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我國傳統節日當中非常重要的清明節。我國政府規定清明節放假三天,其實就隱含了寒食節放假兩天,清明一天的古代節日安排和習俗,有著深遠的歷史迴響。很多人並不知道,寒食節是我國古代的消防節,是我國先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日,是影響我國數千年的火耕文化的一部分。當代政府雖然沒有明令恢復寒食,可是我們應當認識到寒食的各種功能,才能更好地享受這一春天的節日。

有關寒食節的一道明顯的節俗記憶,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捨身名臣介子推;今人臨到清明節就想到慎終追遠的掃墓,在節俗的意義上來說,“寒食節”和“清明節”都是紀“死”、念“死者”的節日,寒食節俗也部分融入了清明節中。同時,中國人的清明節俗從“死”中展現了“新生”,激活了來者的生命力。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融合

“寒食節”也有“百五節”的別稱,明確指出寒食是在冬至後第105日。南北朝時《荊楚歲時記》就記載冬節(冬至節)後一百五日是寒食,按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也有一說冬至後一百六日是寒食。那麼,也就是說次日就是清明瞭。按南北朝的歷法和今人過清明的時間來看,是相當一致的。

冬至之後數到第七個節氣,就是清明。一年中每個節氣跨度約15天又幾個小時,所以清明節大約落在冬至後106天~107天,和寒食節的日期幾乎是緊緊相隨的。

寒食滅火 清明舉新火迎新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清明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清明、繁花似錦,北半球上充足了陽氣,春熙日和,帶給人體新春的爆發力。

《荊楚歲時記》所記的南北朝時代的“清明”是節氣,還不是節日。

跨入了唐代,已經有了“清明節”。和凝的《宮詞百首其二十六》提到宮中“司膳廚中也禁菸”的寒食時俗,同時寫到“清明節日頒新火”。顯然在唐朝時,寒食節和清明節日已經是並存的了。

“寒食節”舉國禁火,滅掉火種不舉炊,只吃冷食,所以一到清明就要鑽木取新火,寓含去舊迎新之意。清明節在春天,一年春季的新火,更具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代就有“禁火”的制度,寒食禁火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一過了寒食入了清明,鑽新木取出春天的新火。《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四季變換不同的木材為火種。春天取榆柳,稱“柳之火”,四季新取的火都叫做新火。不用說,從寒食熄火到清明出新火,就代表著春天生命的甦醒、新生;春天是一年之始,春天的新火,更是具有生命新生的意涵。

寒食禁火 高韜明臣鑑來者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民間傳說寒食禁火,是紀念春秋時代晉國明臣介子推。春秋五霸中的明君晉文公重耳,在登位之前為了避殺身之禍流亡國外十九年之久,隨侍他的有五大輔臣,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重耳回晉國登位成了晉文公,封賞亡者和舊臣。介子推心志淡泊清高,不居功、不居祿,並未追隨主公重耳返回晉國,他就在晉國界河的璧河上徑自歸隱而去,也沒有得到封賞。後來,介子推的跟從者為他抱屈;晉文公驚醒而派人召介子推,卻不得見。

民間傳說,晉文公聽了獻言,命人火燒綿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要把介子推母子“逼”出來,火燒了三天三夜,並未如預期般見到介子推,反而燒死了介子推和他母親。晉文公傷痛之餘,因而禁菸、禁火,不舉爨只吃冷食,以紀念介子推。南北朝時的風俗志《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寒食節不舉火的緣故:“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菸。”禁菸念昔人,以作為未來重生的借鑑啊!

清明食俗寓“新生”之力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古代寒食節是禁火的、不舉炊的,只吃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今天的人們過清明節的習俗,有些地方仍然保有寒食的遺風,例如吃潤餅、冷食糕餅等等。同時,這節俗中也包含著新生的寓意。

清明節上墳祭祖的祭品一般很豐盛,常見的“三牲”或“五牲”之外,還有各種“粿”類的米制Q餅冷食點心,如紅龜粿、鼠麴粿、草仔粿,還有水煮蛋或鹹鴨蛋、潤餅等等。這是方便在郊外祭祀的冷食,是表現掃墓意義的節俗食物,同時又包含新生活力、精神。

潤餅、鼠麴粿、草仔粿包著當令的菜蔬、野草菜,吸收清明時節的陽氣,展現生命活力。中國古人早有吃“春盤”舒活身心的智慧;立春後春寒退去,清明時節萬物生髮,那些取於天地間的當季食材把茂發的生命力傳輸給了人,人們以清新、清明之氣,迎接一年的新生。

古人在上墳祭祖後將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這種習俗叫“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

在祭祀完成後回家前,要將祭拜用的雞蛋、鴨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生。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插柳 折柳 戴春意

插柳,也是寒食和清明節共通的習俗。宋代時每逢寒食、清明節,人們在門戶上、墳上插柳,在頭上戴著柳條編成的飾物。《東京夢華錄》載,寒食前一日,用面造棗飛燕,以柳條串起來,插於門楣,叫做“子推燕”,顧名思義,就是紀念介子推的。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那時已經成年的男女,在寒食日就將“子推燕”插在頭上,作為永保紅顏青春的象徵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柳樹生命力強盛,相傳柳枝具有辟邪功能。這種插柳習俗和寒食一樣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一段歷史。相傳晉文公在介之推的週年忌日那天,在山下以“寒食”緬懷故人,待次日清明,他上山去祭祀。那時,山上那棵介子推藏遺書的殘柳已經長出翠綠的柳條。

晉文公折下一段新生的柳條,編成頭冠戴在頭上,紀念介子推,一旁的輔臣也都學著折柳戴頭

清代時,清明日還盛行摘新柳佩戴的習俗,見《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當時俗諺雲:“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清明節俗中,插柳、戴柳條頭飾,就是永葆青春活力的象徵。

從歷代的風物誌中,可以發現古人過清明節的節俗中融合了部分古代寒食的節俗。清明節在追悼死者中展現了“新生”的節俗智慧,激活了後繼來者的生命力。

注1:《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鹹從之”。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清明消防:寒食節-我國古代的消防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