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文化、內鬥、統治經驗四個方面,剖析蒙古帝國衰落的原因

題記:800多年前,憑藉著精銳的騎兵軍團和傑出的軍事領袖,蒙古軍隊橫掃整個亞歐大陸,建立了一個冠絕古今的幾乎橫跨整個亞歐大陸的大帝國,即大蒙古帝國。蒙古大軍像一陣狂風,摧垮了亞歐大陸上一個又一個封建王朝,其強大的攻擊力,快速的進軍速度,讓人歎為觀止。蒙古人作戰時不僅團結一致,還善於將別國的人力物力化為己用,讓其有源源不斷的資源來支撐戰爭。以遊牧經濟為主體的遊牧民族軍隊,創造了軍事戰爭史上的勝利奇觀,偉大的統帥鐵木真很善於訓練、組織和調用自己的隊伍,他不採用賞賜或直接給錢的方法來鼓舞士氣,而是用無止境的永不滿足的小恩小惠來團結所有蒙古人。這種方式收到了奇效,因此,鐵木真也被敵人譽為“上帝之鞭”,其鞭所到之處,皆望風而降。

從經濟、文化、內鬥、統治經驗四個方面,剖析蒙古帝國衰落的原因

蒙古帝國征服區域示意圖

但隨著鐵木真的病亡,大蒙古帝國慢慢的走向了分裂和衰亡。那麼,這個曾經給人留下極其深刻印象的輝煌無比的大帝國,其衰落的根源是什麼呢?下文將從經濟、文化、內鬥、統治經驗等幾個主要方面深度剖析!

草原遊牧制經濟自身的脆弱性

從鐵木真崛起,到蒙古草原內部統一戰爭,再到成吉思汗的對外征服戰爭。這支所向無敵的大軍所依賴的經濟物質基礎就是落後的易受天氣影響的遊牧制經濟。蒙古人飼養很多的馬匹和羊,馬匹用於軍事戰爭和狩獵,它們對於蒙古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任何蒙古人不得殺馬來食用。蒙古草原沒有像中原漢地那樣穩固的農耕經濟,其食物的供給是極為不穩定的,遇到天災或戰爭,蒙古人會損失掉很多的馬匹和羊,他們就會捱餓,甚至很多人被活活餓死。

《中國通史·民族》中記載“……不過當時的畜牧業經濟是很脆弱的,無法抵禦大自然災害,因大風雪或乾旱而使牲畜大量死損、人民飢餓流亡的事屢見記載。”

由於羊群和馬匹需要豐富的水、草資源,而蒙古高原乾旱缺水且水源分佈極為不均勻,季節氣候變化很大,因此蒙古人不得不定期或不定期地遷徙自己的營帳,以為羊群和馬匹尋求更合適的飼養場所。此外,遊牧制經濟的生產力極為有限,羊群和馬匹從出生到長成可以利用的程度,需要大概半年到年的時間,這與中原一年多次耕種收穫的農耕經濟遜色了很多。

從經濟、文化、內鬥、統治經驗四個方面,剖析蒙古帝國衰落的原因

遇到惡劣天氣的蒙古牧民

受外界因素影響極大以及生產週期比較長等原因,直接導致了生產的連續性很差,很容易就中斷了,這些都是草原遊牧制自身的脆弱性。由於經濟基礎的薄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大帝國也並不穩固。

儘管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成功奪取了漢地農耕經濟生產基地,但縱觀整個蒙古帝國,其跨越亞歐大陸的極為遼闊的領土中,草原地區還是佔據著主要部分,故而草原遊牧制經濟在蒙古帝國存在的時期內始終是其核心經濟基礎。

統治地區的差異性文化和習俗無法完全整合

當時蒙古人統治的範圍非常廣,佔據的亞歐大陸有著幾十個不同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各地區之間的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差異性巨大。蒙古高原以蒙古族為主,信仰薩滿教,在白色氈帳下食肉喝馬奶為生;中原漢地有蒙古族、色目人(包括党項人、乃蠻人、女真人、契丹人等),主要信仰佛教和伊斯蘭教,在木屋和石屋建築之下食大米為生;中西亞內陸地區有畏吾兒人、欽察人等,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精緻的石屋建築下食大米和肉為生;歐洲地區,還有很多不同種族的歐洲人,這些地區雖然都暫時同屬一個帝國,但悠久的民族歷史使各自都形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和政治體,蒙古人根本不可能完全徹底地整合上述地區,這也是大蒙古帝國分裂的根本原因之一

從經濟、文化、內鬥、統治經驗四個方面,剖析蒙古帝國衰落的原因

薩滿教巫師在向“長生天”祈禱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前,把通過戰爭征服的土地分給了他的四個兒子,由此形成了朮赤系帝國、察合臺系帝國、窩闊臺系帝國和拖雷系帝國,後來又出現了旭烈兀系帝國。

