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前几日,俞敏洪言论引发辩论后,生活家曾撰文就教育变革的思考做了梳理。有网友表示,那说得还比较大面儿上,不够落地,希望生活家就切实可行之处做些论述。

承前论调,生活家是非常重视自我学习和家庭教育的,在此前提下,结合学校教育,尤其是线下教学,不仅是仍然是未来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相辅相成是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的。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虽然"未来学校"的设想很美,但落地必然需要过程,甚至需要无形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无法等到未来学校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现在能做的有哪些呢?

学生:延续不乏创新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生活家倒是认为,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都还简单、可以回旋的余地较少,且未来对他们而言,几乎是"赌不起"的,按照现有的路径和规则发展,可以说是最经济有效、且确定性(或可预测性)最高的。

但并不是说,孩子们应该完全听话照做。既然我们认可孩子有不同的兴趣方向、心智发展速度,那就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

这一点,以老师的立场可能略难操作,但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可以代为主张的。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比如有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功课负担太重时,会在确认孩子已经领会学习内容的前提下,为孩子解除重复无效的作业、代为向老师解释等。

甚至,生活家曾和一位孩子考上了牛津的爸爸交流过,他深知孩子的阅历及学习力已超越了同龄人甚至老师的能力范围,因此特地为孩子向校长申请了休学。

如果孩子——特别是到中学以后——能有意识、有条理地为自己发声,家长甚至应该感觉庆幸而不是一味压制。这不仅是因为今天的孩子都相当有自省意识,过分压制反而适得其反(此处,悲剧就不提了);更重要的是,展望一下他们的未来,在AI(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台会呼吸的机器人呢,还是一个会给AI下判断的真正的人?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老师:输出倒逼输入

从之前发文的评论区,生活家也看到了一些老师的吐槽:今天的中小学老师们,教学有考核、评级有指标,完成了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外,还要随时随地回复家长的各种问题;哪怕连传统的教学工作,在极端如此次疫情的情况下,都要派生出网红直播技能,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评论他人都是容易的,亲身上阵才知道个中甘苦。那么老师们还能做什么?或者说还有功夫做什么呢?

对于老师们的专业课知识及教学技能,生活家无从评价:各人势必各有绝技。

但作为老师,社会给予的期待便是"德高望重",而师德和声望的根源都是个人素质涵养,如果再深究下去,必然就是基本的文化根底。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老师,多半都是受欢迎的。

没有一个人的文化根基是管够一辈子的,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以说一些底层逻辑是永恒的,但认知升级、格局放大,几乎是一生应有的修行。为人师者,更应成为表率——这可能是俞敏洪言论的初衷。

如果老师们还能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部分时间去读书深造,固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拿不出整块的时间,那么利用如今种类丰富的知识付费平台、在碎片时间内学习,未尝不是一种保持前进的好办法。

若再退一步呢?就像生活家的恩师,那位副校长形容他的员工们工作之余再无心力去听课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及其家长可能也是很好的老师。

就像销售人员会"以客为师",医护人员会从患者(疾病)或家属(人情)身上学习一样,学生和家长身上必然也有闪光点,值得老师去思考、探索,进而总结、提升、反馈,给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来自刷爆脸书的一组漫画:只得向孩子学习的10件事

至此,已退无可退了。


家庭:营造氛围胜过追逐技能

重头,自然在家长。

有意思的题外话是,生活家家里的老人经常眼皮一翻、颇感不屑地表示:"我们那个时候带孩子,哪有这么麻烦?上班就往厂里托儿所一放、哭不哭也管不了;下班带回家,大人要先忙着生火做饭,你们自己玩或者做作业;那时候周末才一天,我们忙了一礼拜,只能抓紧那一天收拾家里大件、还要抽空去看望老人,谁会有空送孩子去上培训班?"

果然今非昔比啊!

这个话题如果深究起来,弗林效应、边际效应递减等都是可以解释的,但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生活家举这个例子,是想反证,今天的育儿已经是一件非常高成本(不一定高收益)的奢侈的事了。今天的家长们,都是可敬的一代!

