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對帕金森病的治療

祖國醫學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對帕金森病的認識和治療積累了豐厚的經驗。帕金森病在祖國醫學中屬於“震顫”、“顫證”、“振掉”等的範疇。在1991年第三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腦病學術研討會上,我國學者把帕金森病統一命名“老年顫證”,大會還一致通過“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草案”[74],為中醫藥治療PD確定了科學、規範的診療標準。

辯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的精髓,目前對帕金森病的中醫治療主要採用辯證分型進行論治。雖然1991年制訂的標準草案把老年顫證分為五個證型:陰陽兩虛、痰熱動風、肝腎不足、氣血兩虛和血瘀生風。但是,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對病因和病機的認識不同,在症候的分型和治療上各有不同。基本上可歸納為氣血不足、痰熱風動、脾腎陽虛、髓海不足、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滯血瘀、風痰阻絡、陰陽兩虛等[75]。周仲瑛將帕金森病分為五型:風陽內動型,通過鎮肝舒筋達到熄風止顫;痰熱動風型,以清熱化痰達到平肝熄風;氣血虧虛型,通過益氣養血,達到濡養筋脈的調製病症;髓海不足型,填精補髓,以使陰育風熄;陽氣虛衰型,通過補腎助陽起到溫煦筋脈的作用[76]。張沛霖將帕金森病分為三型:肝腎陰虛型以強直為表現症狀,通過滋補肝腎,來育陰熄風;氣滯血瘀型以震顫為主,通過活血化瘀和兼補肝腎以調理;氣血兩虛型,則通過養血益氣和熄風活絡來治療[77]。鮑遠程將帕金森病分為五型:痰熱動風型,主要表現為震顫,則通過清熱化痰達到熄風定顫的目的;血瘀動風型,則以活血化瘀使經絡暢通肝風熄滅;氣血兩虛型,通過益氣養血,使血氣活順,達到熄風的目的;肝腎不足型,通過滋補肝腎,以達到育陰熄風的作用;陰陽兩虛型,則要陰陽雙補,來補血益氣,達到活絡熄風的目的[78]。高鵬等把帕金森病分為五型:肝腎陰虛型,通過鎮肝熄風以達舒筋止顫的目的;痰熱風動型,通過清熱化痰來平肝熄風;氣血虧虛型,通過益氣養血使筋脈得以濡養;血瘀阻絡型,通過活血化瘀來熄風通絡;髓海不足型,治療以填精補髓達到育陰熄風的效果[79]。

依據帕金森病的發病規律,對帕金森病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期,然後對各期制定相應的治療原則與方法。①根據PD患者的病情,把帕金森病劃分成三期進行治療[80]。穩定期,從脾腎開始入手,通過治療痰瘀來健脾以化痰;波動期,其特點是內風善動並且頑痰善變,治療應以平肝熄風、通絡化痰作為主要手段,還要依據病情的不同適當調配,如果在這一時期風證表現較輕,就要注意對患者進行理氣活血;進展期,因其發展迅速,就要對患者進行肝、腎和脾同時治療,更要注意對患者進行腎精的補益。②根據PD患者功能障礙的程度,將帕金森病程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進行治療[81]。早期以血瘀動風、痰熱動風兩證為主要表現;中期以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為主要表現;晚期以陰陽兩虛為主要表現。③根據趙國華對帕金森病的治療經驗,按照PD患者發病的年限將帕金森病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進行治療,臨床療效較好[82]。初期,患者發病在1年之內,治療通過平肝息風,健脾益氣進行標本兼治;中期,患者發病在2~3年,通過豁痰化瘀治標,由滋補肝腎治本;後期,患者發病3年以上,主要通過補益精血來治損。

