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聽話”,是母親的執念

童話故事是給小孩子看的麼?也未必。

小孩子是聽著童話故事長大的,倒是真的。

童話代表著當時的社會觀念和生活道理,當時的理念現在也許過時了,但是媽媽們卻是聽著當時的童話長大的一代人。

有些東西,默默地潛入心底,化為行動,毫無意識。

格林童話中《聖母瑪利亞之子》的故事,說的是一位母親教育孩子"要聽媽媽話"的故事。如今看來,卻顛覆了對童話的看法:

“這個童話是個十足的“壞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殘忍的;對媽媽來說,會失去孩子的心。”

全新解讀《聖母瑪利亞之子》|讓孩子“聽話”,是母親的執念



01 母親做了一個叫做"考驗"的圈套

聖母瑪利亞收養了一個窮苦的三歲小女孩,將她帶到天堂,錦衣玉食+天使陪伴。過著與世界隔絕的幸福日子。直到小女孩滿了14歲,聖母給了她第一次考驗——要誠實。

聖母故意留給她12個房間的鑰匙,讓她進去玩耍,卻偏偏叮囑她不要進第13個門,然後聖母出遠門了。以成年人眼光看,聖母是做了個圈套。

每一個房間都華麗耀眼,好玩兒極了,第13個房間的誘惑更大的不得了。果然,小女孩沒有通過考驗。她害怕違背聖母的旨意而撒謊了。

全新解讀《聖母瑪利亞之子》|讓孩子“聽話”,是母親的執念

聖母給了她三次辯白的機會,她依然撒謊,於是聖母將她放回人間,囚禁她,讓她置身在一個她走不出去的森林裡。母親拿走了女孩的錦衣玉食和夥伴。她獨自反省,飽嘗人間的痛苦和悲涼,不斷回想以前的好日子。

這個開頭,各位母親感覺怎麼樣?反正我跟著悲涼了起來。

誠實固然重要,從天堂打入地獄,慈愛的母親為了教會孩子這個道理,也是夠拼的。

母親認為痛苦可以讓孩子明白道理麼?孩子的痛苦由母親親手帶來,孩子的感受如何?

或者說,孩子不需要感受,他們更需要知道對錯?


02 給予的機會,被附加了條件——要服從

幾年以後,一位打獵的王子用刀劈開了擋路的荊棘,看到了美貌的女孩,將她帶回城堡,娶妻生子。

這是聖母的安排,因為在見到王子的那一刻,女孩發現自己失去了聲音,聖母不讓她開口。在承認錯誤之前,都不必開口說話,這是女孩活下去的條件。

體驗過孤苦的女孩,唯一出路就是跟著這男人離開,其實無論他是不是王子都是一樣,母親能夠決定讓她見到誰。

全新解讀《聖母瑪利亞之子》|讓孩子“聽話”,是母親的執念

看看自己,我們被選擇朋友、被選擇學校,被安排相親,在這些時刻,即便能說出話來,好像也沒什麼可說的,說什麼也沒有卵用,很多人自動閉上了嘴。或者逃跑,離家遠遠的。躲避傷害是人類的本能。


03 母親再次讓她從幸福中陷入困境

成為王后的女孩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每一次孩子出生時,聖母都會現身問她承不承認說謊的罪孽。女孩不承認,聖母就帶走了她的孩子。

這時,關於王后是吃人魔鬼的謠言已經流傳開來,但是王后又無法說話辯解。國王信任自己的妻子,所以可憐的女孩就躲在國王的愛裡,默默承受著一切。

養育自己的母親究竟是何意義?沉默的女孩,大概終日思念她的孩子吧。


04 狠心的母親教育不出順從的孩子

等到王后生第三個孩子的時候,聖母直接帶著她們孃兒倆回到天堂的家,讓她看見自己前兩個孩子幸福地玩耍的情形,就好像自己幸福的童年一樣。而後聖母再次要她承認罪孽。

在天堂生活的情景,女孩當初被囚禁在森林時候,已經想象的夠多了。此時此刻,在罪孽和懲罰的天平上,孰輕孰重?

從女孩的角度看,她的內心是從「害怕」到「苦澀」到「反抗」的。聖母對於"服從"的執念顯現出來後,母女倆就此化為敵人。

女孩就是不想承認任何事情,她被強硬的母親鍛煉出了強硬的性格。

全新解讀《聖母瑪利亞之子》|讓孩子“聽話”,是母親的執念

於是,在孩子們面前,聖母第三次問她:"你的心還不曾被軟化麼?"是的,女孩依然沒有承認任何。


05 服從的人,才可以說話

王后第三個孩子也不見了,滿城皆知、謠言四起。在承認錯誤之前,聖母都不讓女孩開口說話。國王最終抵不過憤怒的民眾,法庭判決她處以火刑。

女孩被綁在一根柱子上,周圍的火焰燃起,木柴就要燒到她了。女孩哭了起來,大聲說到:"是的母親,我承認打開了禁忌之門!"

剎那間,伴隨聖光,聖母懷抱嬰兒顯現,還給了女孩的孩子們,打開了女孩喉嚨上的束縛,賜予了她一生的幸福。


這就是格林童話裡的"母親"概念。

聖母瑪利亞代表著母親的權力,她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用權勢、法術和恐懼令孩子得到教訓,聽從教誨。

現實中,母親對於小孩子來說,都是天然帶有權力的,我們也許效仿聖母瑪利亞,故意做個圈套、再威逼利誘小孩子,能夠起到作用。但是和聖母一樣,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世間一切,都提前標好了價碼,輕鬆的事情,就會付出代價。教育子女也是一樣。

讓小孩子聽話,對大人來講是輕鬆的,但有可能失去孩子對母親的愛和信任,或者乾脆失去孩子。

全新解讀《聖母瑪利亞之子》|讓孩子“聽話”,是母親的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