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文|八月良海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暑假前的某天,我去堂哥家做客。上幼兒園的侄子剛好放學回家,嫂子問他:“小寶,今天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小寶奶聲奶氣地說:“聽話了。老師說,今天我沒搗蛋,獎勵我一朵小紅花。”他攤開手,把攥著的小紅花給我們看。

嫂子摸摸小寶的頭:“

聽話就好,還得了小紅花,真乖。媽媽也獎勵你一個果凍。”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堂哥和嫂子吃過沒有文化的苦,生活條件好了以後,在子女教育方面不遺餘力。他們覺得我學歷高,拿出侄女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給我看。

班主任對侄女的評價是:你是一個文靜乖巧女孩,聽從老師教導、學習成績出色,老師為你高興。要是活潑點、合群點,多和大家交流,相信你能更上一層樓。

似乎,侄子侄女的表現都很好,我卻陷入沉思,想起一箇中國學者說過的一件事。

這個中國學者獲獎後應邀去以色列大使館參加慶祝酒會,期間大使先生跟他談以色列人如何重視教育,他跟大使先生講中國人也很重視教育。

大使先生笑眯眯地看著他說,你們的教育方式跟我們不一樣。

大使先生給他舉了原以色列總理 Shimon Peres的例子,總理說小學的時候,每天回家他的母親只問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今天你在學校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老師回答不上來,第二個你今天有沒有做一件事情讓老師和同學們覺得印象深刻。

反觀我們呢,大部分父母,孩子每天從幼兒園或學校回到家,往往首先問:“今天你有沒有聽老師話?”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按照大人的要求去生活去學習。當孩子做到了規規矩矩、聽話好學,往往不吝惜大方的讚美。

殊不知:聽話,是對孩子最廉價而無用的讚美,甚至可能是一瓶慢性毒藥。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為什麼這麼多大人把聽話作為孩子的美好品質,大加誇獎?

很多人會說,孩子不懂得判斷對錯好壞,需要大人不斷告誡指引;有人甚至會說,成年人有經驗,能給孩子規劃出最好的未來,孩子只要聽從就好。

可是,孩子是在逐漸成長的,總是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指令”做事,只會惹來孩子的反感;孩子的一生很漫長,每一步都很關鍵,父母安排的路一定是最優的嗎?

或許,我們都沒意識到,沒有真正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就自作主張地安排,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懶政”、“庸政”,就像孫悟空畫的避魔圈,可能減少了傷害,也很有可能讓孩子困頓不前。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法國作家羅曼 · 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

只有親自走路的人,才知道這條路對不對,好不好走。

我的一個初中同學,從小喜歡音樂,有良好的天賦,爸爸說,唱歌能當飯吃嗎,去背英語吧,他聽從了,背了幾年發現自己根本不是這塊料;

高中分科時,他想去學美術,媽媽說畫畫比不上一門技術,於是去了理科班,大學讀了化學工程。

現在,他在化工廠天天做自己不喜歡的實驗,工資只有幾千。而他學音樂、學美術的同學,很多做了音樂老師、做了設計師,早就買了房、結了婚,讓他爸媽豔羨和懊悔不已。

父母的一生已屬平庸,如何指導孩子的人生?太聽話的孩子,人生也會被父母的格局所拘泥。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前段時間,武漢理工大學發生一起“研究生被導師逼死”的事件,讓人深思。

陶崇園是研三碩士生,從小就是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家裡條件不好,所以他學習努力,成績也很好。這樣的乖孩子,遇到了一位黑心導師,就出了事。

平時,導師會使喚他幫自己做各種雜事、甚至要求他稱呼自己為“爸爸”。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生前幫買外賣的對話截圖)

導師見他聽話,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還讓陶崇園去他家給他洗衣服,連早上起床都要陶崇園叫他;陶崇園獲得的學術獎勵和獎學金要拿出大半給他。

陶崇園決定出國深造後,導師將他踢出實驗室,撤去幹部身份,剝奪優秀畢業論文的權利,取消其文章的署名權,還打電話給國外導師阻斷他的求學之路,甚至以拿不到碩士畢業證為威脅。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媽媽,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擺脫王老師”,陶崇園對母親說完最後一句話,當著自己母親的面,墜樓身亡。

這是多麼可悲又可憐的悲劇!無良導師當然十分可恨,然而,陶崇園軟弱聽話的性格何嘗不是一個重要原因。倘若他多一點抵抗,慘劇都有可能避免。

最嚴重的聽話,足以讓一個人致命。父母和老師過多的“指示”,孩子一味的順從,竟然一不小心打造了孩子人生的迷宮。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很多不聽話的孩子,反而做出了矚目的成績,擁有燦爛的人生。

喬布斯小學生時代就是一個搗蛋專家,他製作過一些“帶寵物回校日”的海報,結果某天學校貓狗混戰;他三年級時曾在老師座位下引爆了炸藥,嚇壞了老師。

面對這樣“不聽話”的學生,校方多次叫家長將喬布斯帶回家以作懲罰,但當時其養父保羅已察覺到兒子與別人的不同。

保羅對老師說:“這不是他的錯。如果不能令他(對課堂)感興趣,那就是你們的問題。”保羅認為學校不該要學生背誦沒意義的東西,而應啟發思考。

很難想像,如果喬布斯也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他還能設計出那麼多天馬行空、融合工業與藝術之美的產品。

正是養父一定程度的“放任”,讓他培養起出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創立了蘋果公司,讓他成為改變世界的商界領袖。

電影《中國合夥人》中,成冬青兩次高考都沒考上,父母讓他留在農村種田:“你啊,這輩子就是這個命。”他不聽,不信命,跪著磕頭,求遍家鄉父老,籌得一點錢。第三次高考,一舉考進北京大學。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說:“真正的長大,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對孩子來說,簡單的聽話很容易,但真正的成長很難。只有不盲從於父母老師的期盼,找到自己所鍾愛的事物,才能活出別樣的精彩人生。

高曉松,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理工科大牛世家,父母從小希望其做科學人才,1988年他考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1991年,他發現自己不適合做科學家,而對電影、音樂有濃厚興趣。此後他及時掉頭,寫出了《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出版發行《校園民謠》合輯,開始了在文娛屆的輝煌。

時至今日,他已獲獎無數,他是阿里文娛的高管,擁有導演、編劇、製片人、音樂人等多個顯赫的身份,風光無限。

可見,孩子不聽話,並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主見,只有讓他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讓他探索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才能讓他乘自由之風飛翔。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是時候,對孩子的不聽話多一些包容,對孩子的成長鬆一鬆手

。但是,不能全面放手,又不能抓得過緊,應該怎樣去教育我們的孩子呢?

教育孩子,或許可以像放風箏。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教會他們分辨大是大非——像放風箏,要避開高壓線、樹木、建築等障礙物的傷害,因為一旦碰上,可能就再也飛不起。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尊重他們的內心選擇——像放風箏,風箏自己能感受到風向,放風箏的人只有順著風的相反方向讓它起飛,風箏才能飛得起來,飛得高、飛得遠。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給予他們盡力的輔助——像放風箏,開始沒風或者風力不足的時候,要帶著它跑起來;在它飛到風力強勁的高處,要給他足夠長足夠結實的線。

康德說: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

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說到底,在教育孩子成長的路途上,僅僅讓孩子聽話是不夠的、不對的,一味讚美孩子聽話順從更是毫無必要。

只有把孩子真正視作獨立個體,發現並欣賞他們“不聽話”背後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利,才能讓他們在成長成才的天空中快樂翱翔

“聽話”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父母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