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療溼疹?看老中醫都用什麼經方!

溼疹,中醫稱之為溼瘡,是皮膚科最常見疾病之一,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西醫以對症治療為主,效果往往不佳。《傷寒論》被譽為“方書始祖”,集理、法、方、藥於一體,所載方劑,組方嚴謹,配伍精妙,自問世以來一直指導著臨床實踐,後世醫家將其不斷髮展,所治疾病範圍不斷擴大。經皮膚科醫生實踐,將其中越來越多的經典方劑用於溼疹的治療,取得非常滿意療效。現將臨床中常見的“除溼方”分享給大家。

桂枝二越婢一湯:輕宣鬱熱

桂枝二越婢一湯見於《傷寒論》太陽病篇第27條: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此方為表鬱輕證之代表方,以其量為桂枝湯二份、越婢湯一份而名。

桂枝湯外散表寒,越婢湯為辛涼之劑,發越鬱熱。

二者合用,量小而力輕,為解表清裡輕劑。

洪海都等本著仲景辨病位淺深、邪正多少而用藥之旨,用其加減治療淫邪束表、熱鬱不達、外寒包火型溼疹1例,5天即愈,隨訪未復發。

又治療一女性溼疹患者,辨證溼熱鬱內,表鬱邪輕,用此方加減以微發其汗兼清裡熱。3天后複診,辨證溼熱鬱內、肝木不疏,前方加減以發汗祛溼、疏肝解鬱,患者藥盡而愈。

黃連阿膠湯:清熱滋陰

黃連阿膠湯出自《傷寒論》第303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此條文論述少陰熱化證。

腎主水,內寓元陰元陽,若腎陰虧虛,陰虛生內熱,而邪從熱化,可出現一派裡虛熱證。

方由黃連、黃芩、芍藥、雞子黃、阿膠組成,重用黃芩、黃連瀉心火,芍藥、雞子黃、阿膠滋腎陰,生用雞子黃以養心滋腎。

全方合用,滋陰瀉火、交通心腎,原治少陰證陰虛火旺不寐。

王亞晗等治皸裂性溼疹1例,患者體態偏胖,平素喜涼,發病期間自覺手足心熱,夜不能寐。辨證為氣鬱化火、陰虛內熱,用黃連阿膠湯和四逆散治以養陰清熱、透陽解鬱,患者經二診前方稍減量,藥盡而愈,隨訪未見覆發。

甘草瀉心湯:健脾祛溼

甘草瀉心湯見於《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分別用於治療“狐惑病”和“虛痞”。

病機為脾胃虛寒、寒熱錯雜,這是異病同治的經典之作。

脾虛溼盛型溼疹既有脾胃虛寒,無以運化水溼之虛證,又有溼熱蘊結肌膚之實證,屬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與甘草瀉心湯方證病機有相同之處。

王會麗等用甘草瀉心湯化裁以健脾溫中、清熱祛溼,治療脾虛溼盛型溼疹90例,治癒62例,好轉22例,總有效率93.34%。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解表利溼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第262條:

“傷寒瘀熱在內,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方由麻黃、連翹、杏仁、赤小豆、大棗、生薑、生桑白皮、甘草組成。

方中麻黃、杏仁、生薑辛散表邪,三藥相合又可開肺氣以利水溼;

連翹、赤小豆、生桑白皮,辛涼而苦,清熱利溼;

甘草、大棗調和諸藥。

原方治陽明表邪未解溼熱發黃證,全方清熱利溼,解表散邪。

據溼疹發病機制及此方的組方特點,劉愛民等認為其最佳適應證是風寒束肺、溼熱蘊膚,秋冬及初春季節發病的溼疹,即素有溼熱,又感受外來之風寒,溼熱聚於肌表,形成溼疹。

因此用其治療溼疹尤其是冬季溼疹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並指出其適應指徵為發病前在冬春季節,患者有或沒有感寒病史,但需注意患者多數沒有惡寒發熱的表證。其皮損及舌脈均為溼熱之象。還可夾雜其他證,均可隨證加減用之。

小柴胡湯:解鬱祛溼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第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其病機為邪犯少陽,膽熱內鬱,樞機不利。

方中柴胡、黃芩合用疏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其中柴胡量大於黃芩,疏解外邪之力大於清瀉內熱之力,半夏、生薑調和胃氣,人參、炙甘草、大棗健脾和中、扶正祛邪。

諸藥共奏和解之功。

柴勇等將鬱滯理論引入慢性溼疹,認為慢性溼疹的病機是溼邪鬱滯、結於肌膚所致,故用小柴胡湯加減以解鬱祛溼,治療手部慢性皸裂性溼疹1例,服藥2月病癒。

五苓散:利水滲溼

《傷寒論》第71條、第72條、第74條均論及五苓散,論述了太陽蓄水證的病因病機、脈證、治法;並分別論述了蓄水輕症及重症。

其證屬表證未解,入裡而使水蓄膀胱的表裡同病,病機以膀胱氣化不利為主。

故用五苓散以通陽化氣、利水滲溼、兼以解表。

李宏軍用五苓散加味治陰囊部慢性溼疹1例,其皮疹肥厚,局部有汗,加之舌脈表現辨其證為溼中蘊熱,究其因為氣化失司、水溼內停,故用五苓散加味以通陽化氣、利水滲溼,共服藥1月而愈。

麻杏石甘湯:宣肺利溼

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第63條,謂: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發汗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病機為邪熱壅肺,用麻杏石甘湯以清宣肺熱、降氣平喘。

方中麻黃配石膏用法精妙,既可清宣肺內鬱熱兼平喘,又可透邪外達,使邪不留內。

魯明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夏月急性溼疹1例,患者感受溼熱之邪,鬱於肌表,不得宣發而發為溼疹。

肺主皮毛,皮膚腠理宣發不暢,故用麻杏石甘湯加減以清宣肺熱,清暑利溼,使邪有出路,患者服藥1周告愈。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麻杏石甘湯有抗變態反應及抗病毒抑菌的作用,其在皮膚科應用相當廣泛,有報道其在蕁麻疹、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等的治療上效果也同樣顯著。

臨床運用經方治療溼疹時,首先應掌握《傷寒論》中經方的證治、組方、加減等,這樣才能更好地選方用藥。

其次應不拘泥於古法,審證求因,靈活、謹慎而大膽,往往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怎樣治療溼疹?看老中醫都用什麼經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