但我们不能因为贵,就把孩子撵出门啊!

正如由两位智库级别的经济学家,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齐奥·齐利博蒂合著的《爱、金钱和孩子》一书,育儿都已经成为一件经济学才能解释的事了,那么单凭生物天性或者道德约束,是不能有效完成这项物种延续的重任了,非得有点"理性人"的意识。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为了避免再次被误以为是“卖书的”,生活家就不引用内容了

生活家说过,即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最物美价廉的教育投资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那么以"理性人"的思维考虑,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呢?

1、育儿先育己

和对老师的要求一样,家长自己能否坚持读书、碎片化学习、日省三身,都是直接影响孩子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的。

网上曾热传过一个视频:为了让家里最小的宝宝爱上阅读,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把手机藏在摊开的书本里看,小宝有点无奈地看看大家,也只好开始看绘本。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真是难为了一家人的"良苦用心",可如果是当真在看书,不是更好吗?阅读能塑造的个人成就和家庭影响,是长期且深远的。中国人推崇"书香门第",也是因为我们古往今来感受到了世家的魅力,这与暴发户是不同的。

2、多元化学习

相比学校,家庭学习更易于"定制化"。了解孩子的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组织、规划多元化的学习方案。

不是只有书桌前的,才叫学习。户外锻炼、野地考察、博物馆参观、历史名胜走访……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箴言,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各年龄层,只要身体许可。

学校或培训机构或受限于人数众多,难以频繁组织定向的户外活动,但家长可以。一次旅行,也是促动孩子自主学习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的绝佳机会,孩子从不缺乏对于学习的兴趣,中间只差物质支持或精神引导。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3、适度借力机构

曾有一些线上机构的创始人,是基于"明明都是本科毕业的父母,却不自己教孩子,反而捧着手机守在培训班门口刷剧"的认识来创业的。这的确是看起来挺矛盾的一种现象。

但就像"明明都是至少会做番茄炒蛋的成年人,却宁可点外卖"一样,有些事就是自己做不完善、或者孤掌难鸣的。乐器不是人人都会的、必考的奥数也是大学生都难解的、就连看似应该人人都会飙几句的外语,孩子对着老师同学的认真劲儿常常就是父母望尘莫及的。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如果这个社会已经默认了21世纪的孩子们需要多才多艺,你无法转脸要求上个世纪出生、被放养过的家长们,在养家糊口的努力工作同时,又要成为每个赛道的专业选手。

这和生活家前述的家长自学并不冲突。我们需要自我精进的,是事业发展必须的学识技能、是时代要求的通识、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反正看在孩子眼里,都是在学习);而孩子们需要的,是适应他们眼前个人发展和考场竞争的实用技能(固然这个"实用"的定义与我们不同)。

但正如很多送娃上课的家长"深恶痛绝"的,是各种培训班也有需要家长监督的作业、陪练、回课,感觉就像要把自己培养成全才。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因此生活家给予的建议,是"适度借力"。从课程的种类来讲,通过什么是家长会的、能教的、孩子愿意学的等标准来筛选所报课程;从课程的深度来讲,划清哪些是家长应该督促的、哪些是孩子到了什么年纪应该自主负责的、哪些是培训老师有义务教会的。

如果有哪些标准达不到,与其当面训孩子花钱不长进、背后骂老师收钱不管事,不如动用我们在股票遭遇熊市时的那个念头——及时止损

话说回来,如果第一点育儿育己做好、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或者是因为孩子有一贯被保护和鼓励了的学习兴趣,孩子对于校内校外的学习还是都会有积极的反馈的


“未来学校”未来,师生家长应如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今天,学习,是我们终身的事业。这比从前说"活到老,学到老"都认真严肃很多,可能这就是如今知识付费行业很火的一大原因。

但不得不说,今天的世界很像熵增,信息太过庞杂,既没有人能抓住所有因素而崛起,也没有人能借助单一因素而爆发。

而教育还在继续,于是我们只有去看那个原点、去抓那些主干,比如向智慧的人学习底层逻辑、与身边的人交流接地气的情感、为孩子打造骨子里的文化竞争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