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前幾日,俞敏洪言論引發辯論後,生活家曾撰文就教育變革的思考做了梳理。有網友表示,那說得還比較大面兒上,不夠落地,希望生活家就切實可行之處做些論述。

承前論調,生活家是非常重視自我學習和家庭教育的,在此前提下,結合學校教育,尤其是線下教學,不僅是仍然是未來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相輔相成是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的。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雖然"未來學校"的設想很美,但落地必然需要過程,甚至需要無形但強有力的背景支持;無法等到未來學校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們,現在能做的有哪些呢?

學生:延續不乏創新

從學生的立場出發,生活家倒是認為,因為他們的社會角色都還簡單、可以迴旋的餘地較少,且未來對他們而言,幾乎是"賭不起"的,按照現有的路徑和規則發展,可以說是最經濟有效、且確定性(或可預測性)最高的。

但並不是說,孩子們應該完全聽話照做。既然我們認可孩子有不同的興趣方向、心智發展速度,那就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決策權。

這一點,以老師的立場可能略難操作,但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也是最瞭解孩子的人,是可以代為主張的。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比如有的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功課負擔太重時,會在確認孩子已經領會學習內容的前提下,為孩子解除重複無效的作業、代為向老師解釋等。

甚至,生活家曾和一位孩子考上了牛津的爸爸交流過,他深知孩子的閱歷及學習力已超越了同齡人甚至老師的能力範圍,因此特地為孩子向校長申請了休學。

如果孩子——特別是到中學以後——能有意識、有條理地為自己發聲,家長甚至應該感覺慶幸而不是一味壓制。這不僅是因為今天的孩子都相當有自省意識,過分壓制反而適得其反(此處,悲劇就不提了);更重要的是,展望一下他們的未來,在AI(人工智能)盛行的時代,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臺會呼吸的機器人呢,還是一個會給AI下判斷的真正的人?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老師:輸出倒逼輸入

從之前發文的評論區,生活家也看到了一些老師的吐槽:今天的中小學老師們,教學有考核、評級有指標,完成了傳統意義的"傳道授業解惑"職責外,還要隨時隨地回覆家長的各種問題;哪怕連傳統的教學工作,在極端如此次疫情的情況下,都要派生出網紅直播技能,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評論他人都是容易的,親身上陣才知道箇中甘苦。那麼老師們還能做什麼?或者說還有功夫做什麼呢?

對於老師們的專業課知識及教學技能,生活家無從評價:各人勢必各有絕技。

但作為老師,社會給予的期待便是"德高望重",而師德和聲望的根源都是個人素質涵養,如果再深究下去,必然就是基本的文化根底。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能夠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老師,多半都是受歡迎的。

沒有一個人的文化根基是管夠一輩子的,尤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你可以說一些底層邏輯是永恆的,但認知升級、格局放大,幾乎是一生應有的修行。為人師者,更應成為表率——這可能是俞敏洪言論的初衷。

如果老師們還能從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部分時間去讀書深造,固然是最好的;如果實在拿不出整塊的時間,那麼利用如今種類豐富的知識付費平臺、在碎片時間內學習,未嘗不是一種保持前進的好辦法。

若再退一步呢?就像生活家的恩師,那位副校長形容他的員工們工作之餘再無心力去聽課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及其家長可能也是很好的老師。

就像銷售人員會"以客為師",醫護人員會從患者(疾病)或家屬(人情)身上學習一樣,學生和家長身上必然也有閃光點,值得老師去思考、探索,進而總結、提升、反饋,給更多的學生和家長。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來自刷爆臉書的一組漫畫:只得向孩子學習的10件事

至此,已退無可退了。


家庭:營造氛圍勝過追逐技能

重頭,自然在家長。

有意思的題外話是,生活家家裡的老人經常眼皮一翻、頗感不屑地表示:"我們那個時候帶孩子,哪有這麼麻煩?上班就往廠裡託兒所一放、哭不哭也管不了;下班帶回家,大人要先忙著生火做飯,你們自己玩或者做作業;那時候週末才一天,我們忙了一禮拜,只能抓緊那一天收拾家裡大件、還要抽空去看望老人,誰會有空送孩子去上培訓班?"

果然今非昔比啊!

這個話題如果深究起來,弗林效應、邊際效應遞減等都是可以解釋的,但這不是本文要探討的主題。

生活家舉這個例子,是想反證,今天的育兒已經是一件非常高成本(不一定高收益)的奢侈的事了。今天的家長們,都是可敬的一代!