中醫在臨床上還採用專方治療。由於帕金森病的病期比較長,在辯證與辨病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主要病機,選取相應的古方,或者自擬的方子隨證進行辯證加減來制定治療方案,因其方便實用逐漸被許多學者所青睞採用。董夢久等[83]用古方六味地黃丸對屬於腎精虧虛的PD患者進行治療,對肝火上炎的PD患者用龍膽瀉肝湯醫治,患者的體徵和症狀都有良好改善。劉勇等研究表明[84],PD患者使用“止顫定震湯”進行治療,有效率達76.1%。姚新[85]使用自制“止顫膠囊”對34例PD患者進行治療,有效率高達88.24%。王亞麗利用“止顫疏毒湯”對20例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的PD患者進行研究治療,總有效率在80.0%[86]。白清林等研究表明[87],對肝腎不足型PD患者使以“熄風定顫丸”治療,發現隨著療程的增加,治療效果逐漸增加。

試驗研究證明,利用單藥對帕金森病進行治療具有毒副作用低並且療效明顯的優勢。湯湘江等[88]對31例PD患者注射葛根素進行治療,臨床有效率高達97%,並且沒有不良現象,說明葛根素可以作為治療帕金森病的理想藥物。況時祥[89]在對30名PD患者進行常規左旋多巴用藥的同時加添刺五加,進行持續3個月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73.3%,減少“劑末少動”,延長“開期”,對一部分患者還減少了美多巴的用量,對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有較好地改善。

針灸具有協調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功效,近年來研究證明針灸在帕金森病治療中具有改善症狀、減緩病程、針對性強、毒副作用小等優勢。近年來,針灸治療帕金森病的主要方式有[90-92]:體針、頭針、梅花針、刺絡放血、隔藥灸、針藥結合、眼針、腹針、穴位注射藥物、穴位埋線等,但主要以體針和頭針為主。常用的針灸穴位有:腎俞、百會、氣海、風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豐隆、太溪、太沖等。各穴聯合應用相互配合、互相補充,能夠調節陰陽平衡、補益肝腎、平肝熄風、疏通經脈、活血化癖、化痰通絡,起到標本兼治,改善PD症狀的效果。

參考文獻:

[74] 隆呈祥. 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1992, 15(6): 39-40.

[75] 譚文瀾.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2012, 26(7): 65.

[76]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新世紀( 第二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89.

[77] 何梅光,段曉榮,張沛霖. 張沛霖老師針灸治療震顫麻痺經驗[J].中醫藥學報, 2006, 22(11): 40-50.

[78] 鮑遠程.現代中醫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11.

[79] 高鵬,李燕梅,周嬌豔. 帕金森病中醫辨證治療思路[J].光明中醫, 2011, 26(2): 208-210.

[80] 沈曉明. 馬雲枝治療帕金森病經驗[J].中醫雜誌, 2004, 45(1): 14-15.

[81] 譚文瀾. 帕金森病中醫證型與病程各期關係探討[J].湖北中醫雜誌, 2005, 27(9): 7-8.

[82] 李彥傑,李社宣. 趙國華治療帕金森病經驗[J].光明中醫, 2002, 19(4): 42-42.

[83] 董夢久,吳中兵,劉文武,等. 六味地黃丸治療帕金森病[J].湖北中醫雜誌, 2010, 32(1): 60-61.

[84] 劉勇,徐乃斌. 止顫定震湯治療帕金森病21例[J].實用中醫藥雜誌, 2006, 22 (11): 25-25.

[85] 姚新. 止顫膠囊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 2008, 29(8): 653-654.

[86] 王亞麗. 止顫疏毒湯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醫藥, 2008, 28(4): 1-1.

[87] 白清林,馬雲枝. 熄風定顫丸治療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患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誌, 2010, 51(2): 125-131.

[88] 湯湘江,連新福. 葛根素注射液為主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 2004, 13(23): 3115-3114.

[89] 況時祥,謝敏,楊丹,等. 刺五加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 2004, 25 (1): 14-15.

[90] 劉雨芙,馬振旺,張小芳,等.針藥結合治療帕金森病概況[J].中醫臨床研究, 2011, 3(9): 116-118.

[91] 於海波,李志峰. 針灸治療帕金森病的研究進展[[J].國醫論壇, 2012, 27(5): 55-56.

[92] 謝康,王河寶,葉春林. [J].2011,23(5):93-95. 帕金森病中醫病因病機及治療進展[J].2011, 23(5): 93-95.

������\u0019\u001e���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