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中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寒溼”體質

本文作者


【挺中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寒溼”體質

魏芹,濟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主治醫師,中醫碩士。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內分泌分會委員,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儒醫文化分會理事,山東省老年醫學會膏方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濟南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濟南市中醫藥工作先進個人;濟南市幹部保健工作先進個人。2018年入選為“山東省中醫藥傳統文化科普巡講專家”。

曾師從於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位中醫經方大家,對中醫經方治療臨床常見病及疑難雜症有較深的研究。

【挺中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寒溼”體質

新冠肺炎疫情猛烈,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武漢發病環境和病人症狀經過劉清泉院長和仝小林院士在前線診察,認為與中醫的“溼”關係密切,仝小林院士和戰鬥在一線的專家組更是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命名為“寒溼疫”,認為它的主要病機是“寒溼鬱肺”。

那麼,“寒溼”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對人體影響如此之大?寒溼體質的人又會有什麼表現?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呢?


溼寒體質

溼為六氣(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溼邪發病,比比皆是,何止萬千。那麼寒溼從何而來?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可見,“溼”主要與“脾”關係最為密切。脾屬土,是人的後天之本,功能主運化水谷和水溼。脾土被損傷後失於運化則溼氣內生,同時,溼邪又會反過來困擾脾陽,加重脾胃損傷。

溼邪初期可與熱邪相兼,表現為溼熱,久困則損傷人體陽氣而形成寒溼。根據中醫的“人與天地之氣相參”理論,由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過用苦寒藥物損傷脾陽成為製造寒溼體質的罪魁禍首。


【挺中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寒溼”體質


寒溼體質,起初舌苔厚膩、皮膚出油,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睏乏、咽喉腫痛、大便不成形;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體型肥胖、痛風、關節炎、“三高”症狀等;最後甚至發展為心臟病、腫瘤等重症。女性的一些婦科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徵,也與寒溼有關。而寒溼體質的人外感戾氣(瘟疫)則往往變為寒溼疫,且病情纏綿,變化多端,病程延長,易發展為重症。

所以,注重顧護脾陽,加強醒脾化溼,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是遠離寒溼體質的養生重點

【挺中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寒溼”體質

一、“飲食有節”避寒溼

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冷飲甜膩、反季野味等最易損傷人的脾胃及耗損人身體的陽氣而導致寒溼內生。一日三餐,飲食有節制、有節奏、適季節 是避免寒溼內生的基礎。

二、“起居有常”避溼寒

熬夜、晚睡容易影響人體氣血的運行,長期則導致“營衛不合”,而“營衛不合”又是中醫外感病的常見病機,換句話說,熬夜導致抵抗力下降,使人體長期處於亞感冒狀態,人體的津液和陽氣持續耗傷,作為後天之本的脾胃持續負債,不僅寒溼內生,長期則變生它病。

【挺中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寒溼”體質

三、“運動昇陽”除溼寒

運動則陽氣升,陽升則溼寒化,溼毛巾掛在太陽下照射容易幹,就是這個道理。運動出汗也是“除寒溼”。

“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健身瑰寶,現代人寒溼重,跟運動少有很大關係。

四、“恬淡虛無”遠溼寒

中醫講“思則傷脾”,情志可以直接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思慮重容易傷脾胃,小心眼兒或者壓力大都會傷脾生溼。所以《黃帝內經》教我們平時要開朗、樂觀、豁達,遇事不要太糾結,避免憂思傷脾。

除此之外,病後的藥物治療也很關鍵,綜合調理、顧護陽氣、避免藥物的副作用也是預防出現寒溼體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醫仁家,現已有萬名權威中醫入駐,更多中醫藥的學術觀點、養生保健請關注上醫仁家公眾號,與醫生實時溝通、進行圖文調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