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听话”的孩子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个听话的孩子,只有“听话”才讨人喜欢。所以,当我们长大成为了父母,我们也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成为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一味的让孩子听话,真的好吗?


最近,看了《不完美的她》这部电视剧,剧中穆莲生这个角色的乖巧懂事,符合着大多数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标准。可但凡看剧的人,都为她的乖巧感到心痛。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听话”的孩子

《不完美的她》剧照

穆莲生是一个7岁大的小女孩,她的父亲在母亲怀孕时,因急性白血病去世。小小的穆莲生,深知妈妈独自带她的不易,所以从小就特别听话。


在剧中,懂事她被妈妈的男友尚武,装进纸箱子里差点闷死。当妈妈好不容易把她从纸箱里找出来时,她说得第一句话是:“被妈妈找到了,真好玩!”


在她的妈妈和尚武去海边玩,独自将她留在家里时。接到妈妈电话的她不哭不怨,乖巧地问:“妈妈,那你高兴吗?”“妈妈高兴我就高兴”。


像这样听话的孩子,作为父母的你,想要吗?


反正如果是我,我绝不想要这样的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孩子是在成长中逐步塑造独立人格的,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的成长,而不是将孩子塑造成想象中的样子。一味地让孩子听话,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丧失自我价值感。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听话”的孩子

穆莲生乖巧的安慰妈妈

纪伯伦在《先知》中有一段关于子女的描述说的很好: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一、听话就是孝顺


为什么如此多的父母想要听话的孩子,而子女也希望成为听话的好孩子呢?


所谓:“百善孝为先”,我国极为重视“孝”这个观念。“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它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所以我们从小就被告诫要听话,这是对父母权威的肯定。而这种盲目的“孝”,也就导致了,在父母提出违背我们意愿的要求时,我们也很难拒绝。


就像前阵子热播剧《安家》里面的房似锦,无论她的母亲如何偏心,如何的压榨她,她还是无法反抗。


在她妈妈找上门店,问她要100万的时候。她打电话问上司翟云霄借钱,翟云霄在电话里告诉她,应该和家人断绝关系,这样才能将事情彻底解决。而房似锦是怎么回答的呢?她没有回答,只是拿着手机静静地坐在那里。我想,她心里是充满无力感的吧!毕竟是她的家人。所以,只要她妈妈找她要钱,无论她刚开始多抗拒,最后总会妥协。有的人不明白,这样的母亲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要是我就断绝关系,不理她了。


可是,真的可以吗?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人,能真正舍弃自己的父母吗?我们从小在学校、在书本里学习的是孝敬父母、血脉相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父母和子女都是相互难以割舍的。


我的表姐婚前有个关系很好的男朋友,可她的妈妈觉得男友的家庭条件不好,怕表姐以后吃亏。所以千方百计让两人分手,要求表姐和她觉得条件好的男生结婚。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听话”的孩子

母女

我问表姐为何一定要听姑姑的话,她说:“我妈高兴就好,嫁谁不是嫁呀?我无所谓”。还记得她结婚那天,喝的很醉,坐在酒店的地上,拿起手机给没来的朋友一个个的打电话,一边哭一边告诉别人她有多幸福。我不知道她当时是不是真觉得很幸福,可看着醉酒她,我感到很心酸。


在婚后没多久,表姐和姐夫两人就经常吵架。有次表姐的妈妈哭着给我打电话,说他俩关在房间里吵架,里面传来玻璃砸碎的声音。她不清楚里面什么情况,要是表姐在里面出什么事,她可怎么办呀?她问我:“当初让你表姐嫁给这个人,我是不是错了?”。


人生无法回头,世上也没有后悔药。作为父母的你,在利用自己权威发号施令时,是否有想过,你的决定将由你的子女来承担后果。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父母经常听不到孩子说话。父母希望孩子懂事,可父母常常不懂孩子的世界。