但我們不能因為貴,就把孩子攆出門啊!

正如由兩位智庫級別的經濟學家,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齊奧·齊利博蒂合著的《愛、金錢和孩子》一書,育兒都已經成為一件經濟學才能解釋的事了,那麼單憑生物天性或者道德約束,是不能有效完成這項物種延續的重任了,非得有點"理性人"的意識。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為了避免再次被誤以為是“賣書的”,生活家就不引用內容了

生活家說過,即使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最物美價廉的教育投資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那麼以"理性人"的思維考慮,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呢?

1、育兒先育己

和對老師的要求一樣,家長自己能否堅持讀書、碎片化學習、日省三身,都是直接影響孩子們對待學習的態度的。

網上曾熱傳過一個視頻:為了讓家裡最小的寶寶愛上閱讀,爸爸媽媽和哥哥都把手機藏在攤開的書本里看,小寶有點無奈地看看大家,也只好開始看繪本。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真是難為了一家人的"良苦用心",可如果是當真在看書,不是更好嗎?閱讀能塑造的個人成就和家庭影響,是長期且深遠的。中國人推崇"書香門第",也是因為我們古往今來感受到了世家的魅力,這與暴發戶是不同的。

2、多元化學習

相比學校,家庭學習更易於"定製化"。瞭解孩子的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孩子組織、規劃多元化的學習方案。

不是隻有書桌前的,才叫學習。戶外鍛鍊、野地考察、博物館參觀、歷史名勝走訪……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箴言,不僅適用於學生,也適用於各年齡層,只要身體許可。

學校或培訓機構或受限於人數眾多,難以頻繁組織定向的戶外活動,但家長可以。一次旅行,也是促動孩子自主學習歷史、地理、文化、科技的絕佳機會,孩子從不缺乏對於學習的興趣,中間只差物質支持或精神引導。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3、適度借力機構

曾有一些線上機構的創始人,是基於"明明都是本科畢業的父母,卻不自己教孩子,反而捧著手機守在培訓班門口刷劇"的認識來創業的。這的確是看起來挺矛盾的一種現象。

但就像"明明都是至少會做番茄炒蛋的成年人,卻寧可點外賣"一樣,有些事就是自己做不完善、或者孤掌難鳴的。樂器不是人人都會的、必考的奧數也是大學生都難解的、就連看似應該人人都會飆幾句的外語,孩子對著老師同學的認真勁兒常常就是父母望塵莫及的。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如果這個社會已經默認了21世紀的孩子們需要多才多藝,你無法轉臉要求上個世紀出生、被放養過的家長們,在養家餬口的努力工作同時,又要成為每個賽道的專業選手。

這和生活家前述的家長自學並不衝突。我們需要自我精進的,是事業發展必須的學識技能、是時代要求的通識、是更高層次的文化內涵(反正看在孩子眼裡,都是在學習);而孩子們需要的,是適應他們眼前個人發展和考場競爭的實用技能(固然這個"實用"的定義與我們不同)。

但正如很多送娃上課的家長"深惡痛絕"的,是各種培訓班也有需要家長監督的作業、陪練、回課,感覺就像要把自己培養成全才。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因此生活家給予的建議,是"適度借力"。從課程的種類來講,通過什麼是家長會的、能教的、孩子願意學的等標準來篩選所報課程;從課程的深度來講,劃清哪些是家長應該督促的、哪些是孩子到了什麼年紀應該自主負責的、哪些是培訓老師有義務教會的。

如果有哪些標準達不到,與其當面訓孩子花錢不長進、背後罵老師收錢不管事,不如動用我們在股票遭遇熊市時的那個念頭——及時止損

話說回來,如果第一點育兒育己做好、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或者是因為孩子有一貫被保護和鼓勵了的學習興趣,孩子對於校內校外的學習還是都會有積極的反饋的


“未來學校”未來,師生家長應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氛圍?

今天,學習,是我們終身的事業。這比從前說"活到老,學到老"都認真嚴肅很多,可能這就是如今知識付費行業很火的一大原因。

但不得不說,今天的世界很像熵增,信息太過龐雜,既沒有人能抓住所有因素而崛起,也沒有人能借助單一因素而爆發。

而教育還在繼續,於是我們只有去看那個原點、去抓那些主幹,比如向智慧的人學習底層邏輯、與身邊的人交流接地氣的情感、為孩子打造骨子裡的文化競爭力!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