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你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了嗎?

前幾天,我帶女兒到樓下玩,正好有一堆施工完還沒有運走的沙子,孩子們一個個玩的不亦樂乎。

正玩著呢,女兒突然跟我說,她要脫鞋子。

我問:“你脫鞋子幹什麼呀,鞋子有沙子嗎?”

女兒說:“我要踩沙子。”

我突然明白並問她:“你是不是想在沙灘上一樣,光腳踩踩沙子呢!”

女兒點點頭說:“嗯,是的。”

我就幫我女兒一起把鞋子脫了下來,女兒撒歡了,在沙堆上又蹦又跳,還哼起歌來。

這時,旁邊的媽媽們著急了:

“你快給她穿上鞋子,這沙子不乾淨呀!”

“就是,給她穿上吧,這又不是海邊的沙子,萬一扎著腳怎麼辦?”

我笑笑說:“沒事,我看她挺喜歡的,玩的挺好,就讓她玩會吧!”

媽媽們更急了:“你不能聽她的呀,孩子可不能慣著。”

“你怎麼這麼聽孩子的話,這樣孩子就更不好管了”

我只是笑笑,沒再爭辯。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你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了嗎?

可是心裡卻有點隱隱的擔憂,我們都太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了,以至於遮蔽了讓我們看到孩子真實需求的眼睛。

我們的慣性思維裡都認為讓孩子聽話才能讓父母最省心,最欣慰。

豈不知,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不僅是最省心,最輕鬆的育兒方式,而且還能收穫一個真正快樂又“聽話”的好孩子。

1

前一段時間,閨蜜打電話向我哭訴。

她說,最近晚上臨睡前,孩子突然想吃糖果,可是閨蜜擔心孩子臨睡前吃糖果對牙齒不好,就沒給孩子吃,結果孩子大哭大鬧。

閨蜜說她把從書上看的各種育兒法子都用上了,包括轉移孩子注意力,不急不吼地講道理,然後溫柔而堅定地跟他說不可以,最後共情孩子的情緒,然而,孩子依然堅持要吃,嚎啕不止。

閨蜜的處境,我深有體會。

有一句話是懂了這麼多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養育孩子最無奈的就是學了這麼多育兒的法子,依然應付不了家裡這個熊孩子。

我跟閨蜜說:“你聽孩子的。”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你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了嗎?

閨蜜驚訝道:“那怎麼行,不行,對身體不好!”

我說:“你是寧願因為擔心睡前吃一塊糖而損壞他的身體讓他大哭大鬧,還是選擇滿足他,讓他吃完以後,幸福甜蜜的睡個好覺。”

閨蜜疑惑地掛了電話。

過了幾天,閨蜜發信息說:“我接受了你的建議,聽了孩子的話,雖然也有點擔心,但是當下也沒有別的法子了,結果過了三天,他就沒再要了,好像過了個癮似的。”

作為父母,我們很難每時每刻都能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如果真的遇到類似閨蜜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妨試著接納孩子的需求,做一個“聽話”的父母。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父母聽話,則是應對一切熊孩子的靈丹妙藥。

2

前一陣,下了幾場雨,小區的路上積了好多的水窪。

女兒看見了,就喊“泥坑,跳泥坑”,邊喊邊往泥坑裡面走。

我知道她想起了小豬佩奇最喜歡的跳泥坑。

當時女兒穿著涼鞋,雖然也有些顧慮,但是我感覺到女兒特別特別想進去跳一跳。

於是我就沒有去阻止她,只是站在旁邊看著。

女兒在裡面又蹦又跳,全身都被水給濺溼了。

我就在旁邊等著她,等她玩夠了,她自己說,“媽媽走吧,衣服溼了,回家換衣服吧。”

我說:“好”。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你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了嗎?

隔了幾天,我帶她出去玩,路過一個已經結束施工的基地,地上也是積了一片水。

女兒又看見了,喊著“泥坑,跳泥坑。”

我看了看,水實在有些髒,混雜著水泥,石灰還有一些垃圾。

我跟女兒說:“這個泥坑,咱們不跳了,這裡的水實在太髒了,好嗎?”

女兒看了看我說:“水太髒了,不能跳了。”

然後我就牽著她的手走了,中間沒有絲毫的掙扎和哭鬧。

孩子其實是最講道理的人,當我們接受了她的意見以後,她很自然的也會順從我們的意見。

我碰到太多因為父母不允許孩子做什麼,孩子卻偏偏去要去做。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你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了嗎?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抗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到自己不被接納的情緒。

當我們先去傾聽孩子的意願,聽孩子的話以後,再去要求孩子,孩子就懂得了我們不是在否定他的需求,而是當下這個事情不適合做。

孩子就會很欣然接受我們的建議。

先有“聽話”的父母,才有“聽話”的孩子。

3

記得女兒有一次,臨睡前想要看會電視,

我說:

“今天太晚了,你如果想看,我們明天再看,我們現在去洗漱,好不好?”

女兒非常堅決:

“不好,不行。”“我就要現在看。”

磨了半天,女兒就是不聽,我溫柔而堅定,女兒卻大吼大叫起來。

後來,我說:“那這樣吧,你看十分鐘吧,十分鐘以後我們就去洗漱好嗎?”

她看著我,點點頭。

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你先做一個“聽話”的父母了嗎?

十分鐘後電視自動停止。

我正在刷牙,女兒自己從沙發上跳下來,走到我面前說:“媽媽,我要洗漱。”

這是我女兒第一次主動的說洗漱,平時都是我苦口婆心,甚至強制抱到洗手盆邊,她才會勉強接受,而且每次刷牙洗臉都是嘰嘰歪歪,帶著自己的小情緒。

而這一次,她竟然全程無比配合,認認真真地洗漱了一回。

這讓我明白,孩子只有感受到自己是行為選擇的主人,她才能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大人要求的“聽話”,常常是孩子迫於父母的權威不得不接受,所以總是帶著些情緒和敷衍。

我們只有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才是自己行為的主人時,他才會心甘情願的去做。

正如瑞典兒童文學家林格倫說:如果孩子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我們做一個“聽話”的父母,孩子才能成長,才能走向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4

做“聽話”的父母不是對孩子言聽計從,不是對孩子行為的縱容,而是對孩子意願的尊重。

兒童專家尹建莉說:“‘聽話’的實質是如何理解兒童,如何平等對待兒童,縱容只是溺愛。”

前段時間黃多多鋼琴獲獎的消息又上了熱搜,許多父母都羨慕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多多先有一個別人家的父母,才有了現在的多多。

試想一下,才13歲的黃多多染成紫色的頭髮,我們有多少做父母的會真正“聽孩子的話”呢?

在育兒路上,作為父母很容易就會表現出權威和強勢,這會給孩子帶來壓制和逆反。

做一個“聽話”的父母,是希望孩子在我們對他的教育中能感覺到有他的自由,當孩子感覺到自由,就會自然而然的學會順從,而不是壓制下的服從。

願我們都做一個“聽話”的父母,收穫一個“聽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