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被外族統治,熱衷於內鬥的神奇國度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一支跨越興都庫什山來到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區,他們在印度創造了吠陀文明。

雅利安一詞來自於梵文,雅利安人就是"高貴之人"的意思。

長期被外族統治,熱衷於內鬥的神奇國度

吠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種姓制,最開始只有兩個階層,後來發展成四個,即將人分成高低貴賤不同的四個階層。

第一等:婆羅門,由神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組成,地位最高。壟斷文化教育和宗教話語權等。

第二等:剎帝利,由軍事領袖以及武士等組成。管理國家機器,軍事維護種姓制度,徵收賦稅等。

第三等:吠舍,主要指平民百姓。政治上無特權,繳納賦稅供養婆羅門和剎帝利。

第四等:首陀羅,即是奴隸。主要是指印度本地的土著居民,幾乎沒有權力。

每個種姓只能從事世襲的職業,互相之間禁止通婚。當然,自古不缺為了愛情,勇於打破常規的年輕人,他們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其實,在印度最底層的還不是首陀羅,而是"達利特",也被稱為"賤民",因為他們在印度不被看成人民,所以入不了四大種姓之列,可見其地位之低。

達利特的意思是"被壓迫者",他們又被高種姓人稱為"不可接觸者"。

走在路上,看到高種姓的人,達利特必須繞著走,如果他們的影子落在了高種姓人身上,他們就要捱打或者受罰。

達利特還需要自帶掃帚,走路時要掃掉自己走過的腳印,被高種姓踩到他們留下的腳印也要受罰。(神邏輯)

大約公元前八世紀,鐵器在南亞地區開始使用,大大促進了恆河流域農業和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同時產生了許多強大的國家。

這些國家之間互相爭霸,征伐不斷,這也改變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地位高低,直接導致執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剎帝利階層勢力迅速上升,逐漸佔據統治地位。

長期被外族統治,熱衷於內鬥的神奇國度

公元前三世紀,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率軍侵佔印度西北部,一個出生於孔雀族的青年旃陀羅笈多挺身而出,率軍擊退了侵略者,隨後推翻本國統治者,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即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達到鼎盛,阿育王早期依靠武力征服了周邊國家,完成了印度的統一。

阿育王統治時期,不以種姓階層來統治人民,而是施行仁政,以德治國,大力推廣佛教,不僅使佛教在印度興盛起來,還使佛教傳播到了周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

公元前二世紀中期,普舍耶密多殺死了最後一個孔雀王朝國王,自己建立了巽伽王朝,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印度屢遭外族入侵,國家分裂。

孔雀王朝滅亡後,佛教在印度迅速衰落,之前一度被壓制的婆羅門教捲土重來,得到復興。

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義,並與各個地方人民的信仰和生活習俗結合在一起,創建了延續至今的印度教。

公元60年,一支遊牧民族侵入印度西北部,並在那裡建立國家,即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屬於遊牧民族,來到印度後卻選擇了佛教,促使佛教再一次興盛起來。但在廣大鄉村,印度教的影響依然很大,

公元三世紀,貴霜帝國瓦解,北印度再次分裂為多個小國家,直到笈多王朝時才得以統一。

笈多王朝時代,統治者扶持印度教,印度教逐漸發展成一種包羅多種神明,多種哲學思想和多種祭祀禮儀的混合型宗教,幾乎可以滿足所有階層人的精神需求。

笈多王朝持續時間不長,到公元五世紀,匈奴人入侵北印度時,笈多王朝政治分裂,眾多小邦紛紛獨立,國家陷入混亂之中。

亂世出英雄,戒日王橫空出世,帶領族人擊退匈奴人,統一印度北部地區,史稱戒日帝國。(大唐高僧玄奘就是這個時期去的印度)

戒日帝國只存在了46年,戒日王死後,帝國迅速分崩離析。

十二世紀到十七世紀期間,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穆斯林開始統治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王國。

阿拉伯人走後,蒙古人又來了。1526年,來自中亞的突厥化蒙古人首領巴卑爾攻陷德里城,建立莫臥兒帝國。

到阿克巴大帝時代,莫臥兒帝國達到鼎盛時期,阿克巴大帝征戰40餘年,統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當時的印度人口眾多,貿易興盛,經濟繁榮,已經躋身於世界富強國家之列。

莫臥兒帝國是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此後就迎來了荷蘭,英、法等新興帝國,進入近現代。

長期被外族統治,熱衷於內鬥的神奇國度

總的來說,印度自古就有外族從西北部入侵的慣例,大多數時間都在被外族統治,本土人民一直處於被壓迫狀態。

基本上強大的外族進來了,全國就統一了,外族滅亡了,他們自己就又分裂了,自古就是一個神奇的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