二、说出来、听得见,才能沟通


在《不完美的她》中有一幕,穆莲生为了让妈妈开心,带着妈妈到游乐场玩,还给妈妈买自己喜欢的零食。


而她的妈妈穆静,因为担心男友会离开,所以没心思和女儿享受亲子时光。她没有听到女儿想要与母亲相处的需求。在莲生告诉妈妈她不想回家,希望妈妈多呆一会时,一心想着男友的穆静,连女儿说出口的需要都听不到。在她丢下饭钱给莲生,头也不回的走掉后,那个听话、乐观的莲生哭了,我们看到了她伤心的泪水,更看到她内心无声的呼唤。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听话”的孩子

看到妈妈离开,乖巧的莲生没忍住,哭了!

莲生的妈妈总告诉她要听话,妈妈害怕因为莲生不乖,男友更加有理由离开她。而莲生从未希望妈妈做些什么,她做的一切都只为了让妈妈开心。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听话,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变成完美的父母,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自己的父母是最完美的。


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对我们的爱,常常是不假思索的纯真,而我们对孩子的爱,往往是附有条件的期望。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


国外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里面的参与者,都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任何一个人共进晚餐,你会选择谁?”大人的回答五花八门。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回答呢?是我的话,也许会想和自己的偶像或者世界首富一起共进晚餐吧!


而孩子们的答案却非常简单:和家人、跟爸爸妈妈或想和全家一起吃。孩子们单纯简单的回答让无数大人即惭愧又感动。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胜过一切名人、英雄。他们对父母的爱,是最纯粹的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爱。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


所以,在你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话时,先听听孩子的声音,也试着理解一下孩子的需求。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曾写道: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我想,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父母应该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孩子教育,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的成长。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长成健全的心理。每个成年人,都曾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曾无条件的爱着父母。请好好地爱孩子,就像理解当年的自己一样,去理解我们的孩子。


三、在亲密关系中,平衡“亲密”与“自由”


你也许会说:“放任孩子自由?现在的孩子都是破坏力极强的神兽,再不严加管教,他还不翻了天了?”当然,一味的放纵和一味的制约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平衡亲密关系中的亲密度和自由度,是身为家长需要学习的课题。

《不完美的她》|我不要“听话”的孩子

心理作家武志红,在对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曾提出过“共生绞杀”的理论。


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若无法得到丈夫全部的爱,就会将生命的枢纽与孩子绑在一起,形成“共生”。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了家庭关系的核心。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


这种“共生”,放在一般亲子关系中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边界模糊,分不清。即我和你在一起,你就要听我的。武志红讲,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有这种浆糊逻辑 。


那么,如何界定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并让这条边界清晰的展现出来,就是身为家长应该掌握的“亲密度”,和能够给予孩子的“自由度”。


如何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呢?即,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立不同的边界基础。给予孩子自由,则增加亲密度;给予自由设立边界,才能让自由感达到最大满足。如果满足不是建立在设立边界的基础上,那么满足本身也不会存在。


如何给孩子的自由度设立边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设立行为边界。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即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事的底线在哪里?给予孩子在这个范围内的绝对自由。


2.设立关系边界。告诉孩子与人相处的底线在哪里?有的任性可以在亲人面前耍耍,对于不太熟悉的人,还是要收收性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你无条件的包容和放纵。


3.设立道德边界。告诉孩子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有的事情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


我们给孩子制定边界,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成长安全,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设立的边界范围也不同。如年龄较小的孩子,缺乏自控力,设立的边界应该窄一些;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通过学习和成长,自然对事物会有自己思考和看法,这时我们可以将边界相对的放宽一些。


有了界限感,有了对自我边界的清晰认知,孩子才能懂得做好自己,懂得尊重别人。未来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也会少去很多痛苦的纠缠。


结语|人生处处有边界,经济学中有讲边际贡献,我们生活中有讲人际边界,这都是在告诉我们凡事都应有底线。这些边界让我们看清,自己与他人并不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界限。只有设定清楚底线在哪里,才不会盲目的索取和给予,导致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


别再只教育孩子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了,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不听话”也是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