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改變了一句話,孩子竟然這麼“聽話”……

前幾天在朋友圈發了小魚兒“爬山”的照片,朋友看到後說,對哦,小孩子是這樣,自己家的剛走路那會兒,抱都抱不住,可樂意走了!


“可是……”她繼續說,現在3歲就不是這畫風了,明明自己能走、路也不遠,嘿!有時候就要你抱!還專挑你手上有東西的時候……


我笑了,想起小葉子2、3歲的時候,有陣子也這樣,走著走著就哼哼唧唧想我抱。


當然該抱也得抱,孩子的需求需要被尊重嘛,不過,我這體力有時也真是跟不上,而且我能明顯感覺到,她這個哼唧,更像是一種策略。


朋友說,對對對!就是這樣!那你當時怎麼做的?

我說,我會蹲下來,一隻手摟著孩子的腰,一隻手指向不遠處:

“寶貝,媽媽胳膊酸,有點累,只能抱一段,你是想媽媽抱到紅綠燈那裡呢?還是再前面的紅色小房子?你來決定~”

然後孩子會頓一下,像是在思考,然後說,“紅色的房紙!”

“好!一言為定哦!到紅色的房子那裡,你要下來自己走哦!”我伸出小手指,勾了勾孩子的小手,小傢伙覺得很好玩,愉快地接受了,“好!”


我只改變了一句話,孩子竟然這麼“聽話”……

路上我還會提醒個兩三次,“到紅房子那,我們說好了,小葉子會下來自己走一段的哦!”

果然,走到紅房子處,我放下她,孩子挺開心,自己下來,拉著我的手主動往前走。

“謝謝寶貝自己下來走,遵守咱們的小約定。”接下來回家的路,也挺順利的,我們繼續約定目標物,她走一段,我抱,我抱一段,她再走,像玩遊戲一樣,回到了家。


朋友說,這個方法好,因為孩子到了會說“不”的年紀,每天能N次和自己唱反調,想要孩子聽自己話,實在是太難了

我只改變了一句話,孩子竟然這麼“聽話”……


我實在是不能更感同身受,這種不配合的場景,也常在我家上演:

早上穿衣服,你想給她套上,孩子蹬腿兒打滾兒,就是不穿;

傍晚玩玩具,扔的滿地都是,想讓孩子幫忙收,她當耳旁風;

晚上睡覺前,想讓孩子刷牙,她又鬧小脾氣,“不去!不刷!”

我發現越是心情不好、或是太明顯想要約束孩子、和她提要求的時候,孩子越是不聽:

“你不能亂扔玩具!”

“不可以拿媽媽的東西!”

“必須把衣服穿上!”

“現在就去刷牙!”

“趕緊收玩具。”

這些話有點像唐僧——太叨叨了,而且特別不平等:這哪是在和孩子溝通,分明是在下命令嘛。我們自己被人強行要求,都挺不爽,遇上發展自主期的孩子,就更要火山大爆發了。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改變一句話,就可能有魔力出現!比如我剛剛和朋友分享——有限選擇


它有個標準句式:“A或者B,你來決定。”尤其適合1到3歲的孩子。

這個年紀的孩子,往往不願意回應要求,也不大回答得出“怎麼做”的問題,但是願意回應選擇,二選一,剛剛好

“你來決定”——就像是和孩子說,“你長大了,你可以自己做出選擇,而不僅僅是照我說的做。”

孩子會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


我只改變了一句話,孩子竟然這麼“聽話”……

除了抱抱,這個方法,我最常用在孩子刷牙困難的時候:


“寶貝,刷牙時間到了,你要用草莓味的牙膏,還是香蕉味的牙膏?”


“草莓味噠!”多數時候,她會開心的跑到衛生間,我也跟著一塊刷,難搞的問題,迎刃而解。

閨蜜聽了這個方法還說,“這好像跟我哄老闆的套路一樣一樣的。”

原來,她還是個小員工那會兒,給老闆訂飯店,查了個地兒就顛顛兒跑去彙報,但老闆總是皺皺眉,問她,“還有嗎?”


後來她學聰明瞭,一次查倆,“附近有個粵菜館,環境不錯,有個單間,旁邊還有個湘菜館,新開的口碑很不錯,需要在大堂,您要去哪個?”老闆容易下決定多了。

再後來,她升職了,大到展會佈置、小到採購方案,全都用A or B的方法,“給多了老闆懵,會浪費他的時間決策;給少了他覺得你功課沒做足,二選一最好。

哈哈,原來養娃也一樣。”


不過,這個方法雖好,但真的、真的不是萬能的,我更不建議大家真的用它來“套路”孩子。


比如,我自己就掉過許多許多,關於“有限選擇”的坑:

有次是小葉子鑽進我的書房,拉開抽屜,把裡面的本子全都掏出來。

我手還在電腦前敲著字,嘴上說,“那是媽媽的東西,放回抽屜裡,好不好呀?”

結果人家一句“不——好——”,把我頂了回來。

我愣了一下,突然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然後,笑了:對哦,“好”、還是“不好”?這哪裡是有限選擇,我根本就不想接受“不好”這個選項嘛!

我只改變了一句話,孩子竟然這麼“聽話”……


給孩子做選擇,要尊重孩子和當下的情形,不要總是自己定的霸王條款,但也千萬別忘了尊重自己,有限選擇,要是你和孩子都能接受的選項。


另外,一定有個可能性是,我們做到了尊重,然而孩子依然不配合:


你和孩子約定了3分鐘還是5分鐘關上電視,孩子說5分鐘,然後到時間了,孩子大哭不止,不認賬了。


我是這麼看的:


不說孩子了,生活工作中,我們自己也有很多時候面臨著被拒絕、不情願,但依然要去做的事:


  • 我今天不想上班,但是我要上。
  • 我今天不想寫文章,但是我得更新公眾號。

這種時候,我會認可孩子的感受,但同時,溫柔的拒絕她

,“哦,媽媽知道你很想看電視,但是咱們約定的關電視的時間到了呢。”然後,做咱該做的——“啪!”關掉。


孩子可能會哭,但她更會懂得,約定,是需要被遵守的(如果約定不合理,另說)。

我只改變了一句話,孩子竟然這麼“聽話”……


而我更想表達的是,有限選擇,是相對於我們直接下命令、容易和孩子起衝突而言,能給到孩子更多的空間,也給了我們自己更多的選擇


我從來都不指望,用了任何一個方法,孩子一定就會聽我的,這世上也沒有任何一個育兒方法,是絕對有效的。


所以,我給今天的“聽話”兩個字,打了個引號。


如果不管用,很正常;如果管用,很可能是因為,你允許它——不管用:)


話說孩子還是很聰明的,小葉子5歲,現在也會把這招用在我身上了,“媽媽,你要給我讀故事,還是陪我玩樂高?”


如果你此時手頭有事,或者挺累的,會怎麼回應孩子呢?


——偷偷告訴你,我也很可能會說,嗯,媽媽現在有點累,哪個都不想選,不過很謝謝你哦,給了我選擇,而不是命令:)


—END—


作者:吉吉。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信號: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