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是萬惡之源


“聽話”,是萬惡之源

經常我們誇孩子時都會說:“這孩子,真聽話”。彷彿聽話,守規矩已經成了好孩子的標誌。但是,殊不知,一味的聽話恰恰是不幸福的根源。聽話意味著“被控制”,按照別人給定的標準在活,同時也是成長道路上遇到危險的萬惡之源。

這些惡通常都與一種叫PUA的精神控制法相關。PUA(Pick-up Artist),起初指的是一群接受過系統化教育、實踐和不斷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後定義拓展到整個兩性交往流程:搭訕(初識)、吸引(互動)、建立聯繫,升級關係、直到發生親密接觸並確定兩性關係。再進一步就發展成了精神控制的代名詞。

昨天引爆全網的涉嫌性侵未成年養女三年的鮑某明經常對受害者說的就是,“我們做的事是很正常的,電影裡大家都這麼做。”後來又說,“你不能把我們的秘密說出去,說出去你就不乾淨了,所有人都會討厭你。”最後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我是對你最好的人。別人都是壞人,都想害你。”這樣一套具有精神操控體系的話語,控制了受害者的意志,讓她不敢離開。好在她最後鼓起勇氣主動尋求幫助,揭露了這個禽獸不如的“養父”。

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並不是人生的絕境。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發生,才會把你帶到人生的絕境。資深心理諮詢師周小寬老師在新書《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中就說:“比痛苦的體驗更可怕的是失控的體驗。”這種失控的體驗,是源於完美世界的崩塌。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摒棄了世界的黑暗,那麼當她最終去面對黑暗的時候,她很可能就會被黑暗吞噬。

“聽話”,是萬惡之源


曾經有一個“人類語言的能量到底有多大”的實驗:將兩盆盆栽都罩上透明罩子,給它們相同的培養條件,並放在校園裡。所有人被要求對一株牌子上寫著“這株植物被霸凌”的植物進行語言攻擊,然後對另一株牌子上寫著“這株植物被褒獎”的植物進行表揚。

罵人的話特狠:“你一無是處,是個廢物!”“你為什麼不去死!”“你一點也不招人喜歡”…… 褒獎的話則是充滿鼓勵、認同和支持:“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一見到你我就開心!”“世界因為你而美好”…… 結果,三十天後,被語言霸凌的植物盆栽徹底枯萎了。另一株被褒獎的植物,還生機蓬勃。

語言暴力居然可以摧毀一株植物,自然也能摧毀一個人。在一個人的內心刻下傷痕,損害一個人活下去的意志,殘害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當你被語言霸凌,“聽話”、“忍”是最傻的事情。無法掌控、不夠完美、沒有絕對的安全,本來就是人生的真相。

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三學生包麗,於去年服藥自殺、陷入昏迷,並被醫生診斷為“腦死亡”。男友對她實行的就是一種PUA的控制:拍不雅照,否定,精神攻擊,導致包麗完全喪失了自我,死前發出了:“遇到了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的絕望之言。

“聽話”,是萬惡之源


1944年,由美國導演喬治•庫克執導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Gaslight)中的主角安東。用的也是毀人心智,殺人無形的情感操縱。這種試圖破壞他人對現實的感知的情感操縱,也因該電影而得名為Gaslighting(煤氣燈操縱)。

通常壞人會有如下幾種方式:信息封鎖:在一段時間內不斷向被侵害人重複強調某一信息。批判被害人的情緒不正常。關係封鎖:限制被侵害人社交,將其禁錮在自己身邊。這種方式把事實刻意扭曲、選擇性刪減,持續使用否認、矛盾、誤導和謊言等方式,使被操控者懷疑自己的記憶力、理智和精神狀態,乃至自我存在價值。

《雷雨》中周樸園為了維護自己的家長權威,請來醫生為繁漪治病,在繁漪拒絕喝藥的情況下,他分別讓周沖和周萍請求她喝藥,從而逼迫繁漪服從其家長權威和遵守家庭秩序。在繁漪進行反抗時,周樸園就宣稱她精神有問題,繁漪所有的正常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都被周樸園看作“精神失常”而加以無理拒絕和嚴格管束。她“漸漸地磨成了石頭樣的死人”,變成一個乖戾、抑鬱,甚至陰鷙的人。

最近爆出的“韓國N號房”事件,再一次將精神控制的醜惡揭露到了極致。一個名叫godgod的人(光是從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操控惡意),他在網上尋找上傳過自己性感照片的未成年少女,並下載照片。少女會在SNS上收到一個“冒充警察”發來的消息,內容大概是“發現你的照片正在被當做不雅照片轉發”。

女性們毫無防備的點開,才發現這個鏈接只是一個黑客程序,通過鏈接,她們的相關信息已全部被盜取。接下來便開始以各種各樣的藉口威脅。如假扮警察恐嚇對方“散佈淫穢信息”,提出要求讓其成為自己的奴隸,一旦拒絕,就會把這些照片公佈出去。最終godgod“製造了一大批奴隸”,後來的接班人Watch man將犯罪升級,不滿足於線上影像和指令,侵害發展到了線下。

在《一九八四》這部作品中,奧威爾早已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高度集權,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話”—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控制人們的行為。

聽話,並不會有好的下場。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其中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而悲劇的是,“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最終在舊制度裡死去。

自由,從來就不是指“做一件結果好的事情”,而是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河南教師顧少強提筆寫下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轉身離開生活了將近三十五年的那座城市。找到自己的真愛後,有了幸福的家庭,過著簡單美好的生活。她還出了一本書,記錄了這幾年她“失蹤”後行走中遇到的種種歷程。

一切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這就是原生家庭於我們而言的一種重大意義。它就像植入我們腦部的芯片,永遠是我們的一部分。身為父母,提供給孩子最重要的職能,是保護。孩子從小到大,都在不斷地用自己的努力去換得大人的滿意。不斷出讓自我的邊界和自由,直到出讓整個自己。

只有更多地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才可以讓內心的衝突減弱能量,讓自己更舒服,也讓別人更舒服。不與自己為敵,也就不與世界為敵。即使你在九十九件事上都不接納,哪怕你能接納一件,其實都是有意義的。每一次覺察、每一次接納,都有巨大的意義。

在“叢林法則”下,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陰影和黑暗的部分,如果你的能量值太低,你潛意識裡的黑暗就會伺機吞噬你,陰影會壓倒光明。有時候你無法阻止別人對你的傷害,但也不要成為他人傷害你的合謀。你可以改變自己,但不要攻擊自己。

儘管“不聽話”憤怒和怨恨會帶來一些不和諧和傷害,但終歸那也是一種表達。一個壓抑憤怒的人,不一定就不會讓別人感到被攻擊。

如果你找不出自己身上值得表揚的地方, 那麼你的門檻還是太高了。自卑的人常常是這樣的, 先有了“我不夠好”這種潛意識裡先入為主的判斷, 然後再去搜集自己不如別人的證據。我們之所以習慣於在一種自我責備和攻擊的狀態中去努力, 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常常在“被責備和攻擊”, 而非“被鼓勵和支持”的狀態中去努力。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在心理學上負面心理暗示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要打破這個定律的“詛咒”,就要有堅定的自信,穩定的心態,積極的心理暗示,以肯定式的語言做表述,對自卑感等負面情緒或不良念頭採取零容忍策略,一旦察覺立即打消。即便遭遇挫折,也要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氣魄,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勇敢應對,始終以正面、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時,你應該感到慶幸,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立判斷,他們不懼強權,他們在未來未知征途上,必定百戰歸來仍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