無論成吉思汗在生前是否把土地分給四子,這個帝國的分裂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由不同區域的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決定的,這也極大地削弱了這個大帝國的根基。

蒙古人沒有完成核心漢地的徹底漢化

蒙古人在1211年就開始攻擊中原漢地,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和南宋。

程卓《使金錄》記載:“十三日辛卯,晴。早頓衛縣。即望見太行山,直至燕京,山常在目,峻拔綿亙,是為地脊。縣市書壁雲:“徵軍逃亡,五日不出者死。停藏之家,科以流罪。”自過淮,每傳聞金人為韃靼攻掠,直抵城下,前此屢戰皆北,兵多潰散。”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以中原漢地為核心地區的元朝。之後,蒙古內部發生了多次的汗位爭奪戰爭,這導致元朝的政治極為混亂。忽必烈曾是在漢人智囊團的幫助下奪得天下的,他即位之後,也充分聽取和利用漢人謀臣的意見和建議。元朝政府得以採取了一系列讓蒙古人漢化的措施,比如開科舉考試、學習漢文化、學習耕種、建立類似於中原王朝那樣的政治體制等等,這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讓蒙古人完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漢化。

從經濟、文化、內鬥、統治經驗四個方面,剖析蒙古帝國衰落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軍隊

但蒙古人缺乏深厚的漢族文化底蘊和基礎,讓他們始終無法徹底的漢化。蒙古人在蒙古高原生活了上千年之久,這種根深蒂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不是短時間在漢地就能改變過來的。成吉思汗身邊的著名謀士和政治家耶律楚材曾說:“可以馬上打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

正是因為蒙古人沒有完成核心地區漢地的徹底的漢化,才讓蒙古民族和漢族之間產生了深刻的民族矛盾。蒙古人在科舉考試和做官上都很歧視漢人和南人,在立法上也偏袒蒙古人,之後這種民族矛盾逐漸演化為毀滅元朝的戰爭。

不斷的汗位爭奪戰爭極大消耗帝國元氣

在大蒙古帝國歷史上發生了多次的汗位爭奪戰,比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戰爭。

拉施特《史集·忽必烈合罕紀》記載:“合罕與上述諸軍擊阿里不哥於沙漠之邊緣,彼等合戰於忽察孛勒答黑山前與昔木土腦兒之地。阿里不哥軍敗,斡亦剌部眾多被殺。當阿里不哥軍敗退時,合罕言:“...”。”

還有之後忽必烈與朮赤之子拔都的戰爭、忽必烈與乃顏的戰爭、以及元武宗和泰定帝的兩都戰爭等。接連不斷的內部汗位爭奪戰,讓其消耗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僅嚴重地摧殘了經濟,讓政治處於動盪之中,而且極大程度上傷害了蒙古黃金家族成員之間的感情,破壞了團結,致使後來蒙古黃金家族成員接連背叛。

在激烈的汗位爭奪戰爭期間,蒙古人對於其他民族(比如漢族等),實行了無情的搜刮,加重了苛捐雜稅,這又進一步加深了蒙古族和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大蒙古帝國內部民族的離心傾向,這種離心傾向在後來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最終到了蒙古人無法左右和控制的地步。

因此,內部汗位戰爭耗損了大蒙古帝國的元氣,為以後蒙古帝國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蒙古人缺乏政治統治經驗

1206年天才軍事家鐵木真將將蒙古高原大大小小几十個氏族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在這之前,蒙古人一直都是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生活之中,這根本不需要什麼政治統治技巧,他們不像漢人那樣,統治中原上千年之久,有著豐富的政治統治經驗。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時,蒙古人才有幾十年的政治統治經驗。

要想長久地統治一個甚至很多個地區,沒有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明智的政策是不可能的,既要處理好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問題,也要整合好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問題,還要解決不同經濟體制之間的衝突問題,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沒有處理好,都會加深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漢人採取用統一思想文化方法鞏固政權,但當時蒙古人不會,也不懂這樣做。

綜上,曾經佔據著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土地的大蒙古帝國,在很短時間內就走向衰落,從內部因素看,本身缺乏牢固的經濟基礎,發生了多次汗位爭奪戰,而且沒有高明的政治統治經驗;從外部因素看,統治地區之間文化習俗有巨大差異性,蒙古人也沒有完成核心地的徹底漢化。此外,蒙古帝國毫無節制地無限擴張也是其很快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白壽彝、陳得芝《中國通史》

2.(波斯)拉施特《史集》

3.(南宋)程卓《使金錄》

4.餘大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記與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