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聽話”的孩子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教育,要做個聽話的孩子,只有“聽話”才討人喜歡。所以,當我們長大成為了父母,我們也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成為人人都喜歡的好孩子。


可是,一味的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最近,看了《不完美的她》這部電視劇,劇中穆蓮生這個角色的乖巧懂事,符合著大多數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標準。可但凡看劇的人,都為她的乖巧感到心痛。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聽話”的孩子

《不完美的她》劇照

穆蓮生是一個7歲大的小女孩,她的父親在母親懷孕時,因急性白血病去世。小小的穆蓮生,深知媽媽獨自帶她的不易,所以從小就特別聽話。


在劇中,懂事她被媽媽的男友尚武,裝進紙箱子裡差點悶死。當媽媽好不容易把她從紙箱裡找出來時,她說得第一句話是:“被媽媽找到了,真好玩!”


在她的媽媽和尚武去海邊玩,獨自將她留在家裡時。接到媽媽電話的她不哭不怨,乖巧地問:“媽媽,那你高興嗎?”“媽媽高興我就高興”。


像這樣聽話的孩子,作為父母的你,想要嗎?


反正如果是我,我絕不想要這樣的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孩子是在成長中逐步塑造獨立人格的,我們應該讓孩子自由的成長,而不是將孩子塑造成想象中的樣子。一味地讓孩子聽話,只會限制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喪失自我價值感。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聽話”的孩子

穆蓮生乖巧的安慰媽媽

紀伯倫在《先知》中有一段關於子女的描述說的很好: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一、聽話就是孝順


為什麼如此多的父母想要聽話的孩子,而子女也希望成為聽話的好孩子呢?


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國極為重視“孝”這個觀念。“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它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

所以我們從小就被告誡要聽話,這是對父母權威的肯定。而這種盲目的“孝”,也就導致了,在父母提出違揹我們意願的要求時,我們也很難拒絕。


就像前陣子熱播劇《安家》裡面的房似錦,無論她的母親如何偏心,如何的壓榨她,她還是無法反抗。


在她媽媽找上門店,問她要100萬的時候。她打電話問上司翟雲霄借錢,翟雲霄在電話裡告訴她,應該和家人斷絕關係,這樣才能將事情徹底解決。而房似錦是怎麼回答的呢?她沒有回答,只是拿著手機靜靜地坐在那裡。我想,她心裡是充滿無力感的吧!畢竟是她的家人。所以,只要她媽媽找她要錢,無論她剛開始多抗拒,最後總會妥協。有的人不明白,這樣的母親還有什麼可留戀的,要是我就斷絕關係,不理她了。


可是,真的可以嗎?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人,能真正捨棄自己的父母嗎?我們從小在學校、在書本里學習的是孝敬父母、血脈相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父母和子女都是相互難以割捨的。


我的表姐婚前有個關係很好的男朋友,可她的媽媽覺得男友的家庭條件不好,怕表姐以後吃虧。所以千方百計讓兩人分手,要求表姐和她覺得條件好的男生結婚。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聽話”的孩子

母女

我問表姐為何一定要聽姑姑的話,她說:“我媽高興就好,嫁誰不是嫁呀?我無所謂”。還記得她結婚那天,喝的很醉,坐在酒店的地上,拿起手機給沒來的朋友一個個的打電話,一邊哭一邊告訴別人她有多幸福。我不知道她當時是不是真覺得很幸福,可看著醉酒她,我感到很心酸。


在婚後沒多久,表姐和姐夫兩人就經常吵架。有次表姐的媽媽哭著給我打電話,說他倆關在房間裡吵架,裡面傳來玻璃砸碎的聲音。她不清楚裡面什麼情況,要是表姐在裡面出什麼事,她可怎麼辦呀?她問我:“當初讓你表姐嫁給這個人,我是不是錯了?”。


人生無法回頭,世上也沒有後悔藥。作為父母的你,在利用自己權威發號施令時,是否有想過,你的決定將由你的子女來承擔後果。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但父母經常聽不到孩子說話。父母希望孩子懂事,可父母常常不懂孩子的世界。


二、說出來、聽得見,才能溝通


在《不完美的她》中有一幕,穆蓮生為了讓媽媽開心,帶著媽媽到遊樂場玩,還給媽媽買自己喜歡的零食。


而她的媽媽穆靜,因為擔心男友會離開,所以沒心思和女兒享受親子時光。她沒有聽到女兒想要與母親相處的需求。在蓮生告訴媽媽她不想回家,希望媽媽多呆一會時,一心想著男友的穆靜,連女兒說出口的需要都聽不到。在她丟下飯錢給蓮生,頭也不回的走掉後,那個聽話、樂觀的蓮生哭了,我們看到了她傷心的淚水,更看到她內心無聲的呼喚。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聽話”的孩子

看到媽媽離開,乖巧的蓮生沒忍住,哭了!

