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是最好的”

在公共场合,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对孩子,谆谆教导的场面。

比如:孩子打翻了一杯饮料,父母就觉得孩子太调皮,让他当场认错。

比如:小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一生气就嚷:“你还能不能好好吃饭。”如果孩子闹得厉害,父母很有可能升级成动手打孩子。

对于孩子听话这件事,父母时刻把它当成一个孩子好不好,乖不乖的标准。

总有一些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是最好的”

01 被错误的观念误导,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前段时间,网上有这么一个视频:

一位母亲在商场里面大声训斥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向她下跪,还让这个孩子自己掌嘴认错。

有一对路过的情侣实在看不下去,想对这位母亲进行劝解。结果双方吵了起来,孩子的母亲觉得这对情侣多管闲事,说道:“我管自己的孩子,用不着你们管。”

而这对情侣却指责孩子的母亲:“没有人这样教育孩子的。”

听完路人的指责,孩子的母亲坚持自己没有做错。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像视频中的母亲一样,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让他吃点苦头,长点记性。要用家长的威严,来震慑住。并美名其曰:打骂孩子,是为了他好。

他们通常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严厉地训斥孩子,如果孩子闹脾气,也不去寻找缘由,认为孩子哭闹就是错的,错了就要被骂、被教育。

“你再哭,再哭一个试试。”

或是孩子还没怎么样,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错了,就上手直接打。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也不敢轻易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们看上去很乖巧,实际上却隐藏起了真正自我,造成孩子内心的迷失,不认同自己的感受,变得不在乎自己,更在乎外在的眼光,做父母和别人眼中的“乖孩子”。

总有一些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是最好的”

02 所谓的“乖孩子”,有多可怕?

在短篇童话电影《驯兔记》里,皮皮鲁本身有自我强烈的个性,他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活泼可爱。

但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家长和老师,都为不听话的孩子感到头疼。

想方设法想让他变得听话,可皮皮鲁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与他所在的世界奋力对抗。

当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被学校的教育感化,脑袋变成了兔子。他还是他自己,他不想成为和他们一样听话的孩子,他想拥有自己的个性。

皮皮鲁的老师每天为了他的事忙到很晚,根本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

皮皮鲁最后为了让老师可以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而选择带上假兔子的头套,隐藏自己。

当家长和老师都因为他变成兔子而开心的时候,皮皮鲁取下头套,在头套下是他那张难过、悲伤的脸。

电影的结尾说:

“没事!孩子,这只是一个童话。”

可现实中,有多少父母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做到。父母总觉得让孩子达到他们的标准,是为了孩子好。

而孩子最后努力活成了父母眼中的样子,他内心“真实的自己”,又去了哪里?孩子真的因为变成了父母眼中的模样,而感到快乐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状态,如果孩子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绪,情绪就会穿上其他马甲,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比如孩子压抑悲伤的情绪,悲伤就会穿上愤怒、恐惧的马甲出现,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

孩子那些听话的举动,不会成为孩子成长中肥沃的土壤,反而会变成孩子内心里最贫瘠的土地。

总有一些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是最好的”

03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

杨广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具有自信的,这些品质都是孩子成长必备的。”

而压抑孩子内心的感受,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着风险。

对很多家长来说,让孩子多保留一些孩子的天性、个性是及其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在自己的童年时期,被自己的父母教育成要做听话的孩子。本身个性的缺失,造成了匮乏。

孩子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他们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孩子的父母从小看到、听到他的父母、老师,去夸奖好学生、乖学生。

但他成绩不好,很少得到夸奖,那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他就会觉得好成绩、好学生是一个标准。他们也会把这种想法,强加在以后自己的孩子身上,觉得成绩好才会受欢迎、受表扬。

有时候家长没有做到的事,常常也会把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让自己的孩子背负太多,而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因为他们一旦有想法,家长就会打压他们。

对于这一类的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让他们去尝试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活成千篇一律的“乖孩子”,这个世界还可以有很多选择。

二、在家长眼中,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也不需要让孩子有个性。

网上有一位朋友小时候非常喜欢捏泥土,可以用泥土塑造出很多造型迥异、生动逼真的物件。他从小喜欢泥塑、美术,但父母就是觉得他不学好,玩这些没用的。

所以他一直按照父母安排的道路生活,去了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可是身心上却感觉不到一点快乐。

家长们很多时候都把自己认为最好走的路,安排给了孩子。他们觉得孩子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孩子一有想法,就打击他们。

比如说:“你还小,你不懂。”总是把成年人的高度、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无法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以为孩子有个性就会闯祸,做乖孩子更好。

我有位朋友常常教导他的孩子要如何如何,孩子也按照他说的去做。因为不去做,他就会给孩子脸色,比如不去理孩子,孩子害怕了,自然会先去讨好父母。

但他之所以对自己的孩子有诸多要求,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会闯祸。

如果顺应着孩子多动、好奇的天性,那么一去超市,他就去拿东西,摔碎了怎么办?

所以他情愿孩子乖乖的,听话、不闯祸。

不少家长把这种“听话”当成一种教育模式,让“乖孩子”的观念去限制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探索世界、周围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经验,去避免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也要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如果孩子还没有自己的目标、想法,家长应该考虑孩子的感受、意愿,引导、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做的事。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多聆听孩子内在的声音,保护好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一个听话的孩子,和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你希望他成为哪一种呢?

总有一些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是最好的”

作者简介:年锦瑟,文艺女青年一枚,向往自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