光義還是哥哥趙恆都對他是非常的寵愛,所以他口無遮攔,什麼都不怕是很自然的。

因為他20歲才出宮就封,享受“贊拜不名,詔書不名,劍履上殿”。這種待遇放在歷史上都沒有幾個,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的。關鍵是享受這樣待遇的人,一般的結局都不是很好,而趙元儼是個特例。

在《七俠五義》、《寇老西》等小說當中,他被稱為“八賢王”,御賜雙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簡直就是正義的總後臺。

在《清平樂》裡面,很顯然這個“八大王”和“八賢王”是不一樣的。其實“八大王”在正史當中也是有這麼個角色,不過不是宋朝,而是明朝,明末張獻忠時的一個流寇首領。所以《清平樂》裡改成那個“八大王”,不知道是為了增加梗,還是出於什麼目的?

實際上正史中的趙元儼和《清平樂》裡的“八大王”總體相似,但還是有所差別。

因為雖然趙元儼性格狂妄,和劉娥不對付。但是像劇中那麼直接的話,他還其實還是不敢講的。正史中的趙元儼其實和幾百年後的乾隆的弟弟弘晝很類似,是個非常識時務的人。

弘晝搞了個“活出喪”,趙元儼擔心大嫂劉娥的猜忌和攻訐。乾脆閉門不出,而且聲稱自己得了“陽狂症”,就是說我對我自己的言行不負任何責任,說出來的哪句犯忌會的話都非本意,與自己無關。

完全不是《清平樂》裡那種只會說實話,看不慣就懟天懟地懟空氣的那個“八大王”。

但是本質上趙元儼這個人還是正義的化身,只是比劇中更善於利用各種手段罷了,其實也是一個富有政治智慧的角色。

到了劉娥過世以後,他復出後,侄子趙禎對他就像趙光義和趙恆那樣,對趙元儼非常好。而趙元儼對西北軍事的關心是非比常人的,通過自己的方式舉薦了很多名相、名將。但是很可惜,在仁宗一朝,西北的軍事毫無建樹,而且相對很被動。這導致趙元儼憂心忡忡,所以經常問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當時的文官宰相們都認為趙元儼“陽狂症”又犯了。

在《清平樂》裡,“八大王”這個角色應該越往後進展,應該會越來越有戲,應該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