蓮生的媽媽總告訴她要聽話,媽媽害怕因為蓮生不乖,男友更加有理由離開她。而蓮生從未希望媽媽做些什麼,她做的一切都只為了讓媽媽開心。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聽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變成完美的父母,因為在孩子的眼中,自己的父母是最完美的。


曾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對我們的愛,常常是不假思索的純真,而我們對孩子的愛,往往是附有條件的期望。


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期望。


國外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裡面的參與者,都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任何一個人共進晚餐,你會選擇誰?”大人的回答五花八門。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回答呢?是我的話,也許會想和自己的偶像或者世界首富一起共進晚餐吧!


而孩子們的答案卻非常簡單:和家人、跟爸爸媽媽或想和全家一起吃。孩子們單純簡單的回答讓無數大人即慚愧又感動。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勝過一切名人、英雄。他們對父母的愛,是最純粹的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愛。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所以,在你告誡孩子要好好聽話時,先聽聽孩子的聲音,也試著理解一下孩子的需求。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曾寫道: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我想,魯迅先生的意思是說,父母應該儘自己所能地給予孩子教育,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的成長。這樣,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環境中長成健全的心理。每個成年人,都曾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曾無條件的愛著父母。請好好地愛孩子,就像理解當年的自己一樣,去理解我們的孩子。


三、在親密關係中,平衡“親密”與“自由”


你也許會說:“放任孩子自由?現在的孩子都是破壞力極強的神獸,再不嚴加管教,他還不翻了天了?”當然,一味的放縱和一味的制約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平衡親密關係中的親密度和自由度,是身為家長需要學習的課題。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聽話”的孩子

心理作家武志紅,在對父母與子女的親密關係,曾提出過“共生絞殺”的理論。


這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後,若無法得到丈夫全部的愛,就會將生命的樞紐與孩子綁在一起,形成“共生”。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成為了家庭關係的核心。而丈夫呢,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


這種“共生”,放在一般親子關係中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邊界模糊,分不清。即我和你在一起,你就要聽我的。武志紅講,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有這種漿糊邏輯 。


那麼,如何界定親子關係中的邊界,並讓這條邊界清晰的展現出來,就是身為家長應該掌握的“親密度”,和能夠給予孩子的“自由度”。


如何掌握兩者之間的平衡呢?即,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設立不同的邊界基礎。給予孩子自由,則增加親密度;給予自由設立邊界,才能讓自由感達到最大滿足。如果滿足不是建立在設立邊界的基礎上,那麼滿足本身也不會存在。


如何給孩子的自由度設立邊界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設立行為邊界。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即讓孩子知道自己行事的底線在哪裡?給予孩子在這個範圍內的絕對自由。


2.設立關係邊界。告訴孩子與人相處的底線在哪裡?有的任性可以在親人面前耍耍,對於不太熟悉的人,還是要收收性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對你無條件的包容和放縱。


3.設立道德邊界。告訴孩子做人的道德底線在哪裡,有的事情是絕對不可以觸碰的。


我們給孩子制定邊界,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成長安全,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設立的邊界範圍也不同。如年齡較小的孩子,缺乏自控力,設立的邊界應該窄一些;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通過學習和成長,自然對事物會有自己思考和看法,這時我們可以將邊界相對的放寬一些。


有了界限感,有了對自我邊界的清晰認知,孩子才能懂得做好自己,懂得尊重別人。未來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也會少去很多痛苦的糾纏。


結語|人生處處有邊界,經濟學中有講邊際貢獻,我們生活中有講人際邊界,這都是在告訴我們凡事都應有底線。這些邊界讓我們看清,自己與他人並不是一體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界限。只有設定清楚底線在哪裡,才不會盲目的索取和給予,導致自己和別人受到傷害。


別再只教育孩子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了,在一定範圍內給予孩子自由,“不聽話”也是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