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文|八月良海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暑假前的某天,我去堂哥家做客。上幼儿园的侄子刚好放学回家,嫂子问他:“小宝,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小宝奶声奶气地说:“听话了。老师说,今天我没捣蛋,奖励我一朵小红花。”他摊开手,把攥着的小红花给我们看。

嫂子摸摸小宝的头:“

听话就好,还得了小红花,真乖。妈妈也奖励你一个果冻。”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堂哥和嫂子吃过没有文化的苦,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在子女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他们觉得我学历高,拿出侄女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给我看。

班主任对侄女的评价是:你是一个文静乖巧女孩,听从老师教导、学习成绩出色,老师为你高兴。要是活泼点、合群点,多和大家交流,相信你能更上一层楼。

似乎,侄子侄女的表现都很好,我却陷入沉思,想起一个中国学者说过的一件事。

这个中国学者获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先生跟他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他跟大使先生讲中国人也很重视教育。

大使先生笑眯眯地看着他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大使先生给他举了原以色列总理 Shimon Peres的例子,总理说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的母亲只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反观我们呢,大部分父母,孩子每天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往往首先问:“今天你有没有听老师话?”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按照大人的要求去生活去学习。当孩子做到了规规矩矩、听话好学,往往不吝惜大方的赞美。

殊不知:听话,是对孩子最廉价而无用的赞美,甚至可能是一瓶慢性毒药。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为什么这么多大人把听话作为孩子的美好品质,大加夸奖?

很多人会说,孩子不懂得判断对错好坏,需要大人不断告诫指引;有人甚至会说,成年人有经验,能给孩子规划出最好的未来,孩子只要听从就好。

可是,孩子是在逐渐成长的,总是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指令”做事,只会惹来孩子的反感;孩子的一生很漫长,每一步都很关键,父母安排的路一定是最优的吗?

或许,我们都没意识到,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就自作主张地安排,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懒政”、“庸政”,就像孙悟空画的避魔圈,可能减少了伤害,也很有可能让孩子困顿不前。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法国作家罗曼 · 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只有亲自走路的人,才知道这条路对不对,好不好走。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从小喜欢音乐,有良好的天赋,爸爸说,唱歌能当饭吃吗,去背英语吧,他听从了,背了几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

高中分科时,他想去学美术,妈妈说画画比不上一门技术,于是去了理科班,大学读了化学工程。

现在,他在化工厂天天做自己不喜欢的实验,工资只有几千。而他学音乐、学美术的同学,很多做了音乐老师、做了设计师,早就买了房、结了婚,让他爸妈艳羡和懊悔不已。

父母的一生已属平庸,如何指导孩子的人生?太听话的孩子,人生也会被父母的格局所拘泥。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前段时间,武汉理工大学发生一起“研究生被导师逼死”的事件,让人深思。

陶崇园是研三硕士生,从小就是个听话乖巧的孩子,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他学习努力,成绩也很好。这样的乖孩子,遇到了一位黑心导师,就出了事。

平时,导师会使唤他帮自己做各种杂事、甚至要求他称呼自己为“爸爸”。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生前帮买外卖的对话截图)

导师见他听话,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还让陶崇园去他家给他洗衣服,连早上起床都要陶崇园叫他;陶崇园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奖学金要拿出大半给他。

陶崇园决定出国深造后,导师将他踢出实验室,撤去干部身份,剥夺优秀毕业论文的权利,取消其文章的署名权,还打电话给国外导师阻断他的求学之路,甚至以拿不到硕士毕业证为威胁。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老师”,陶崇园对母亲说完最后一句话,当着自己母亲的面,坠楼身亡。

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怜的悲剧!无良导师当然十分可恨,然而,陶崇园软弱听话的性格何尝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倘若他多一点抵抗,惨剧都有可能避免。

最严重的听话,足以让一个人致命。父母和老师过多的“指示”,孩子一味的顺从,竟然一不小心打造了孩子人生的迷宫。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很多不听话的孩子,反而做出了瞩目的成绩,拥有灿烂的人生。

乔布斯小学生时代就是一个捣蛋专家,他制作过一些“带宠物回校日”的海报,结果某天学校猫狗混战;他三年级时曾在老师座位下引爆了炸药,吓坏了老师。

面对这样“不听话”的学生,校方多次叫家长将乔布斯带回家以作惩罚,但当时其养父保罗已察觉到儿子与别人的不同。

保罗对老师说:“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不能令他(对课堂)感兴趣,那就是你们的问题。”保罗认为学校不该要学生背诵没意义的东西,而应启发思考。

很难想像,如果乔布斯也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还能设计出那么多天马行空、融合工业与艺术之美的产品。

正是养父一定程度的“放任”,让他培养起出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创立了苹果公司,让他成为改变世界的商界领袖。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两次高考都没考上,父母让他留在农村种田:“你啊,这辈子就是这个命。”他不听,不信命,跪着磕头,求遍家乡父老,筹得一点钱。第三次高考,一举考进北京大学。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说:“真正的长大,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对孩子来说,简单的听话很容易,但真正的成长很难。只有不盲从于父母老师的期盼,找到自己所钟爱的事物,才能活出别样的精彩人生。

高晓松,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理工科大牛世家,父母从小希望其做科学人才,1988年他考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1991年,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科学家,而对电影、音乐有浓厚兴趣。此后他及时掉头,写出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出版发行《校园民谣》合辑,开始了在文娱届的辉煌。

时至今日,他已获奖无数,他是阿里文娱的高管,拥有导演、编剧、制片人、音乐人等多个显赫的身份,风光无限。

可见,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主见,只有让他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让他探索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让他乘自由之风飞翔。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是时候,对孩子的不听话多一些包容,对孩子的成长松一松手

。但是,不能全面放手,又不能抓得过紧,应该怎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教育孩子,或许可以像放风筝。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教会他们分辨大是大非——像放风筝,要避开高压线、树木、建筑等障碍物的伤害,因为一旦碰上,可能就再也飞不起。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尊重他们的内心选择——像放风筝,风筝自己能感受到风向,放风筝的人只有顺着风的相反方向让它起飞,风筝才能飞得起来,飞得高、飞得远。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给予他们尽力的辅助——像放风筝,开始没风或者风力不足的时候,要带着它跑起来;在它飞到风力强劲的高处,要给他足够长足够结实的线。

康德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

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说到底,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途上,仅仅让孩子听话是不够的、不对的,一味赞美孩子听话顺从更是毫无必要。

只有把孩子真正视作独立个体,发现并欣赏他们“不听话”背后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利,才能让他们在成长成才的天空中快乐翱翔

“听话”的孩子,永远无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