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不要同情,要的是“接纳”一个自闭症儿童的上学记

“星星”不要同情,要的是“接纳”

一个自闭症儿童的上学记

每天早上,6岁的辰辰起床后都会摸一摸妈妈韩女士的肚子,叫一声“小宝”。再过一个月,“小宝”就要出生了,辰辰对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十分期待。

这样的辰辰,看起来和正常孩子并无二致。其实,他被确认为自闭症已有两年。辰辰早就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可他已经两次被普通幼儿园拒绝。如今,他在我省唯一的公办自闭症学校——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就读。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今年的主题是“格外关心 格外关注——推动建立孤独症家庭救助机制”。对于自闭症家庭来说,他们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社会的接纳。

喊他得不到回应,就像天外来客

辰辰的语言发育比同龄孩子明显迟缓,四岁时还只会说单字,不爱和小朋友玩,喊他也得不到回应。韩女士说:“当时,我们以为孩子这种表现只是因为太小了,长大了就会好。”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建议韩女士带辰辰去医院做诊断。自闭症,这个陌生的词语扰乱了韩女士一家的生活。他们不愿意相信这个诊断,带着辰辰奔赴全国各地医院,得到的却是相同的答案:一辈子依附于父母,最好的情况是生活能自理。后来他们才知道,养育一个自闭症孩子的难度甚至超过智障儿童。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这个名字真美,但现实中星孩的家庭却是一地鸡毛。 “喊他,大部分时间是不回应你的,即使回应也不是正常交流的方式。他就像天外来客一样,父母就像不存在。从最简单的‘a’来教他发音,无论怎么教,嘴巴都张不大,只能发出嘤嘤的声音,但乱叫时声音却非常洪亮。我们恨极了,会动手打他,打过之后又心疼地抱着他哭。”韩女士崩溃地说。学习能力弱,普遍肌无力,使自闭症患者无法完成很多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辰辰用了半年、每天练100次才学会系扣子。

入学屡屡被拒,融合教育之路走得艰难

辰辰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们不想让孩子脱离正常生活,或许和小朋友在一起,可以感染他,这种想法或许不专业,但却是一个母亲的期望。”韩女士说,她为辰辰选定了小区附近的一家公办园,即将缴费时,幼儿园领导却拒绝了她:“你家孩子太多动了,我们无法照顾到他。”

之后,一家民办幼儿园接纳了辰辰。然而好景不长,去年,这所幼儿园也不愿意收他了。“他很难听指令,也坐不住。其实我也能理解普通学校的难处。”韩女士说。

幼儿园不愿意收他,相关康复机构又不能提供全日制服务。韩女士只得暂时辞掉工作在家陪着辰辰。幸运的是,去年10月辰辰终于有学校可去了,他成为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学前班的学生,在这所北方首所公办自闭症学校接受了康复教育,辰辰的进步可以说超乎想象。

他可以简单表达自己的意愿、自己穿衣服、静坐1个小时……这些曾经都是韩女士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最令人惊喜的是他现在可以邀请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了。”要知道,约80%的自闭症孩子没有独立社交能力,无法独立生活。辰辰的变化让韩女士有了新的小目标:希望辰辰通过一两年的康复训练后,可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但她知道融合教育这条路并不容易走。“孩子在融合教育班级中,多少会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情绪控制问题、语言理解、生活自理、参与活动、适应环境等方面。”

在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郑芳看来,融合教育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推进自闭症孩子接受融合教育,首先需要让融合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进融合教育,我们要用包容的态度来接纳这些‘星星的孩子’。首先,要在态度上接纳尊重儿童的受教育权,接纳并包容儿童的特异性,为这些儿童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为教师提供特教资源,学校需要给随班就读学生的任课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有爱也有方法。”

“星星”不要同情,要的是“接纳”一个自闭症儿童的上学记

“星星”长大了怎么办?

一组调查显示,47.4%的自闭症患者家长认为家庭需求与社会专业服务质量不匹配,大多数康复机构要求家长全程陪伴孩子。郑芳说:“自闭症患者的家长需要‘喘息’救助,加快融合教育的速度,提高社区环境支持的力度,配备更多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才能给这些家长更多‘喘息’时间。”

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来说,当他们逐渐老去,孩子未来的生活是他们最为焦灼的事。孩子成年后,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再过一个月,韩女士的二孩就要出生了。“我们以前觉得有辰辰一个孩子就足够了, 但是现在我们希望小宝能陪他长大,也陪他变老。”韩女士说。

谈及对辰辰的未来规划,她说:“我希望辰辰能学会自理自立,能掌握一项本领,立足于这个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自闭症患者也有擅长的领域,他们也有工作的权利,希望社会机构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保障他们的生活。”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韩女士要一张她和辰辰的照片,并且承诺会保护孩子的隐私,将照片处理后再发布。但韩女士说:“可以不用处理,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以前我不愿意告诉大家我的孩子是自闭症儿童,但现在我接受了,无须再遮掩,自闭症没有错,它只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接纳这一切。人生自有平凡,他是不一样的光。”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